深化结构性改革已成为G20各国共识
第二部《二十国集团(G20)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6-2017)》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就2015-2016年G20经济发展形势与运行特点进行了深度分析。
报告认为,2015-2016年由于受全球经济环境和下行风险的影响,G20各成员之间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大的分化现象,增长动力仍旧比较疲软。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尽管G20各成员都采取了一定的经济扩张政策,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加大财政刺激,但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同时还带来了债务高企、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等问题,全球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下行风险持续存在,突出表现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呈现持续下降态势非常明显,以及许多经济体出现的低通胀,致使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二是国际贸易增长缓慢。国际贸易大环境日趋严峻,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放缓、投资和贸易不振、汇率震荡扭曲贸易成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致使国际贸易增速大幅放缓,2011-2015年连续四年低于3%。虽然2016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将达4%,但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三是货币政策持续宽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G20各成员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仍在于继续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价格稳定,并没有大幅改变货币政策态势的意图。而且,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疲软、贸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G20进一步扩大货币宽松的可能性还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欧洲和日本央行已经向市场传递了这一信号。四是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G20各成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这对维持经济增长或实现经济复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持久,很多国家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结构性改革进展依然缓慢。
综合来看,2015-2016年G20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G20经济表现分化明显;二是新兴经济体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经济格局重构加速;三是G20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深化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共识;四是自由贸易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国际贸易环境严峻;五是投资和建设基础设施是驱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六是科技创新是推进各国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报告建议,G20各国应该加快结构改革和转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出“包容性”和“非对抗性”两大特征,扩大和深化务实合作,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效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责任编辑:常红)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大型百集访谈录《荣耀时刻》专访-
打开荣耀之门,畅谈荣耀故事,记录荣耀时刻,光彩荣耀时代。常言道:天之大,能容浩瀚星海,地之大,能养万物生灵,海之大,能纳百川奔流。人有大气,则天地沧海尽在心胸之
-
CECTV《声起东方》全球中文经
制片主任:李敏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2025GT世界挑战赛北京亦庄站启幕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2025GT世界挑战赛北京亦庄站圆满落幕
- ・短片【未封存的岁月日记】的时代意义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5GT世界挑战赛北京亦庄站筹备进入冲刺阶段
- ・无锡味道 世界共享LA LISTE 2025全球美食
- ・2025“校园星主播”国际展演(韩国站)圆满结束
- ・“勇气少年团”综艺节目开始选拨啦
- ・CECTV《声起东方》全球中文经典朗读节目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大型百集访谈录《荣耀时刻》专访---温馨刚
- ・挎盒子炮的宜昌二中校长——宜都故事家刘涛深情回忆外公
- ・北京老哥爱上宜都——“和平将军”张治中长孙定居中国百
- ・作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陈圣乐“三喜临门”用实力诠释
- ・驻日大使亲切接见话剧《音乐之家》剧组相关人员
- ・“墨润香格里拉”北京美术展 暨世界的“香格里拉”文旅
- ・2025世界中餐非洲大赛暨第十五届国际中餐发展论坛在
- ・ 《跨越时空的家国记忆》在美引发深度共鸣 华人观众盛
- ・华裔青少年书画大赛颁奖典礼在伦敦成功举行
- ・历史性时刻见证者:中国丝路集团董事长闫立金出席东帝汶
- ・CECTV《声起东方》全球中文经典朗读节目
- ・“勇气少年团”综艺节目开始选拨啦
- ・2025“校园星主播”国际展演(韩国站)圆满结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