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慰藉你,“中国式离别”
|
春节长假结束后,大多数人都踏上回程之路。“返乡—离乡”模式构成了中国式大迁徙,其背后蕴含着“中国式孝心”的拼搏与无奈。舍不得爸妈,但还是要走,这样的辛酸你也有吗?日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离别为话题,接连发布了多条微博,引发网友共鸣。
“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心里不由得一阵怅然。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马丽在微博中写道。她准备从家乡陕西返回外省工作地。一大早爸爸妈妈就起床帮忙收拾东西,走到门口,妈妈远远地跑过来拥抱,还没说话就泣不成声。马丽不敢再回头,强忍着眼泪上了车。
马丽是当下中国许多离家游子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家乡成为“都市人”,但是他们的父母大多仍坚守在“乡土中国”。每年春节,这种“都市”儿女和“乡土”父母的重逢造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孝心”:在离别中守望亲情。 最近还有一篇微博引起网友共鸣:“假如你父母60岁,中国人均寿命72岁。如果你父母能活到80岁,你还能陪他们20年。如果你每年回家一次,每次陪父母6天,每天陪父母11小时,每年你能陪他们66小时。20年×66小时=1320小时,1320小时/24小时=55天!请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天。”
从一个乐观的角度来说,“中国式离别”之所以那么令人伤感,正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着真挚的情感,宝贵的亲情。为了儿女的前途,父母面对离别,尽管心里有十二分不舍,却不会有任何的抱怨与挽留。而这种理解和体谅,却反过来会让儿女更加内疚与不安,从而也就有了更多好好工作、努力奋斗的理由;有了更多善待自己、珍惜家人的理由。
我们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父母亲人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一起居住,自然也就不用再承受这种离别之苦;还有一些人回到家乡创业发展,也免除了相思离别之苦。即便还没有条件做到这些,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陪伴”父母,比如平时多给父母打打电话,或者多通过电脑远程视频和他们聊聊天、见见面,以慰藉离别的伤感,让亲情常伴心间。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