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划定僵尸企业清退期限 去产能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本期,煤炭行业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备受各方关注,下一步国资委将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划定僵尸企业清退期限,舆论认为铁腕治理产能过剩意味着围绕央企的供给侧改革正在提速。钢铁方面,发改委称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产经媒体认为量价高烧难掩产能过剩现实。石油行业,中石油多家企业被列环保黑名单,下属多家分公司涉“污”,大连石化被罚超千万,被指近年来大连石化超标排放问题较为突出,多次被处罚整改仍不到位。
① 监测周期:2016.10.24-2016.10.30。②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多家央企划定僵尸企业清退期限 重点治理能源行业
【事件概述】《经济参考报》25日报道,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指出央企改革要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实现市场出清。下一步央企改革重点一是要盘活存量,加快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提升中央企业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二是要做好增量,推动中央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整合同质化业务。权威人士认为,作为国企改革重点,应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优势产业集聚,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步伐。
文章还称,国资委决定中央企业要用两年时间压减10%左右的过剩产能,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
【舆论观点】国资委对下一步化解央企过剩产能进行部署,意味着围绕央企的供给侧改革正在提速。但有钢企人士认为,国有企业大多处于传统重工业行业,企业扭亏增盈、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任务繁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钢铁业产能过剩频频调控,但是收效甚微。亦有专家指出,集中审批、管控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抑制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仅是落后产能,还包括结构性无序发展产生的大量先进产能。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是步入深水区后的国企改革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未来判断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在于是否实现了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过高杠杆的明显抑制、经营效益的持续改善以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显著提高。
【分析研判】本周监测周期内,有关央企划定僵尸企业清退期限的报道在10月25日集中出现,舆论声量达到峰值,其中财经类媒体是主要的传播渠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治理僵尸企业是其中重中之重。能源行业舆论引导应注重宣示供给侧改革的主线和灵魂作用,进一步提振改革信心;充分阐释清退僵尸企业与央国企改革的根本联系,引导企业正视完善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在生产力调整、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积极意义,提升能源企业战略眼光。
能源央企在去产能的重点领域占比较高,在推进去产能过程中尤其需要加码,神华集团“富平模式”树立了煤炭清洁利用的行业标杆,较为精准的解决了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症结。因此,能源央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还需持续发力,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升舆论认同。同时,准确定位自身改革承担着和落实者的角色,打破“利益既得者”的舆论标签,改善舆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公众支持。同时,应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战略性领域,增强舆论对新公司、新产业、新业态的积极预期。
发改委: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事件概述】国家发改委26日举行去产能工作发布会,副秘书长许昆林说,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对于去产能效果良好的原因,许昆林解释说,随着各地去产能工作逐步深入、专项督查推动落实、进度调度和通报约谈传导压力等工作,两大行业的产能得到一定控制。另外,国土、环保、能耗、质量、安全、信贷、煤炭减量化生产等方面的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并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和不达标企业,倒逼部分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舆论观点】虽然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但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煤炭产能大于需求的基本面不会根本改变,坚定去产能决心不动摇。媒体梳理发现,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在目前还没有实现根本改变,去产能仍是主旋律,限产释放效果不明显,供给侧改革利好或将贯穿至年底,近期后市煤价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业内人士对目前煤价的上涨表示担忧,煤价无序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供需不平衡,市场预期基本由政府决定,长此以往会导致下游企业难以承受最终崩盘。但有煤企高层管理人员认为现阶段煤价的上涨相比年初的亏损生产,实际上是在恢复正常,一旦产需失衡还会造成大起大落,中长期来看,还应严格控制产量,进行宏观调控。
【分析研判】本监测周期内,有关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提前完成的相关报道在10月26日集中出现,舆论声量达到峰值,财经类媒体聚焦,门户网站等聚合类媒体相继转发。
四季度去产能进入关键期,重磅政策不断加码。但伴随煤炭、钢铁量价齐升,去产能形势将更加复杂,处理好去产能、保供应和稳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煤炭业还将面临更大挑战。过去一段时期,行政信号对企业的市场化行为带来了一定干扰,部分企业没有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敏反应,导致短期供不应求。
因此,不能被短期的煤价上涨所误导,相反,应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的方法来引导去产能的推进。此外,能源企业舆论引导要兼顾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大背景,强调去产能的现实必然性;积极引导市场和舆论预期,促进其对企业平衡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有关努力的认同。
中石油多家企业被列环保黑名单 大连石化被罚超千万
【事件概述】《中国经营报》10月22日刊文指出,因主要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按日计罚,上半年共处罚金1440万元,目前正在整改中。与大连石化一同被列入这份环保“黑名单”的还有多家中石油下属企业,包括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动力一厂、中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及热电厂。
值得注意的是,大连石化并不是今年首次上环保“黑名单”。近年来大连石化超标排放问题较为突出,多次被处罚仍整改不到位。
【舆论观点】央企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今年5月,环保部曾表示,相关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和危害,及时改正违法排污行为,主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落实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体责任。有环保人士认为,多家地方重点国有企业上黑名单,说明政府对环保开始动真格。
业内人士对比民营炼化企业环保装备后指出,屡屡涉“污”企业或存在管理漏洞,为控制成本而未上或少上环保装置。对于企业在超标排放方面屡屡被罚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宋国君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排污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连续出现超标排放的行为要采取更具威慑力的惩治手段。
【分析研判】本监测周期内,有关中石油多家企业被列环保黑名单的相关报道在10月22日集中出现,舆论声量达到峰值,财经类媒体和法制类媒体关注较多。
环保督查趋严,能源央企面临的环保舆情压力也随之水涨船高。以往的废气超排事件在媒体对央国企社会责任的解读中,被片面放大成能源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能源央企子公司屡屡成为污染“钉子户”,容易使公众形成对石油石化行业乃正整个能源行业“财大气粗”的不良印象,形成“屡罚不改”的舆论刻板印象,巨额罚款也成为舆论噱头,成为释放舆论中“罚到肉疼”的情绪的窗口,对企业品牌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陈卓珂)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6“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发展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24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指导、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国际中医教育中心、中国国际教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