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核潜艇 新的“末日战士”大猜想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7-11-03 14:22:45

  “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示意图

  如果没有“胖子”和“小男孩”,世界末日或许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文字。在广岛和长崎差点被抹去后,“如何避免核打击”成为萦绕在各国军队心头的“末日”之问。

  答案似乎有些意外,当核博弈的案台洒满了辩证之光,于是乎,拥有最佳二次核反击能力的“终极武器”脱颖而出——弹道导弹核潜艇。复苏的俄罗斯首先更新的装备是它,没落的“英帝国”唯一保存的核打击平台也是它,同处历史潮流中的美国自然更是弹道导弹核潜艇“顶级俱乐部”的一员。

  近日,美国国防部与通用动力电船公司签署了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哥伦比亚”级的设计合同,这标志着现役“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替代者开始成型。

  新的“末日战士”会是哪般模样?我们一起来猜想。

  光环与愿景:

  从B到C要走多远

  1960年11月5日,“乔治·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着16枚“北极星”1A潜射弹道导弹,拉开了美国海军核战斗巡航的大幕。半个多世纪里,美海军先后发展了4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和6代潜射弹道导弹,海基核力量牢牢占据着美国核威慑体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如今,一脉相承的主角光环在“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身上依然夺目。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未来10年间,“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项目总费用将达到1250亿美元,是所有核力量升级项目中份额最大的一个。在海军内部它也是“一号工程”。“哥伦比亚”级项目主管表示,“海军和我们的工业界伙伴对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感到兴奋,这是美国海军头号重要的采购项目。”

  光环总是与愿景相伴。美国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走上“快速通道”。根据计划,“哥伦比亚”级将于2021年开始以每年1艘的速度建造12艘,首艇“哥伦比亚”号拟于2030年前后服役。首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将从2027年起陆续退役,而最后一艘“俄亥俄”的退役时间大概是2041年左右。这样,到本世纪40年代,美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将彻底完成换代。时间衔接得刚好。

  按照42年的设计寿命计算,“哥伦比亚”级将撑起美国本世纪中间近60年的海基核力量,这还不算大概率的延寿升级。显然,新潜艇被寄予了厚望。

  今年1月,“哥伦比亚”级项目通过了美军武器装备采办B阶段决策(“里程碑 B”),这是连接图纸与工厂的关键节点,而接下来的“里程碑 C”将是量产前的最后审查。从B到C,“哥伦比亚”要走多久,或许决定了它未来能走多远。

  继承与创新:

  每一步都需要勇气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每一项设计、每一个部件都可能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一环,“哥伦比亚”级须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拿捏得当。

  根据美海军公布的方案构想,“哥伦比亚”级将沿用“俄亥俄”级的火控系统,移植“弗吉尼亚”级的泵推系统和操控系统。可以肯定的是,已成为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标配”的无人潜航器(UUV)也将进入“哥伦比亚”级的导弹发射管,并且尺寸更大、功能更强。

  如果只是拼凑,“哥伦比亚”级恐怕难以承载起美国未来半个多世纪的霸业。新潜艇将成为史上首型采用全电推进的核潜艇,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潜艇运行噪声、建造维护成本,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是将舰艇全电化发展趋势引入水下的划时代之作。

  如果说全电推进是“内在”的革命,那么X型尾舵则是“外形”的革新。相对于传统的十字或木字形尾舵,X形尾舵有利于简化尾部结构,提高静音能力,操纵能力和效率也更高,在摆脱对方攻击时优势明显。但X形尾舵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高度依赖电脑控制,缺少手动模式。因此,敢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使用X形尾舵,说明美海军在潜艇电传操纵技术上已非常成熟。此外,正在“弗吉尼亚”级上测试的超材料覆层也可能出现在“哥伦比亚”级的外壳上,这种全新覆层对主动声呐的隐身效果比传统的消声瓦更优。

  不难发现,美海军把创新的发力点放在了提升机动隐蔽能力上,这正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立身之本。无论是沿用和移植已有技术还是创造发明新应用,都需要将技术重新集成于全新平台。这一过程,每一步都需要勇气。

  减法与加法:

  “战力”并不等于火力

  虽然核潜艇的神秘行踪令人不安,但呼啸而出的导弹才是对其威慑力的最好诠释。毕竟,潜航的意义在于危急时刻的关键一击。

  然而,美国人似乎给全世界开了个玩笑:“哥伦比亚”级不仅建造数量比“俄亥俄”级少了6艘,就连每艘潜艇上携带的导弹数量也压缩了1/3,发射管从24具减至16具。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未来海基核力量将有所减弱呢?

  在美俄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下,按照美海军现役核弹头的当量,单艘核潜艇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不能超过240枚。以“三叉戟”-II(D5)洲际弹道导弹为例,每枚导弹可带12-14枚核弹头。因此,单艘“哥伦比亚”级只需安装20具发射管即可达到最大载弹量。美海军最终选择16具的原因可能在于下一代导弹能够携带的核弹头数量和总当量或许都要强于“三叉戟”-II(D5),并且“哥伦比亚”级已经加长了导弹发射管以预留空间。16枚满载的“三叉戟”-II(D5),也已足够吓人。值得一提的是,“哥伦比亚”级将开创性地采用通用导弹发射模块,有别于目前世界所有现役核潜艇采用的独立发射管,模块化集成化设计的好处在于成本控制和后期维护,当然难度也不小。

  有减法就有加法。“哥伦比亚”级将换装与潜艇设计寿命一致的全新核反应堆。相对于“俄亥俄”级服役期间需要一次长达数月的换芯大修,“哥伦比亚”级的在航率将显著提高。如此一来,等于降低了对潜艇数量的需求,并且还可大幅降低舰艇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此外,美海军近60年且仍在不断积累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运用经验也是提升战斗力的宝贵资产。

  实际上,对于削减导弹载量,美国国防部、国会以及海军均予以支持,认为通过科学安排训练、部署、维修计划并调节核弹头搭载数量,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目标。

  看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战力”并非完全等于火力。

  执念与转变:

  前景几何尚未可知

  面对着即将寿终正寝的美国“俄亥俄”级和来势汹汹的俄罗斯“北风之神”级,“哥伦比亚”级的出现似乎十分迫切。然而,当看到“萨德”加速扩散和反导试验接连不断,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全面升级核力量的言论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依然执着于通过强大的核力量来维护其全球霸业。这份执念背后,是大国对抗的冷战思维。

  不过,未来将处于对抗一线的“哥伦比亚”级能否将美国人的执念付诸实际,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且不论X型尾舵、通用垂发、电推进等新技术存在的应用弊端可能造成的不稳定、不可靠问题,单说如今的海洋作战环境,就已远非“俄亥俄”级诞生的那个年代可以比拟。在密集交织的水声监听网络和不断完善的空海反潜力量面前,“哥伦比亚”级的新技术到底能发挥几成功力尚未可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力推贸易保护、扩大海军规模的政策背景下,“哥伦比亚”级还需在作战能力、建造成本、技术创新、研发周期之间取得平衡,新潜艇必定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协。

  放大来看,美军的新核体系折射出美国在发展核武器思路上的转变:从追求威力到注重精度、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从追求弹药到注重平台。随着“炸弹之母”这类高杀伤常规武器的不断发展,以“哥伦比亚”级为代表的核打击平台的实战价值需要进一步评估,世界各国在核武器使用上将愈发谨慎。未来,“哥伦比亚”的前途未必是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