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一家祖孙三代跨越40年接力援非(图)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8-09-11 10:19:06
中国侨网沈阿利与当地儿童合影。
沈阿利与当地儿童合影。

  跨越40年 祖孙三代接力援非

  孝感应城一家先后7次医疗援非 孙子两年做了3000台手术麻醉

  8月29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在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到了一个来自中国湖北省的医学世家,“他们祖孙三代人于不同时期在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我想这充分证明了中阿两国牢固的友谊以及中非人民的密切关系。”

  这个医学世家便是来自湖北省孝感应城市的沈阿利一家。在1979年到2015年期间,爷爷沈冬升、二叔沈红星以及沈阿利,一家三代人先后参加了共7次的援非医疗队工作。明年春节,沈阿利将再度踏上非洲的热土。

  “我的爷爷已经去世了,我的叔叔也年近古稀,接下来我想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愿望,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这也是我作为医生应有的担当。”沈阿利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9月初,38岁的麻醉科医生沈阿利也“开学”了。尽管已经是一名“老学员”,但为了半年后的援非医疗队工作,沈阿利还需要继续在湖北省卫计委接受有关当地语言、民俗、医疗规范等方面的行前培训。

  作为一名医生,沈阿利不善言辞,可一旦说起爷爷和叔叔的援非故事,沈阿利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和敬佩。

  一月一封家书

  给孙子取名“阿利”

  “援非”的梦想,最初便是由沈阿利的爷爷沈冬升种下的。沈冬升是我国早期的援非医疗队队员之一。1979年,作为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麻醉科的麻醉专家,沈冬升受湖北省卫计委派遣,随第八批援非医疗队共同前往了北非阿尔及利亚。

  援非往往一待就是两年:沈冬升先是在盖马尔省城医院工作一年半,之后又调到了当地的县级医院工作半年。“在盖马尔省城医院时,尽管当时的环境较差,缺医少药,医疗技术相对滞后,下乡巡回看病时还要自带水和干粮。但爷爷能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一人多个角色,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沈阿利说,当时的援非医生,颇受当地患者的好评,人人都说“中国医生是最好的医生”。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援非的沈冬升与家人沟通联系的方式便只有书信:书信一月一封,有时候还会附带一张照片。据沈阿利的叔叔沈红星回忆,照片在当时是属于“稀罕物”,非洲的样子,大家更是没有见过,每次邮差送来从非洲寄回的信,乡亲们都会围过来,一边看照片一边啧啧称赞。

  在沈阿利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翻拍照片,这些是爷爷沈冬升留下的。照片是沈阿利产生援非念头的“启蒙”,而名字则是沈阿利与阿尔及利亚之间的“纽带”。1980年中秋,万家团圆之时,沈阿利出生了。而此时的老沈因援非期未满,只能在万里之遥给这位长孙取名为“阿利”,“这注定了我和阿尔及利亚的缘分”。

  主厨叔叔接力

  天气酷热边做菜边“冲凉”

  1981年,结束了援非的沈冬升回到了孝感市中心医院麻醉科继续工作。“他每次回家都教育我们,让我们弟兄三人都进入卫计战线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沈红星说。

沈红星和非洲当地人在一起。
沈红星和非洲当地人在一起。

  沈阿利的叔叔沈红星退休前,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担任了多年的主厨。1987年,看到孝感市中心医院需要推荐一名湖北援非医疗队厨师,沈红星心动了。沈冬升鼓励儿子,厨师是医疗队的后勤保障,是援非的重要力量。

  第一次去非洲,沈红星没有经验,带的食材和炊具不够,有面粉没有蒸锅,沈红星就用钢丝结成网格支起一个蒸锅;有羊肉没有火锅,沈红星干脆就对电饭锅进行了改装。

  援非时一个医疗队驻点往往只配一个炊事员,沈红星每天要准备三十多个人的一日三餐。炎热的天气本就让医疗人员吃不消,更别提站在炉火旁的厨师。

  但沈红星自有妙招。“每次做饭就只穿个大短裤,头顶搭个湿毛巾,厨房外面放一个装了冷水的桶,做完一道菜就跑到厨房外用冷水淋一下,再继续下一道菜。”有时一顿饭菜做好,沈红星全身上下都是湿淋淋的。

  经过一次“历练”后,沈红星又接连四次前往援非,他的足迹遍布在阿尔及利亚的许多省市,甚至包括撒哈拉沙漠深处。每次出发前,他会一次性准备好两年用的调料和食材,只为让医疗队员在异国能吃到家乡的食物。

  2014年,沈红星再次报名了第23批(次)的援医,一同随行的还有沈阿利。这是沈红星第五次援非,但这也是沈红星的最后一次。“本来应该是十年,但是实际上只去了九年。最后我是中途病了回来的,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回国后,恰逢退休年龄到。“我在阿尔及利亚交了很多朋友,那里的人很纯朴很热情,我很喜欢那里,可惜退休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去了。”沈红星说。

  两年3000台手术

  没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

  援非的接力棒如今到了沈阿利的手里。2015年受湖北省卫计委派遣,沈阿利参加了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的地方在地亚雷特省妇产医院。

  沈阿利说,刚到阿尔及利亚的时候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街上有些房子很古老很多都是以前的,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打扫得很干净。”

  沈阿利工作的医院是地亚雷特省最大的妇产医院。“我们刚去医院的时候,就看到很多病人就坐在走廊上,经常有病人在走廊上等一天都没看见医生人影,妇产科医生只有一名,还有两名助理,就两个手术间,每天的手术量大约在20台左右,当时看到那个场景,就感觉那边的医生确实非常辛苦。”

  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每天沈阿利需要负责7台手术,除了手术中的麻醉,还要参加危重病人的术前和术后管理。“记得有一次值班来了一个产后大出血的病人,到医院时已经休克了,我用了两分钟完成术前准备,快速做了中心静脉穿刺,输血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妇产科医生对出血的原因对症处理,半小时后病人算是度过了危险期。”

  “两年做了3000多台手术的麻醉,没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总结援非经历,沈阿利十分欣慰。在当地,沈阿利听到的最多的当地词语便是“麦斯果果”(谢谢),病人出院康复后为了表达对中国医生的感谢,还会特意送来亲自做好的古斯古斯(非洲的特色食品)和羊肉,“这些食品只有他们过节或招待贵宾的时候才做的。”

  明年再次援阿

  想重走爷爷和叔叔走过的路

  在非洲的两年,说长也长。沈阿利说,刚去非洲的时候,女儿才刚上一年级,每当工作之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忍不住会想家、想孩子。“刚到阿尔及利亚的时候头一个月因为网络没弄好,没有家里的消息,就像热锅里的蚂蚁,很焦虑,晚上也经常失眠,流过泪,最后只有吃点安眠药才能入睡。”

  由于阿尔及利亚和国内有七个小时的时差,之后沈阿利只能在当地晚上12时(北京时间次日7时)和家人QQ聊天,得知一切都好后才能安心睡觉。

  “回来一年多,我依然时常会惦念那里。”于是今年4月,得知湖北省卫计委又在选派组建第26批援非医疗队时,沈阿利又忍不住想去报名,妻子邓艳十分支持他:“趁孩子还小,你还年轻,还能出远门历练。”

  “援非是我的梦想,我一直想重走爷爷和叔叔走过的路。”沈阿利说,爷爷已去世,叔叔也年近古稀,接下来他想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愿望。“阿尔及利亚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能再踏上那片热土。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作为医生应有的担当。”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