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难在哪

来源: 作者:林露 点击: 发布时间:2018-11-15 13:58:17

“目前,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服务成为了非常急迫的工作。”近日,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从教育发展方式上寻求转变

博专结合的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谈及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钟秉林认为除了上述几个重要特征之外,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前是上学难,现在是上好学校难。“这个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这就需要先从教育发展方式上寻求转变。”钟秉林分析说,硬件条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软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是精良的教师队伍,这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长期积淀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绝对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且也不可能用钱简单地堆砌起来。

为了化解人人都想上好学校的矛盾,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从外延式的发展转变为优化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钟秉林介绍说,现在高等教育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包括学位授权的审核,双一流建设,学位证书发放等,都是围绕着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进行的。

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

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挑战之一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钟秉林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进行转变,核心是创新驱动,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在上述这几个方面,大学能够发挥优势,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职业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职业内涵在更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效果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这是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好创新人才,关键是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钟秉林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使命,也是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他认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应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应该进行一体化建设。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通过高水平的实用性、应用型学科建设来促进专业发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直面科技挑战 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

科技领域产生的重大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人才培养还面临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钟秉林说,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难以具体预测到何时会产生怎样的突破。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做准备,深入思考如何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如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以及这些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正在改变:知识传递的方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向互动,颠覆着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种知识传递方式的转变对我们的冲击在于大学教师的身份、角色正在发生转型:过去是知识单向传递下的知识传授者,现在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这是国内外教育界一个高度的共识。

这种变革正在冲击学校教育教学的观念、组织形态、管理机制、教学和学习方式,甚至于冲击到传统的教师布局。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所谓学习伙伴的关系。如何面对这种挑战?钟秉林为,大学需要进行多样化探索,能够在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方向下功夫,能够在教师参与网络教学上下功夫,尤其能够引导教师把线上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林露)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