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8-11-26 18:09:57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魏艳)以“下一代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传播”为主题的2018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昨日在京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环节,2018年科技传播奖正式颁出,共产生优秀个人6名,优秀团队4个,优秀作品30件。

人民日报社记者赵永新、光明日报社记者詹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CEO嵇晓华、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获优秀个人奖。新华社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科技日报社《科普时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编辑部、中国气象报科普看台策划团队获优秀团体奖。

人民日报系列调查报道《企业创新,还有多少‘制度藩篱’》等5件作品获一等奖;新华社稿件《中科院井盖上的这些经典公式,你能认出几个?》等10件作品获得二等奖;央视新闻微博、客户端稿件《这个可能耗资千亿的科技大项目引发顶级科学家争议,到底是啥?》等15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作为获奖代表,王小明在发言中表示,他自己有两重“科学身份”,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参与科学传播能提升精准度与公信力,也使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快速及时转化为科学传播资源;作为科普场馆的管理者,他见证了多元传播方式增强了科技传播效果,把原本艰深的科研理论通过一条微信推送、一段视频就转换成了公众能理解的语言。科技传播奖汇集了来自传统媒体、新媒体、科研、医疗等各行各业活跃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工作者,这些传播者让更多的人得以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甚至在未来投身到科学传播事业中。

赵永新在发言中提到,从事科学报道12年来,他与同事一起策划了多组深度报道,诸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外怎么选院士”“四问基础研究”“论文指挥棒,到底怎么改”等,同时,还写了几百篇评论、近100篇内参。这些报道对于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以及推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感到十分荣幸。

据了解,科技传播奖自2015年设立,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鼓励我国科技新闻工作者不断创作出优质的科技新闻作品,不断提高科技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推动我国科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是科技传播奖首次将人物奖和作品奖同时评选颁发,此前每年只评选人物奖或作品奖。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作了题为《信息化新时代的科技传播与信息管理》的报告,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邬书林作了题为《用好信息技术提升科技知识传播水平》的报告,中国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李星作了题为《CERNET2:构建全球最大纯IPv6网络》的报告。

为了激发更多科技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投入科技传播事业,学会探索设立了专项大数据科技传播奖,共颁发了特殊贡献奖、优秀作品奖、优秀团体奖、优秀个人奖等。中国工程院邬贺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倪光南、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鸿祎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获得特殊贡献奖。

百度高级副总裁王海峰获得了特殊贡献奖,他在发言中提到,科技传播帮助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力量,避免误解甚至畏惧。百度是从9年前开始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已经构筑了非常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并期待和社会各界一起打造健康的技术生态。

论坛还设有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网络空间时代的科技传播创新”、“智媒时代科技报刊的创新与发展”、“探索太空 创想未来―― 青少年太空科技传播”、“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机遇与挑战”。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