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国重器篇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8-12-10 20:16:5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相继问世,见证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进程。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
★
★
大国重器
★
★
★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次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1991年12月15日,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中新社发 钟欣 摄
长征2号E捆绑火箭于1990年研制成功,使中国首次突破了助推器捆绑技术,为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技术人员在检测“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中新社发 张洁 摄
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截流,中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图为已发挥调水作用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中新社发 钟欣 摄
地处深山峡谷的二滩水电站1991年9月开工,2000年完工,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建成投产最大的电站。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图为建设中的三峡大坝。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2001年8月4日,“亚洲第一井”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开钻。该井深达5000米,排名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这口可以直接观察地壳的“大陆科学钻探”,被称为“伸入地球的望远镜”。中新社发 钟欣 摄
2003年7月,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起点——湖北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中新社发 税晓洁 摄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午九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05年5月4日,在铺进过程中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中新社记者 武仲林 摄
2005年3月,新疆库尔勒塔里木盆地克拉1气井。“西气东输”是中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中新社发 孙延德 摄
2006年6月12日,中国自制的第二艘液化天然气船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顺利下水。液化天然气(LNG)船,因其技术难度极高,被称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中新社发 褚婷婷 摄
2011年3月7日,观众在北京参观“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纯国产的超级计算机,该计算机全部采用自主的多核高性能处理器,同时探索万万亿次体系结构和高性能技术。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2011年5月18日,观众在上海参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模型示意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图为“天宫一号”翱翔太空的电脑模拟图。中新社发 钟欣 摄
2013年6月8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被起吊安装至母船“向阳红09”船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中新社发 陈剑 摄
2014年5月23日,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上,参展商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该公司研发的当时体积最小的北斗芯片。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15年11月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浦东基地厂房正式下线,标志着该型客机已达到可进行地面试验的状态。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 年6月16日,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图为一位小朋友正在拍摄“墨子号”模型。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喀斯特洼坑中落成。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的运-20。运-20是中国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于2013年1月26日首飞成功。中新社发 钱佰华 摄
2016年12月26日,全球第三座、亚洲第一座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甘肃敦煌并网发电。图为电站全景。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第二艘航空母舰由中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中新社发 胡遥 摄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由起重船“振华30”吊装进入海底。“振华30”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由中国自主建造。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2017年5月25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穹顶吊装成功,这是全球核电建设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高度最高的一次穹顶吊装。中新社发 钟欣 摄
2017年9月30日,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华能如东300兆瓦海上风电场正式全场投运。图为2017年4月的风电场。中新社发 宋诚林 摄
2017年10月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中国南海完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全部海上试验。图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中新社记者 张素 摄
2018年3月31日,河南淅川,航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2018年10月24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图为2018年6月拍摄的大桥夜景。中新社记者 麦尚旻 摄
2018年7月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最长高铁列车——16辆长编组“复兴号”正式上线运营。图为“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中新社记者 卞正锋 摄
2018年10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中新社发 熊东东 摄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推荐文章
热点内容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