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存在是什么?用洞察力探究一下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8-12-19 15:04:02

  昨天举行的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次会员大会上,王安忆连任上海作协主席。面对理事会成员,王安忆的致辞恳切:“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一起上路、并肩前行的伙伴们大多不在场了,心情难免有些寂寞。我们不必强求理解,也不必互相取悦。年轻当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不是青春饭,而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也许到了超过理事会规定的年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社会向文学要求更深刻的理解
 

  2001年,在上海市作协第七次会员大会上,王安忆首次当选上海作协主席。当时,她说:“我和大家上了同一艘船,从此同舟共济,我不会辜负大家。倘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来,一次不行提两次、三次……还不行,那么大家就‘打铃’,我‘下课’。”“携手并进,相濡以沫。”2007年,她用这八个字归纳心情。5年前,她说,网络令文学的边界扩大,但不意味着文学变得轻易和随便。“谈论上海的文学,就必须谈论这座城市的人、生活、命运和理想。我们不能辜负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文学资源。海量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向文学要求更深刻的理解,喧嚣中的宁静、变化中的永恒,要求文学表现最好的生活和人。”
 

  日复一日才是文学更广阔空间
 

  第四次当选主席,王安忆的感觉“有些复杂”。她说,相比初次当选时,文学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表看起来更热闹、更活跃,内里是更坚硬和冷峻的核,需要我们用更深的洞察力去探究什么是文学的存在。“会员大会是上海文学界的一件大事、盛事。但大会落幕后,所有荣光都会散尽。我们即将回到日常生活,回到日复一日的时光中,这日复一日才是文学更广阔的真正的空间。”
 

  她引用被称为美国编辑中的元老编辑家珀金斯的话,开玩笑道,当一个人被称为元老时,也许“你就完蛋了”。“作为作家,一个恒久的任务就是写作。我能做的只有继续写下去,如果不能写得更好,至少不能写得更坏,这是我唯一的德行。”
 

  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同时选举产生,马文运、王伟、王晓明、孙甘露、杨扬、陈思和、赵丽宏、秦文君、袁筱一、潘向黎、薛舒当选为副主席,王丽萍、刘炜(血红)、张海波(小白)、郜元宝、殷健灵、滕肖澜当选为主席团委员。马文运、滕肖澜兼任上海市作协秘书长、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