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创新碰撞 小众非遗产品探寻新“钱途”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9-05-08 11:27:08

电影《绣春刀》中女主角用的那把油纸伞,全国只有不到10位工匠能完整地做出来,今年的订单已经排期到明年;千年古琴,不但可以演奏美妙古曲《梅花三弄》,如今弹奏的《权力的游戏》主题曲在网上也受到大量年轻人追捧;20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在抖音短视频上“皮一下很开心”的话题视频点击量极高。记者了解到,国内很多小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在探索一条“活下去”的创新之路——要人气,也要“钱途”,才能更好地解决“传承”的问题。

京西皮影

为了传承而创新

“我是山东人,祖上就有人演过皮影戏,2000年我来北京,向80岁的路连达老师学习‘京西皮影’,后来成立了皮影戏团。”北京龙在天皮影戏团团长王熙告诉记者:“2007年那会儿我们在大栅栏皮影博物馆里演出,30元一张票,来的人特别少,有一次我们从河北请来的八九位老艺人,演了半小时《三打祝家庄》,最后老人们满头大汗出来谢幕,发现能坐100个人的观众席里,只有两位观众。老艺人们非常伤心,后来也都离开了。没什么人看,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觉得太古老,不挣钱。后来,北京只有六七十人还在干皮影戏这一行了,会传统唱腔的不到10个人。全国干皮影戏的艺人,也不会超过2000个。必须要把京西皮影传承下去,我开始琢磨推广的办法。”

首先是接待团队,组织学校的孩子们来,这样一来,亲子的散客多了,我们研究创新了新的剧目,结合当下热门的动漫,喜羊羊、熊大熊二,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先感兴趣。同时,创新一些老剧目,《龟兔赛跑》里,兔子的三心二意表现在爱跑步路上自拍发朋友圈,兔子不会游泳乌龟却愿意驮它过河、因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等。老皮影戏其实有自己专门的唱腔和打板,王熙现在跟小朋友介绍时,却会用现代语调来唱,中间夹一段传统唱腔,二者相融。此外,还自创了动感皮影模版,不用动刀,让孩子们安全地通过拼接就可以和家长一起手工制作皮影,小朋友还能自己拿着皮影道具即兴表演给家长看。

后来,皮影戏团改在海淀区上庄京西皮影非遗园演出,60元一张票,一个小时两场戏,观众开始多起来。350个座位的场子,基本满座,戏后所有观众都可以排队去后台“揭秘互动”。商业化方面,皮影戏团开始琢磨根据一些商家的需求去打造戏,比如北京某知名老字号餐厅建立150周年,用皮影戏的形式拍摄宣传片。

团里现在有50多位演员,都是年轻的“袖珍人”——身高1.3米左右的成年人。年轻的演员们,能有一些奇思妙想。今年21岁的演员孔萨,在抖音上开了不到一年的账号,用100多条短视频展示皮影戏的片段、练习花絮,有的还会配上有趣的对话,如今的粉丝超过33万,点赞254万,最火的一条视频的播放量就达到154万。

如今,皮影戏团的演员们平均工资3000到5000元不等,管吃管住。不少演员在网上成了短视频主播,还拿到了直播费用,生活得挺舒服。50多位演员里,已有18对夫妻成家立业,好多自己在老家买了房子。王熙最忧心的还是现在皮影戏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传承人,“现在团里的演员都是‘袖珍人’,因为没有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愿意去传承皮影戏。如果真正的皮影戏非遗传承人每个人的工资跟白领一样,每个月拿一万块钱,我们可以直接招人。但当下,还无法达到这么高的薪水。”

王熙表示,好在通过网络和创新,现在皮影戏演员的个人生活和公司盈利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平时每年在外边演出100场,通过短视频和创新宣传,每年能多加30、40场演出。“听说京剧演员王梦婷在抖音有70万粉丝,今年整体的综合线下票房收入增加了20%,这在京剧行当是非常可观的数据。以前在琴馆里教古琴的白无瑕老师,经过网上的创新曲目演奏宣传,线下的求学者多了一倍左右,线上则多了差不多两三倍。我们也希望,能拉近非遗手艺人和终端受众的距离。”

泸州油纸伞

网上挺火 订单排到第二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油纸伞,记者上周二采访到了如今的泸州油纸伞传承人余万伦。《绣春刀》电影里杨幂饰演的角色用的油纸伞,其原型就是余万伦老师设计的,在抖音短视频里火了之后,油纸伞都卖完了,订单排期到第二年,还带来很多商业活动。

“但之前不是这样的,没人了解和指导,没有人愿意花钱购买,油纸伞手艺人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传承的问题了。”余万伦告诉记者,“有历史记载,泸州油纸伞年产量超过1000万,几十万人在从业。在我小的时候,订单最少的时候一年也就几千把伞,根本就养活不了自己。我舅舅有一家维修铺,没有订单时就以这家维修铺来养活自己,有订单时才回去做伞,我跟随他学做伞工艺。除了做伞以外,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还学会了电工、焊工和车工,这些我都是有证书的,因为没有做伞生意时,我要靠其他手艺养活自己。现在全国唯一能够完整做完油纸伞的人,就只有不到10个人,当然有很多种原因,越来越没市场,远离日常生活,手艺在衰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到后来,没有人会从头至尾地学做一把伞,基本没有人去学。”

余万伦开始琢磨,要走传统手工艺品定位,不能定位成使用品,不一定要走进千家万户,针对的还是小众,但是要扩大影响力。样式要创新,符合现代审美,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比如他独创的“竹隐”,区别于传统的油纸伞,以前多数油纸伞以大红色、黄色、棕色为主,要么就是后来用些名画印在伞上,网上能搜出来一大堆,没什么独特的。“而我做的这款伞,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大家看到这把伞首先觉得很漂亮,再通过抖音等网络短视频平台揭秘制作工艺,人们能发现做伞用的植物都是新鲜的,树叶采摘过来直接做到伞里,原来叶子可以直接放进去……这样的制作过程吸引人们的关注,大家觉得漂亮之后又感到惊奇,进一步就可能会研究和了解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余万伦说:“现在比较火或最火的伞都是创新的,我们也接受很多私人定制,据我了解,好多喜欢油纸伞的人买去送女友,比如许仙白娘子主题的。创新后的油纸伞,从低端到高端,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上万元都有。更多的喜好者年龄阶段在20到40岁之间,女性居多,比较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订单多了,我们会增加人工来解决,另外有些制伞环节上机械化,包括喷绘、骨架打磨,并不一定都是手工打磨。”

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的创新越来越新潮,也会导致有的传统的老师傅有一些担忧。余万伦认为,传统的东西几千年下来,就像油纸伞,有二三千年历史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不断地创新来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它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一直不变,那它就早已被淘汰掉了。

创新和传承

同样重要

互联网经济专家、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非遗的传承一直是很多人担心和关心的问题。“好在很多民间艺术都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在做出诸多尝试,比如现在很多非遗项目在网上通过视频推广自己的产品,重新火了起来。我觉得,这是新技术在助推旧艺术的发扬与提升。中国人很多,再小的小众项目、小众艺术,放到整个中国,都有巨大的爱好人群,互联网把这些人群聚集起来了。不过,很多项目,比如皮影、古琴,仅仅有文字与图片是不够的,要视频与声音,所以,新的视频平台会有利于这些珍贵艺术遗产的传播与发扬,这是旧事物遇到的新机遇。”

刘远举也认为,传统非遗项目在新平台上,内容肯定也要有相应的创新、甚至颠覆,非遗传承人们要在记住“忠实旧艺术的精髓”基础上,去创新和发扬,更重要是发扬。“至于比如油纸伞有的不是全部纯手工做了,部分会机械替代,订单多了完全可以,可以分类制作定价,纯手工的贵些,部分手工部分机械的便宜一些,与时俱进,接受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需要,否则只有价格昂贵的一类,受众会更小了。”(新闻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孟环)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