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向文献靠近就是向历史靠近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9-05-22 09:35:19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 郝孟佳)近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第八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向文献靠近就是向历史靠近,就是向真相靠近,就是向前人智慧靠近,就是向学术证据靠近。”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说。

巴图对过去七届京剧学研讨会的主题进行了回顾,认为本次主题“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是对京剧学研究的“一次话题引领,一次研究领域的深化,是历次会议主题符合逻辑的学术延伸”。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唤起戏曲学界的新风尚,研究界能更密切地观察与关注舞台戏曲,因为讲台与舞台从来不应当有距离。

会上,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学院连续举办“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京剧发展的重大贡献。她呼吁,要加强对京剧流派艺术的研究,同时以荀派研究资料汇编为例,强调流派艺术研究也必须建立在文献的基础上。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介绍了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的编纂情况,着重阐释了《全清戏曲》的编纂理念内涵,详细介绍了编纂的体例。朱万曙指出,包括京剧文献在内的近代戏曲文献,体现了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特征,同时也应该注意古典戏曲文献与京剧文献的重叠、互补关系。

英国利兹大学李如茹认为,文献档案的属性并非纯然客观,也体现了创建者的主观意图和选择取向,理解阐释这些文献,不但是在重建历史情境,也是对未来的反应和责任。

“今年参会代表中青年学者数量渐多,表明京剧学研究领域内学术梯队的建设渐趋良性,学者间的代际传承基本实现。”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认为,良性的学术梯队将进一步巩固京剧文献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在不断推动京剧艺术研究更趋深入的基础上,也必将全面带动全国范围内地方剧种的研究。

傅谨说,文献研究应该秉持加工整理、宁滥勿缺、名从主人的三个基本原则。文献史料只有经过标点、注释、比对等加工整理的过程,才能真正触摸到原始文献隐含的学术肌理和脉络,整理者才能真正转换为专业研究者,这是优秀学者的必经过程。在钩沉发掘材料的过程中,要宜“宽”不宜“窄”,宜“松”不宜“紧”,在本着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和资料的基础上,宁滥勿缺。当文献资料中出现错讹、矛盾时,要少主观评断,多客观呈现,尊重文献作者的原始文字。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强调,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一定要与当下的京剧舞台实践紧密结合。新的史料文献只有充分适用于当下,为解决时代问题服务,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他认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融媒体等为研究工具的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促进了京剧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

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丹麦等海内外的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京剧爱好者近150人参加会议,提交论文86篇。

据悉,自2005年5月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已成功主办了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探讨“京剧的历史、现状暨未来”、“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与现代社会”、“京剧表演艺术体系”、“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京剧的文学、音乐与表演”、“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等京剧学核心内容。本届研讨会以“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为主题,必将进一步夯实京剧研究基础,拓展京剧研究视野,有效促进京剧研究向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