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维系国家团结统一、促进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炎黄文化的时代价值
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炎黄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除了本身精神特质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时代价值。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关注研究炎黄文化,把炎黄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炎黄精神与中华精神的关系、炎黄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讲清说透,能够从本源和根脉上寻找力量,以文化自知、自重、自觉促进文化自信。
涵养主流价值。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文化的内核。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内隐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在不知不觉中启人心智、涵育德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汲取炎黄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过程,有利于促进炎黄文化从文化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形成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培固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以炎黄文化为龙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可摧折、难以磨灭的精神维系。炎黄二帝在其缔造中华民族、创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基因——炎黄精神。深入挖掘炎黄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有助于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炎黄文化的研究逻辑
文化的力量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经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炎黄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创新中赓续绵延。这些年,炎黄文化的研究力作频出,传承发展炎黄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碎片化、原始化、孤立化研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确定位炎黄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向,在以下方面破题答卷。
系统化研究。从新的视角考察分析,可将炎黄文化研究升级为“炎黄学”,系统研究和阐释炎黄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主张、文化命题等,用“学”梳理出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促进炎黄文化“再生性发展”,用“学”打造炎黄核心学术生产力,凝聚几代学人的研究共识。
时代化演绎。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代需求,全面历史辩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炎黄文化,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在原生性基础上推动炎黄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融入当下、服务今人。
大众化传播。创新话语表达,深刻解读炎黄文化的久远历史、丰富内涵、鲜明特色、进步思想,对炎黄文化进行精炼化“提纯”、通俗化“变脸”、形象化“加工”,深入浅出揭开抽象、深奥的面纱,还原其具体真实的本相,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知炎黄文化,传播和发展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的育人理路
炎黄文化研究需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究炎黄文化育人理路,要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育人。学科与育人从来就是相依并存的。《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学科化是一种“结构性支撑”,是一个由教材、课程、教学、科研、人才梯队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多维价值统一体。建设炎黄学学科,要把炎黄学由“学问之学”转变为“学科之学”,由“知识逻辑”转变为“价值逻辑”,将人们心中的炎黄情结和以炎黄为内核的民俗文化、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学理基础上,通过系统化学科建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育人。教学是一种德性实践,其本体功能在于育人。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发挥炎黄文化育人效应,就要落实党中央“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的要求,树立教学本位意识,推进炎黄学进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学术成果及时有效转化成教学内容,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地传播炎黄文化,讲清楚炎黄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炎黄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炎黄学文化不断走近青年学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
教材育人。教材是规范教育、育人育才最主要的遵循,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彰显炎黄文化育人价值,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讲清楚”为基本原则,全面梳理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实质内涵,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形式,正确处理教材编写过程中权威性、统一性、创造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增强教材编写、推广和使用的协同作用,在教材建设中彰显炎黄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民族色彩和历史进程。同时,规范教材语言表述,努力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从中了解文化变迁、触摸文化脉络、感受文化魅力、汲取文化精髓,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丰厚滋养。
学术育人。勤教善研,寓教于研。梅贻琦曾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大学育人的特质是学术育人。学术育人,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炎黄学研究,通过考察各种文献,对各类经、史、子、集等古籍进行系统梳理,对炎黄文化源流进行发掘整合,对“颂古、信古、疑古、释古”的学术思潮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归纳,把基本问题搞清楚,把常识问题讲明白,使炎黄文化返本开新。要重视典籍文本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以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视角,深度研究阐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化遗存及考古材料、出土材料的独特价值,把炎黄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夯实炎黄文化育人的学术基础。
管理育人。文化育人不是文化的单向传递,而是管理的多维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要运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方法手段,将炎黄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和制度建设等全过程,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大学文化精神,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创设文化实践渠道,建设高雅文化环境,用文化滋养心灵、涵养德行、引领风尚。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