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线“遇见”父亲
7月,盛夏的阳光洒在昆仑山上。湛蓝的天空与深黄的戈壁被地平线分开。
21岁的夏宇第一次踏上青藏线。他举起手机,对着屏幕里的父亲说:“爸,我来到了你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昆仑山比你说的还要巍峨!”
作为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专业大三学员,夏宇与战友们在这个夏天奔赴雪域高原,进行为期28天的实习锻炼。
夏宇的父亲夏体寿曾是一名穿梭在青藏线上的汽车运输兵。在他眼里,青藏线不只是一条路,更是一条从荒原、戈壁、烂泥滩里开辟出的生命通道。
青藏线就像是夏体寿最为熟知的朋友。夏宇记得,父亲曾无数次向他讲起这条路上的细节:哪儿的骆驼草最茂盛,哪儿的格桑花最绚烂,哪儿靠近河流可以取水,哪儿藏着危险的陡坡……
这一次上高原,夏宇不仅零距离感受到了这条父亲念念不忘的雪域天路,更在这条“钢铁运输线”上“遇见”父亲——
这一刻,他在精神上终于和父亲“同框”。
来到青藏线,他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高原的海拔、气压和紫外线,以一种异常冷峻的方式,考验着抵达这里的每一个人。
夏宇从未想到,自己的高原反应如此剧烈:突发高烧、上吐下泻。和他一起驻训的班长唐锦涛,深夜带着他到野战卫生所挂吊瓶。为了及时更换药瓶,唐班长强打精神,盯着药液一点一滴落下,一盯就是一宿。
清晨醒来,看着唐班长那布满血丝的双眼,泪水瞬间涌出了夏宇的眼眶。
唐班长黝黑粗糙的脸上,覆盖着一层紫赯色的“高原红”。对夏宇来说,这是一种“特别熟悉而又亲切的肤色”。尽管父亲已经离开高原多年,但这种独特的印记,至今留在他的脸上。
小时候,夏宇曾问父亲:脸上为什么又黑又红?父亲只是淡然地说:高原日照强,时间一长就晒成这样了。父亲对他说起过许多高原的事,但对自己的高原反应只字未提。
那天晚上,夏宇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讲述着高原反应的痛苦。父亲说:“别怕,那是昆仑山在掂量你呢,就像当年掂量我们一样!”
当兵第三年,父亲夏体寿就驾驶汽车奔波在青藏线上。高原的夜空那样美丽,但缺氧的痛苦如影随形,永远封存在夏体寿的记忆里。
“夜晚睡觉时,额头里像塞满了铅块,又胀又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那天晚上,父亲夏体寿向儿子讲起30年前的往事。
当时,部队的医疗条件不像今天这样好。为缓解高原反应,夏体寿想了许多土办法,比如睡觉前在头上扎紧一条毛巾,再喝上一大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虽然效果极佳,但晚上频繁起夜,也被人笑称为“尿罐子”。
第一次随车队执行任务,夏体寿来到海拔5000米的五道梁兵站,头胀胸闷,呕吐不止。第二天一大早,脑袋大了一圈,帽子怎么也戴不进去。连长几次劝他下去休息几天再上来,可他硬是用背包绳缠住自己的脑门,嘴里嚼着红辣椒,咬紧牙关,坚持跨过了唐古拉山……
那真是一个奇妙的夜晚。那一刻,父亲的所有感受,儿子都感同身受。正如同电话的另一端,儿子的所有感受,父亲也都感同身受。
跨越时空,如今物质条件好了,但高原掂量这群军人的方式从未改变。
夏宇的战友、学员隽宏伟身体素质一向优秀,3公里成绩总能轻松跑进12分钟;上了高原第一次体能测试,他的3公里花了20分钟才跑完。
“万万没想到,”隽宏伟这样形容自己在高原的跑步感受,“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台快要报废的汽车,发动机全速运转,油门也一脚到底,但速度就是上不去。”
盛夏的高原温差极大。中午热的时候,驻训场上的温度高达30℃;而到了晚上,便会降到0℃以下。“白天穿单衣,晚上盖棉被。”一天之中经历“四季”的穿衣方式,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由于早晚洗头容易感冒,学员们便顶着满是汗水和风沙的头发就寝……
“坚持下来就习惯了,总不能刚来就被掂量下去。”一想到自己正经历着父亲年轻时的经历,夏宇总感到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觉得“离曾经很远的父亲又近了一步”。
一路行进在青藏线上,夏宇有时忍不住会想:假如自己没有来高原实习,父亲是不是永远不会和他讲自己高原反应的事呢?
那是父亲与高原的第一次相遇,就像今天夏宇与高原的第一次相遇。只不过,父亲接下来用14年的坚守,践行并证明了自己戍守高原的初心和决心。
“自己的初心和决心如何证明?”这,也正是夏宇一路上追寻的答案。
一路追寻,一路走近父亲、理解父亲。在青藏线上,夏宇读懂了父亲身上那种专属于高原军人的荣耀——
他们脸上的“高原红”,是看得见的“勋章”;他们那悄悄增大的心肺,是看不见的“勋章”。
父亲口中的青藏线,曾是儿子心中的远方
夏宇小时候,已经退役回家的父亲常给他讲那远方的故事。
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站岗执勤的哨兵,哨所前那面鲜艳的随风飞扬的五星红旗……父亲的描述,构成了夏宇对高原的最初记忆。
在父亲的讲述里,让夏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簇簇的骆驼草。
常年穿梭在青藏线上,枯燥、烦闷、无聊如影随形。从车窗向外望去,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灰色戈壁,永远都是一副沉默的面孔。如果是冬天,整个高原都覆盖上一层纯白,白得令人心生敬畏。
每当困顿之时,夏体寿便将运输车停在路边,看一看路两旁顽强生长着的骆驼草。那是他路途上最好的朋友,看见了它,就仿佛看见了美丽的格桑花。
“父亲口中的骆驼草究竟是什么样子?它真的有那么美丽吗?”夏宇心中的问题,在他第一次看见骆驼草的时候找到了答案。这种并不知名的耐旱植物,顽强扎根在石头缝里,在这片“生命禁区”顽强地生长。不畏严酷条件的坚守,不正是高原军人默默奉献的写照吗?
那是1998年寒冬的一个夜晚。8个月大的夏宇得了肺炎,发着高烧,哭喊声中夹杂着急促的喘息声。母亲通过邻居家的电话拨打到夏体寿所在的连队。
“喂……”父亲刚开口,母亲早已泣不成声,电话上落满了委屈的泪水。这个常年穿梭在青藏线上的钢铁战士,也顿时变得不知所措。他只得轻声说些安慰的话:“等任务完成了,我一定立刻回来。”然而,无论是夏宇生病,还是爷爷去世,夏体寿都未能像他自己承诺的那样离开这片土地,直到再过4年退出现役。
青藏高原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似乎天然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魔力。高原战士们既痛恨它那绝对的支配力量,却也越来越离不开它。那些戍边的战士们,有的在此已生活了10多年。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高原特有的疾病。他们就像戈壁里的青杨树,顽强扎根在贫瘠的土壤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是他们形象的鲜明写照。
在夏宇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慕生忠将军与700多名烈士的故事。每一次讲起那些故事,夏体寿总是目光如炬,炯炯有神,仿佛从中汲取到无穷无尽的力量。
实习期间,夏宇和战友们一同参观了格尔木烈士陵园。在那里,夏宇了解到慕生忠将军和700多名长眠高原烈士的生平。他们忍受着高原缺氧和刺骨严寒的恶劣环境,开创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青藏公路每一米的里程,都有他们挥洒如雨的汗水。他们穿过茫茫的戈壁,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用身躯铸就了青藏线的路基……
夜晚,听着山风掠过帐篷发出的呼啸声,夏宇久久难以入眠。他渐渐读懂了父亲的坚守,读懂了父亲的那句“十余载魂牵梦绕,一生中念念不忘”。
父亲一直希望夏宇能读军校,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军人。当夏宇收到陆军军事交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父亲拿着那张卡片,“嘿嘿”傻笑了一整天。
儿子是父亲的骄傲,父亲也一直是儿子效仿的榜样。考进军校后,每当遇到困难时,夏宇都会想:“如果是夏老兵,他会怎么做。”
父亲口中的青藏线,曾是儿子心中的远方。如今,儿子也来到这远方。老兵父亲的模样,总在夏宇的脑海一闪而过,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父亲曾走过的路上,明白了自己将要走的路
青藏线上,不时有雄鹰在头顶盘旋。它们就像忠诚的战士,守护着昆仑山的和平与宁静。
高原实习的日子里,夏宇每天清早都会提前半小时起床。坐在戈壁上,听着耳边过往的山风,看着那不知疲倦的雄鹰,他越来越坚定这样的判断:那雄鹰是昨天的父亲,也是未来的自己。
当年,老兵夏体寿和战友们驾驶的汽车是在高原服役多年的“老解放”。车况差配件缺,开动起来有时除了喇叭不响,全车稀里哗啦。驾驶室四面与风“亲密接触”,开上一天车,冻得手脚麻木,浑身冰凉,战友们都笑称为“冰窖牌”。
当时的公路是简易的柏油和沙土路。平路似搓板,山路坡陡弯急。春天路段会翻浆,冬天冰雪路滑,车轮挂上防滑链条都无济于事。当车打滑时,夏体寿和战友们会脱下身上的大衣垫在车轮下面,让汽车慢慢向前挪动……
那年国庆,高原突降暴雪。为了让官兵们在节前收到新鲜的果蔬,夏体寿和战友们决定提前5天发车,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龟速”行驶……当一车车绿油油、红彤彤、黄灿灿的蔬菜,成功运往青藏线上的每一个兵站,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多年以后,夏体寿告诉儿子夏宇,那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的国庆节。
作为一名青藏线上的汽车运输兵,幸福时刻在旅途上。
过纳赤台,经西大滩,翻越昆仑山口……清晨驾驶汽车驰骋在“天路”,看着笔直的公路远远地刺向蓝天,皑皑的雪山迎面扑来,越来越近。夏体寿的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自豪感:“这里是青藏高原,我们驾驶着铁骑为祖国守昆仑!”
如今,驰骋在青藏线上,同样的自豪感也在夏宇的心中油然而生。在父亲曾走过的路上,他也明白了自己将要走的路——
来高原前,他认为这只是一次不到一个月的短期实习;来高原后,他愈发觉得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高原的战士们需要他;青藏线,这条高原运输线也呼唤着他。
距离实习结束不到10天。部队在昆仑山腹地开展一次大规模摩托化行军演练。像父亲一样驾车征服青藏线,令夏宇心潮澎湃。他紧握方向盘目视前方,想象着父亲驾驶车辆时的模样:“车窗外的风景,是否还和多年前父亲看到过的一样?”
一路颠簸,汽车终于行驶到高海拔地域。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不断降低,汽车发动机出现了常见的“开锅”现象,动力明显下降。
夏宇很快反应过来,他想起学院举办的一个讲座上提到过高原发动机过热的应对方法。“减速,熄火,开双闪,补充冷却液。”他与四级军士长石产山配合默契,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上高原前,夏宇提前构思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随着在高原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愈发觉得此前的设想完全是纸上谈兵。他删掉已经写好的几千字草稿,决定重新构思。这一次,他将选题的目标对准了青藏线……
实习结束前一天,夏宇再一次前往格尔木烈士陵园。
高原上的风声让这片陵园显得格外寂静,抚摸着那扇积淀着岁月厚重感的大门,他与先辈们未曾谋面,却有一种陌生又熟悉的亲近——
青藏线,他慕名而来,也追随而来。在这里,他读懂了父亲,也点亮了自己献身高原的初心。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