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裔青年作曲家杨远帆:用心演绎中国故事
中国侨网11月18日电 英国《英中时报》日前刊载文章,介绍了英国华裔钢琴家杨远帆的故事。2019年9月,这个22岁的华裔青年在伦敦Greenwood剧院以钢琴协奏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赢得满堂喝彩。据了解,此曲是他受汤显祖故里抚州市政府的委托所创作,而从儿时起,杨远帆就显现出了独特的作曲天赋。
文章摘编如下:
拥有“绝对音感”的音乐天才
在广传的说法中,一万个人之中才有一个拥有“绝对音感”的人,而杨远帆就是其中的一个“万里挑一”。他可以只听到某个偶然撞击的清脆的玻璃或瓷器声,就能准确判断出那个声音在琴键上对应的音符,也可以精确地指出演奏者所演乐曲的实际调式。
2003年,6岁的杨远帆去朋友家参加生日派对,第一次触摸到钢琴琴键后,只琢磨了一小会儿,就能够弹出自己在学前班听过的歌曲旋律。学琴不久,知道了初步指法之后,他就喜欢独自坐在钢琴前,开始弹奏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故事。
据杨远帆父亲的回忆,刚接触钢琴时的杨远帆对写作文和故事也有着很大的兴趣,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写很多小故事和小剧本,而这种想象力似乎与他创作音乐的思维也有所联系。对于他来说,写作文是将脑海中那些迸发的奇思妙想用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而在钢琴上即兴的弹奏,便是用琴键上的音符来演绎他脑海中的剧情,用音乐来讲故事。当他随性漫弹的音符开始被他记录在五线谱上时,一首首充满着他幻想和热情的乐曲便由此诞生。
2007年,年仅10岁的杨远帆就创作出了代表作之一《G大调幻想曲》,受到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08年,杨远帆入读音乐学校,才开始对音乐和作曲进行系统学习。人随着他的成长和磨练,他的作曲和演奏也逐渐走向成熟。
如今的杨远帆已经拥有许多作品,并带着自己的音乐走过了许多国家,踏过许多土地。而经历过荣誉与喝彩之后,他却依旧是那个潜心于音符之中,流连于琴键之上的“少年”。在被问到除了音乐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职业规划时,他用流利的中文表示“没有别的工作可以像音乐一样让我这么快乐”。
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走进杨远帆的家中,四处可见中国文化的痕迹:中国风的沙发刺绣、青花瓷的墙壁挂饰,门上还贴着年画。虽然出生于爱丁堡,但杨远帆却是在一个传统中国家庭中长大的。“我是看《西游记》、《哪吒》这些动画片长大的。” 杨远帆说。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杨远帆的父母却坚持让他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在学校,杨远帆接受的是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而在家中,父母却坚持要求他用中文对话,并在周末带他去中文学校接受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儿时的他也曾一度回到中国,长城下的夕阳斜晖、故宫中的蟠龙殿柱,无一不让他深深难忘。
而中国音乐对他的启蒙则更早。4岁时,父母就送给他一套CD,里面有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有流行、古典,甚至还有摇滚。“这里面很多旋律都很好听,小时候会在电视上放,全家一起听。”杨远帆说。“比如,邓丽君的《海韵》我就特别喜欢”。
杨远帆的父亲表示,杨远帆小的时候,经常会在家中弹奏一些中国歌曲,并为这些歌曲配上即兴的伴奏。他还经常参加华人举办的音乐会和庆典,演奏了诸多如《白毛女》、《浏阳河》等中国歌曲。在他心里,西方音乐从历史上来看可能更复杂恢弘,但它并不见得会比东方的音乐给人带来更多的感动。
融合的音乐风格
对于杨远帆这样的作曲者来说,作曲最难的就是要确定作品采用的风格。其中,现代派的曲风是当今西方作曲界的主流,杨远帆也倾心这一创作风格,他所创作的乐曲也不少采用西方所流行的现代派表现方式。这种风格的音乐舍弃了传统风格和谐的调性规律,而用“无规律”特点取而代之。
“现代派的曲风是冲破现存规范、颠覆传统的一种艺术范畴,它可以用它的自由和流动感表现出故事画面。”杨远帆说。他的作品《海涛(waves)》中,就用这种“无规律”的曲风生动地表现出了从微波荡漾到浪潮复叠的画面。“但是中国音乐的风格是以旋律鲜明、音韵和谐的浪漫派为主的,像那种听起来‘不太和谐’的现代风格对于中国的听众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
在杨远帆看来,一个作曲家要有自己特有的作曲风格,但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单一的风格。2014年,杨远帆根据中国戏剧家曹禺的话剧《原野》创作了同名钢琴协奏曲。创作时,他使用了现代派风格去表现《原野》中描写的故事画面,但考虑到中国音乐所流行和被观众所接受的浪漫派风格和调性规律,他在作品中的第二乐章也特别融入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浪漫曲风。
用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在创作《牡丹亭·游园惊梦》时,杨远帆特意用提琴、竖琴等乐器去模仿中国传统乐器胡琴、古筝的音色。他表示,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中国乐器的音色,但这些特别的“点翠”却能够增加乐曲的中国味道。为了表现出剧情的画面,他用小提琴独奏去表现杜丽娘的喃喃自语,又用钢琴和提琴、钢琴和笛子的重奏去描摹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深情对话,还通过利用乐曲不同的速度、强弱与调性去展现人物心境的变化过程。
据杨远帆回忆,其实《牡丹亭》曾经也以昆曲、高腔等形式走出国门,但是由于外国人不懂中文,所以感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认为,纯音乐是可以跨越国界、超越自然语言的,纯音乐的作品能够用音乐的语汇,将故事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冲破语言的限制去传递内含的情感,表现出唯美的故事画面。
在杨远帆看来,自己作为一个在英国长大的中国人,应该利用自身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更多地将中西方的音乐结合起来,以西方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推广中国的音乐和传统文化。
“我认为西方人可能还没有了解到中国音乐有多好、中国文化历史有多广大。”杨远帆说,“虽然学校传授给我的是西方的音乐理论,但我身上的中国元素让我有着难以磨灭的东方情怀,而这种情怀今后也会一直在。”(刘红豆)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