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教平:高考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6-08 13:13:51

昨天,万众瞩目的全国高考(微博)拉开帷幕。语文开考后,各地作文题先后“浮出水面”:全国卷的“经验与勇气”,北京卷的“爱迪生怎么看手机”,江苏的“探险者与蝴蝶”,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等题目一问世,就立刻引发各界热议。

原教育部(微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微博)用“心情忧郁”来形容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高考作文题有四大“特点”: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三是思想浅薄之至,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此评所言极是,综观今年作文题目,不少作文题确有生涩怪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赋新词强说愁”,拿这样的题目来考学生,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先看全国卷的“经验与勇气”。题目先讲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指导年轻徒弟把钻石切成两块的故事,然后借用老切割师的话点题:“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老一少分别是“经验”和“勇气”的符号,命题意在让考生从老切割师的“经验”和年轻徒弟的“勇气”的对比中给出自己的看法。但这个结论的得出让人费解:勇于接下这项任务的是老切割师,成功指导徒弟完成任务的也是老切割师,徒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忠实执行了师父的意图,看不出有哪些自主意识的幡然觉醒和主动担当,实在与“勇气”搭不上边。如果非要表现这一点,倒不妨“设计”徒弟经过一番苦恼纠结,终于选择违抗师傅命令,超越师傅的“经验”获得了成功,这多少还算是一些“勇气”。

再来看北京卷,“化用”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北大关于“爱迪生来21世纪怎么看待手机”的对话。这一命题,从“科学”与“人文”对话,立意现代高科技发展,时尚新奇,然而“奇葩”的是所提的问题:“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反复研读题目好几遍,实难看出二者哪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看法”,倒是在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就看到科学家说了一句“我同意”。其实二者只是就手机的不同作用在认同基础上补充性地说了几句看法而已,搬到“科学”“人文”的大道理上去,是否多少有些牵强?

如果上述作文题是在立意拔高上“走火”,那么辽宁卷的作文题更是导向“走偏”。辽宁卷作文题目仅以石头不容易找到、珍珠容易找到就让年轻人“恍然大悟”地得出结论:“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其实,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诗中所写:“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各的价值存在。珍珠固然赏心悦目,但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古埃及金字塔等却都是一砖一石所垒就。沙石筑成的房屋能让我们安稳居住,珍珠没有黏合性就不能用来盖房子。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会,必然是同时承认珍珠和沙石价值的社会,“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实在是一种“功利价值观”的误导。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正与这种“珍珠情结”泛滥不无关联。

高考作文题,其实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一面镜子。正由于高考指挥棒意义重大,我们更会用审视的目光剖析,真诚地期待作文“神题”少一点,让题目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本真的价值导向,让每一名学子独立思考,有话可说,找到真实表达的乐趣。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