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产学研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9-12-16 17:50:08
原标题:非遗艺术进校园,薪火相传育新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产学研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成功举办

      2019年12月11日,古都咸阳。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陕财职院人文艺术学院承办的“非遗产学研基地”签约揭牌仪式隆重召开,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华、袁红会长及来自全省的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企业代表和新闻媒体约五十余位嘉宾莅临见证此次活动。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张志华书记在致辞中表示,祝贺“非遗产学研基地”签约揭牌成功举办。陕财职院办学60年来,累计培养了5万多名高素质财经管理人才。学校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希望通过此次校会合作,实现与非遗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人文艺术学院为载体,为青年学生插上翅膀,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的深度长远合作,促进陕西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取得圆满丰硕的成果。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华致辞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红致辞中表示,陕西非遗丰富多彩、传承有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陕西省非遗产业促进会是全省性专注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行业性法人社会组织,是集“产、学、研、文、旅、商”于一体的非遗全领域合作共享的开放性平台,是非遗发展保护的命运共同体。这次在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成立非遗产学研基地是校会合作的一次创新,是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工程的一次尝试。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红致辞
 

      陕财职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贺兴文致辞,人文艺术学学院要以这次揭牌为契机,真抓实干,落实双方签订的合作发展协议,将融合多方资源,提升非遗文创的转化成果,打造一流的非遗产学研基地。

△陕财职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贺兴文致辞

 

      本着深化非遗传承教育,校会强强联合,共促非遗创新发展的愿景,双方进行了“非遗产学研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
 

      在张志华书记、会长袁红、刘德林副理事长、修剑桥研究员及各位嘉宾的见证下,省非遗产业促进会强辉副会长、陕财职院人文艺术学院贺兴文院长代表双方签署了共建“非遗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协议”。

△强辉副会长、贺兴文院长签署了共建非遗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协议

 

      签约后,在各位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等嘉宾的掌声中,学院张志华书记和袁红会长及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贺兴文、汪天稳大师共同为“非遗产学研基地”揭牌。


△袁红会长和张志华书记及贺兴文院长、汪天稳大师为基地揭牌

 

      参加揭牌活动的嘉宾有: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华斌、党委宣传部部长严丽丽、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朴、学院团委书记窦曼娟、人文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崔斗。陕西省非遗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华县皮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副会长强辉,副会长高新彦,副秘书长余淑丹,理事单位咸阳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靖鹏,促进会理事、栗居民宿总经理高飞;省级非遗乞丐酱驴技艺传承人、公司总经理李鑫;秦汉战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建民。
 






 

      特邀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刘德林,陕西省非遗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修剑桥,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刘长安,工艺美术评论家张树军,西安美术学院工美系博士杨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树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杜钟勋、陕西省工艺美术荣誉大师董守信、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韩海涛、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刘伟、江羿、张均恒及皮影技艺传承人党爱红、面花技艺传承人岳若惠、葫芦雕刻艺人王富礼等非遗技艺代表参加活动。




 
      参会的各位嘉宾纷纷发言,畅谈非遗传承进高校的深远意义,结合多元的艺术门类为共建非遗产学研基地献计献策。








 

      本次活动由人文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崔斗主持,陕财职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贺兴文先生为袁红会长、汪天稳副会长及多位工艺美术大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揭牌仪式后,袁红会长和各位嘉宾参观了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艺品展览厅、贺兴文大师工作室及非遗传承教学教室。嘉宾们称赞这是非遗进校园及非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一次创新尝试,已经在非遗传承和文化创新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以此次揭牌为契机,双方将加大合作融合,在建设全国非遗教育高地、非遗创意品牌硅谷”、非遗研究院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规划。为非遗传承人、非遗生产企业和高校师生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优质资源合作,并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以产、学、研、教的深度融合为引导,资源共享、课题共研、创新共建,促进非遗理论研究的提升,促进非遗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