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香的起源、使用与传统生产工艺过程初探
来源:
作者:刘增福 点击:
发布时间:2020-04-27 19:57:47
一、 引语
熏燃香料是最为古老的传统用香方式之一。中国在先秦时经常把香草直接放置于豆式香炉中点燃,汉代时出现了博山炉,用炭火炙燃香球或香饼,这样使得香味浓厚、烟气又不太。到了唐代,熏炉的形制又有了改革,由浅膛的“直燃香料”发展为深膛的“隔火熏香”,这样进一步减少用香时的烟尘。但是使用香炉熏染香料毕竟不够简便,于是逐渐出现了可以直接点燃的线香,使得熏燃的用香方式变得十分简便,于是线香的使用大规模流行开来,成为了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直到现在只要我们一说到“焚香”“烧香”或“点香”时,立刻想到的就是对线香的使用。中华民族对线香的使用情有独钟,甚至影响到很多外来的文化。
二、线香的起源
关于线香起源时间,目前学界存在三种看法:
1、明代。明代的《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许多医典中都提到了“线香”。如《本草纲目·草部·线香》:“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以入疮科用。”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明代线香已经很普遍了。
2、元代。元代李存的《俟庵集》曾有过线香的记载:“谨具线香一炷……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3、唐代。这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与流传久远的士大夫香炉熏香相比较,线香是一种价格低廉、使用简便的用香,而这种香大都是在民间使用,故而有文化的士大夫一般不大会对其产生和使用进行记载,因此尚未找到有对线香的起源情况进行记载的确切史料,然而就唐宋时期用香的普及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时期已经出现了线香,具体证据有以下三条:
(1)唐代著名诗僧贯休和尚曾有“栗坞修禅寺,仙香寄石桥”的一语入诗。仙香即是线香的别称,这是直接的证据。
(2)唐代已经问世的印香(香篆)为线香在同一时期的出现提供了旁证。唐代王建有《香印》一诗:“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另外唐代天然禅师 亦有诗提及香篆:“永夜沉沉闻拆枝。空山如在百重围。佛镫初暗纸窗白。香篆将残磨衲知。十里江楼寒吹蚤。孤舟沙岸苦吟迟。因兹忆起平生事。万虑销停鬓已丝。”宋人陈敬编著的《新纂香谱》已经收录很多香印图,如右图为其中之一。印香除了产生香气之外,还兼有计时器的功能,早期线香也同样具备这两种作用,因此香印和线香可以说是同一类型的香品,其功能类似,主要的区别在于线香制作简便、形式单一,香印制作较难、形式繁多。故而香印和线香的出现在时间上不会相差太远。
(3)唐代关于“插香”的记载。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普说条”云:“谓于禅林中普集大众说法。为小参、独参的对称。即师家为一般学人开示宗乘。通常在寝堂(大方丈)或法堂举行。亦有依学人插香请求开示,而特为普说者,此称之为告香普说。”(大正48• 1120c)插香这一动作一般只用于线香的使用,故而可以作为辅证。
另外,线香的发源地极有可能是在中国,因为中国很早就有了生产线香的工艺,而且其他国家虽然有各种用香的悠久传统,但根据本文目前所见,其唐宋之前的资料中尚未见关于线香的记载,比如在印度,自古即有烧香之法,但在《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及〈分别烧香品〉、卷下〈备物品〉等所列诸香中,未见列举线香之名,故无法确知印度那时是否有线香。现在其他国家也会使用线香,但却很难找到一个像中国这样看重线香的。
三、线香使用的普遍性分析
早期线香的出现与香印是属于同一香品族群的,它们都有着计时的功能,这对于没有钟表的古代是很宝贵的功能。而线香之所以能从香印这一族群香品中脱颖而出,后来演化为相对独立的、普遍使用的熏燃香品品种,大概有下列原因:
1、其他香印品种制作繁杂,均匀程度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影响计时的准确性,相比较而言,线香制作简单省时,也很容易保证均匀,唯一的弱点就是形式单一。
2、线香制作工艺的升级、进步,如唧筒、水磨等工具的使用,促使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3、线香的几何外形决定了其具有焚燃时间延长,燃烧稳定,香味固定,使用方便、灵活的优势。
4、原材料(特别是柏木)的供应充裕,导致生产成本下降,销售价格低廉,推动中低端线香香品快速走向民间。
四、线香的分类
根据用料的情况不同,线香可以分为单品香与和合香两种。
1、单品香。不掺杂其它香料,直接使用单一香料,或研磨成粉,或制成线香、盘香等香品。常见的有沉香、檀香等木块或粉末。
2、和合香。数种香料调和而制成的香品。和合香一般都是采用多种植物香料,有固定的配方。每种和合香都有其特定的功效,也各自具有独特的名称,常见的佛教和合香品有除障香、文殊香、药师香等。
3、藏香。一种特殊的和合香,以海拔3500—5000米高山上的白牛粪为基材,结合多种中药制成。
五、线香药用功能:
单品香一般是气味芳雅的单一香料,让人产生愉悦之感,起到静心、疗疾的功效。而和合香并不是简单的香料的组合,而是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按药性进行配伍,按君、臣、佐、辅(中医方面是讲君、臣、佐、使)的理念,以及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配伍,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性,产生整体的作用,又可以互补其优势,消除其不利因素,每种和合香都有其特定的功效。
六、线香的传统生产工艺过程
线香的规模化生产是中国古代技术的综合结果,其中应用了中国古代各种成熟完善技术,如拱形建筑、水利资源的利用、水磨系统、唧筒、阴干等一系列传统工艺技术。
(一)、水动力系统:
磨房就建在河流边上,从上游河流到磨坊之间有一条宽1-1.2米、深约1米的引水渠,中间装有控制水流量的挡板,在挡板与上游河流之间旁叉出一条分流水渠直接与下游河流相连,以便挡板在调节水流量时对水进行分流。水在引水渠的引导下流向磨房的底部,水渠的底部与磨坊水轮的落差不小于1.5米,水在推动水轮做后流出磨坊,再流回下游河流干道。
控制水流量的挡板作用:
1、引水渠水流量的挡板开启后(同时关闭分流水渠),为磨房水轮转动提供动力;
2、调节引水渠水流量、分流水渠的挡板高低度,控制水流量,将磨盘水轮的转速控制在15~25转每分钟;
3、放下引水渠(关闭)挡板后(开启分流水渠挡板),水流停止,磨盘水轮停止转动。
(二)、磨房的拱形结构建筑:
磨房的建筑结构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的建筑结构采用石砌的拱形建筑。拱形结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此种结构受力最合理,且石材的使用,使得其受压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增强局部能承受较重的物体,抗震动性强。磨房下面的建筑是水磨动力系统空间;磨房上面的建筑为水磨机械系统工作空间。
磨房的建筑尺寸参数:
l 磨房建筑高度一般为6米,上下两部分的建筑物均为3米;
l 磨房平面宽不小于5米;
l 磨房动力系统空间水流进口多在建筑物的左上角,使水轮逆时针旋转;且水渠底部与建筑物的底部高差大于1.5米;
(三)、水磨、机械结构:
磨,最初为硙,汉代叫磨。卧式水磨是古代传统规模化制作香粉采用的一种实用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智慧的体现,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科技发展的标志之一。它的应用使得规模化制香的成为可能,为线香的广泛使用奠定的技术基础。
工作原理:水轮水平放置在磨房底部,利用水流落差的势能推动水轮转动,并带动轴和磨,从而将香材磨成粉。
磨是两块厚度为0.16~0.40米,直径1.1米的石头制成,统称为磨扇。下扇与底部水轮同步固定在立轴上,用铁制成;上扇用铁链固定在水平方向的横木上(不转动),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随水轮转动而同步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研磨时,香材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并从夹缝中流到石磨下扇外延盘上。
(图七:分开的石磨)
(图六:水磨坊中的石磨)
卧式水磨的优点:水磨的水轮体积小;连接机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劳动效率高;修建水渠较为便利。
卧式水磨的制香粉技术参数:
水轮:外径3.2米、
内径2.4米;
l 轴:直径0.18-0.22米、长度2.5-3.5米;
l 石磨下扇外延直径1.9-2.0米、石磨下扇厚度为0.16-0.40米,直径1.1米;
l 石磨上扇直径1.1米,厚度0.16-0.40米;
l 石磨上扇加上配重(配重直径1.1米,厚度大于0.1米),重量约为1200-1800斤;
l 水磨转速15-25分,大于25转或小于15转,通过水流挡板控制;
l 水磨研磨时温度为50-60度左右(香粉的自然发酵过程),温度过高时,通过控制水流量,降低转速;
l 水磨碾磨工序:1-3遍为粗磨,4-5遍为细磨;淋水5次(每次出粉后,要淋水一次)。香粉应达到80目以上。
l 一套水磨系统年出粉量约为10万斤。
(四)、唧筒笮成线香
唧筒; 北宋曾公亮在其《武经总要》的一幅插图中画有唧筒,在这种唧筒中有拉杆和活塞。唧筒在中国起源年代不详。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十四“线香”条记载,线香之材料,多以白芷、川芎、独活、柏木之类作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
阴干(阴乾),又名柔干,将线香放在透风而日光照不到笸箩架上(阴干60天以上),使其慢慢地干。阴干后的线香不易断裂、表面细腻平滑,燃烧后,味道柔和。“阴干”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先秦两汉的医学典籍中,如《金匮要略》记载:“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乾百日。”另外“阴干”在佛教经典中亦有使用,如《龙树五明论》中服香方法:“白真香一斤、沈水香一斤、熏六香一斤、青木香一斤 鸡舌香一斤、霍香一斤、零凌香一斤、甘松香一斤、穹穷香一斤、香附子一斤、百花香一斤(随时采阴干)、何梨勒一斤。”
(六)、其它工艺技术参数和要求
1、香材切割尺寸、研磨要求;
l 材质放入磨眼的尺寸长度应小于2寸,宽、高应小于0.5寸。干燥的香材(干材)在加工前应在水中浸泡2天左右。研磨过程中还需淋水。
2、粘合剂使用榆树皮
榆树皮粉的制作过程同香粉一样。使用榆树皮做粘合剂生产出线香结实,有弹性而不易折断。
3、和面:香粉和榆树皮加水混合并发酵的过程。
l 将香粉和榆树皮粉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加水揉面之后醒面;醒面后两小时,再次揉面方可使用。其中水要用无污染的自然活水,因为活水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发酵。
4、每批次香的品质、味道受香材、气候、水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而略有差异。(作者:北京香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云南民族大学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台长助理刘增福)
参考文献
CBETA电子佛典集成Version2009,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中国书店,2011.7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
王祯,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
(责任编辑:刘增福)
熏燃香料是最为古老的传统用香方式之一。中国在先秦时经常把香草直接放置于豆式香炉中点燃,汉代时出现了博山炉,用炭火炙燃香球或香饼,这样使得香味浓厚、烟气又不太。到了唐代,熏炉的形制又有了改革,由浅膛的“直燃香料”发展为深膛的“隔火熏香”,这样进一步减少用香时的烟尘。但是使用香炉熏染香料毕竟不够简便,于是逐渐出现了可以直接点燃的线香,使得熏燃的用香方式变得十分简便,于是线香的使用大规模流行开来,成为了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直到现在只要我们一说到“焚香”“烧香”或“点香”时,立刻想到的就是对线香的使用。中华民族对线香的使用情有独钟,甚至影响到很多外来的文化。
二、线香的起源
关于线香起源时间,目前学界存在三种看法:
1、明代。明代的《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许多医典中都提到了“线香”。如《本草纲目·草部·线香》:“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以入疮科用。”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明代线香已经很普遍了。
2、元代。元代李存的《俟庵集》曾有过线香的记载:“谨具线香一炷……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1)唐代著名诗僧贯休和尚曾有“栗坞修禅寺,仙香寄石桥”的一语入诗。仙香即是线香的别称,这是直接的证据。
(3)唐代关于“插香”的记载。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普说条”云:“谓于禅林中普集大众说法。为小参、独参的对称。即师家为一般学人开示宗乘。通常在寝堂(大方丈)或法堂举行。亦有依学人插香请求开示,而特为普说者,此称之为告香普说。”(大正48• 1120c)插香这一动作一般只用于线香的使用,故而可以作为辅证。
另外,线香的发源地极有可能是在中国,因为中国很早就有了生产线香的工艺,而且其他国家虽然有各种用香的悠久传统,但根据本文目前所见,其唐宋之前的资料中尚未见关于线香的记载,比如在印度,自古即有烧香之法,但在《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及〈分别烧香品〉、卷下〈备物品〉等所列诸香中,未见列举线香之名,故无法确知印度那时是否有线香。现在其他国家也会使用线香,但却很难找到一个像中国这样看重线香的。
三、线香使用的普遍性分析
早期线香的出现与香印是属于同一香品族群的,它们都有着计时的功能,这对于没有钟表的古代是很宝贵的功能。而线香之所以能从香印这一族群香品中脱颖而出,后来演化为相对独立的、普遍使用的熏燃香品品种,大概有下列原因:
1、其他香印品种制作繁杂,均匀程度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影响计时的准确性,相比较而言,线香制作简单省时,也很容易保证均匀,唯一的弱点就是形式单一。
2、线香制作工艺的升级、进步,如唧筒、水磨等工具的使用,促使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3、线香的几何外形决定了其具有焚燃时间延长,燃烧稳定,香味固定,使用方便、灵活的优势。
4、原材料(特别是柏木)的供应充裕,导致生产成本下降,销售价格低廉,推动中低端线香香品快速走向民间。
四、线香的分类
根据用料的情况不同,线香可以分为单品香与和合香两种。
1、单品香。不掺杂其它香料,直接使用单一香料,或研磨成粉,或制成线香、盘香等香品。常见的有沉香、檀香等木块或粉末。
2、和合香。数种香料调和而制成的香品。和合香一般都是采用多种植物香料,有固定的配方。每种和合香都有其特定的功效,也各自具有独特的名称,常见的佛教和合香品有除障香、文殊香、药师香等。
3、藏香。一种特殊的和合香,以海拔3500—5000米高山上的白牛粪为基材,结合多种中药制成。
五、线香药用功能:
单品香一般是气味芳雅的单一香料,让人产生愉悦之感,起到静心、疗疾的功效。而和合香并不是简单的香料的组合,而是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按药性进行配伍,按君、臣、佐、辅(中医方面是讲君、臣、佐、使)的理念,以及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配伍,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性,产生整体的作用,又可以互补其优势,消除其不利因素,每种和合香都有其特定的功效。
六、线香的传统生产工艺过程
线香的规模化生产是中国古代技术的综合结果,其中应用了中国古代各种成熟完善技术,如拱形建筑、水利资源的利用、水磨系统、唧筒、阴干等一系列传统工艺技术。
(一)、水动力系统:
磨房就建在河流边上,从上游河流到磨坊之间有一条宽1-1.2米、深约1米的引水渠,中间装有控制水流量的挡板,在挡板与上游河流之间旁叉出一条分流水渠直接与下游河流相连,以便挡板在调节水流量时对水进行分流。水在引水渠的引导下流向磨房的底部,水渠的底部与磨坊水轮的落差不小于1.5米,水在推动水轮做后流出磨坊,再流回下游河流干道。
(图一:水磨房远景)
(图二:磨房分流水渠)
控制水流量的挡板作用:
1、引水渠水流量的挡板开启后(同时关闭分流水渠),为磨房水轮转动提供动力;
2、调节引水渠水流量、分流水渠的挡板高低度,控制水流量,将磨盘水轮的转速控制在15~25转每分钟;
3、放下引水渠(关闭)挡板后(开启分流水渠挡板),水流停止,磨盘水轮停止转动。
(二)、磨房的拱形结构建筑:
磨房的建筑结构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的建筑结构采用石砌的拱形建筑。拱形结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此种结构受力最合理,且石材的使用,使得其受压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增强局部能承受较重的物体,抗震动性强。磨房下面的建筑是水磨动力系统空间;磨房上面的建筑为水磨机械系统工作空间。
(图三:水磨房近景)
(图四:废弃水磨房底部)
磨房的建筑尺寸参数:
l 磨房建筑高度一般为6米,上下两部分的建筑物均为3米;
l 磨房平面宽不小于5米;
l 磨房动力系统空间水流进口多在建筑物的左上角,使水轮逆时针旋转;且水渠底部与建筑物的底部高差大于1.5米;
l
建筑物使用的材料多为石材,耐水性好,经久耐用;(三)、水磨、机械结构:
磨,最初为硙,汉代叫磨。卧式水磨是古代传统规模化制作香粉采用的一种实用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智慧的体现,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科技发展的标志之一。它的应用使得规模化制香的成为可能,为线香的广泛使用奠定的技术基础。
工作原理:水轮水平放置在磨房底部,利用水流落差的势能推动水轮转动,并带动轴和磨,从而将香材磨成粉。
磨是两块厚度为0.16~0.40米,直径1.1米的石头制成,统称为磨扇。下扇与底部水轮同步固定在立轴上,用铁制成;上扇用铁链固定在水平方向的横木上(不转动),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随水轮转动而同步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研磨时,香材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并从夹缝中流到石磨下扇外延盘上。
(图七:分开的石磨)
(图六:水磨坊中的石磨)
卧式水磨的制香粉技术参数:
内径2.4米;
l 轴:直径0.18-0.22米、长度2.5-3.5米;
l 石磨下扇外延直径1.9-2.0米、石磨下扇厚度为0.16-0.40米,直径1.1米;
l 石磨上扇直径1.1米,厚度0.16-0.40米;
l 石磨上扇加上配重(配重直径1.1米,厚度大于0.1米),重量约为1200-1800斤;
l 水磨转速15-25分,大于25转或小于15转,通过水流挡板控制;
l 水磨研磨时温度为50-60度左右(香粉的自然发酵过程),温度过高时,通过控制水流量,降低转速;
l 水磨碾磨工序:1-3遍为粗磨,4-5遍为细磨;淋水5次(每次出粉后,要淋水一次)。香粉应达到80目以上。
l 一套水磨系统年出粉量约为10万斤。
(四)、唧筒笮成线香
唧筒; 北宋曾公亮在其《武经总要》的一幅插图中画有唧筒,在这种唧筒中有拉杆和活塞。唧筒在中国起源年代不详。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十四“线香”条记载,线香之材料,多以白芷、川芎、独活、柏木之类作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
(清代蒲呱绘《榨玉香》图中,展示以唧筒笮成线香的过程)
(五)、线香阴干(阴乾)阴干(阴乾),又名柔干,将线香放在透风而日光照不到笸箩架上(阴干60天以上),使其慢慢地干。阴干后的线香不易断裂、表面细腻平滑,燃烧后,味道柔和。“阴干”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先秦两汉的医学典籍中,如《金匮要略》记载:“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乾百日。”另外“阴干”在佛教经典中亦有使用,如《龙树五明论》中服香方法:“白真香一斤、沈水香一斤、熏六香一斤、青木香一斤 鸡舌香一斤、霍香一斤、零凌香一斤、甘松香一斤、穹穷香一斤、香附子一斤、百花香一斤(随时采阴干)、何梨勒一斤。”
(六)、其它工艺技术参数和要求
1、香材切割尺寸、研磨要求;
l 材质放入磨眼的尺寸长度应小于2寸,宽、高应小于0.5寸。干燥的香材(干材)在加工前应在水中浸泡2天左右。研磨过程中还需淋水。
2、粘合剂使用榆树皮
榆树皮粉的制作过程同香粉一样。使用榆树皮做粘合剂生产出线香结实,有弹性而不易折断。
3、和面:香粉和榆树皮加水混合并发酵的过程。
l 将香粉和榆树皮粉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加水揉面之后醒面;醒面后两小时,再次揉面方可使用。其中水要用无污染的自然活水,因为活水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发酵。
4、每批次香的品质、味道受香材、气候、水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而略有差异。(作者:北京香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云南民族大学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台长助理刘增福)
参考文献
CBETA电子佛典集成Version2009,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中国书店,2011.7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
王祯,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
(责任编辑:刘增福)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推荐文章
热点内容
- “世界和平 健康中国”2025春 2025年1月10日,由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世界和平 健康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演播大厅圆满录制成功。本次春节联欢晚会旨在通过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最新文章
- ・“世界和平 健康中国”2025春节联欢晚会在京录制
-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在山东潍坊市落地合作
- ・第五届《国乐飘香》春晚圆满成功录制以“传承·创新”绽
- ・凝心聚力·梦想启航 汇诚智远新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灵蛇献瑞 盛世欢歌----2025春晚综艺专场成功举
- ・新年·新愿·新程”——2025年《诵读中国》春节特别
-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与山东省贸促会共谋合作新机遇
- ・《凝聚杏林力量,弘扬中医文化》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20
- ・2025年《让世界听到草原的声音》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预
-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主席一行到访巴拿马驻上海领事馆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