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共战疫,中乌友好谱新篇
从丝路古道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友好合作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不断书写友好交往的绚丽篇章。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两国同舟共济,播撒真情,创造了多个“第一”,生动诠释了中乌友谊的丰富内涵。
肝胆相照的战略伙伴情。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乌交往暂时由“线下”转到“线上”,形式虽有不同,热度却是依旧。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同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保持密切信函往来,并通过电话就抗疫合作和中乌关系交换意见。“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是中乌关系的优良传统”,习近平主席如是说。“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可靠的朋友,乌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回应道。元首通话彰显两国合作抗疫的坚定决心,引领中乌关系破浪前行、扬帆远航。
戮力同心的真挚战友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乌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抗疫,并肩作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国遭遇疫情冲击时,乌政府紧急筹措20余万只医用口罩、7.5万副外科手套等医疗物资火线驰援。乌出现疫情后,中方不仅“授人以鱼”,在自身处于医疗物资紧平衡的情况下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解乌方燃眉之急;而且注重“授人以渔”,通过多种形式倾囊相授抗疫经验。中国是第一个同乌方举行视频连线交流抗疫经验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向乌方派遣多学科、成建制专家团队的国家。在乌期间,中国专家足迹遍布乌所有疫情严重地区,在战疫一线组织交流培训,帮助乌方提升防控水平。当地医院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们没有经验的时候,你们来了,不是在手机上,不是在视频里,而是亲自来了,如果再晚一点,对我们来说就来不及了”。今后双方还将通过远程医疗合作平台开展线上交流,继续为两国合作抗疫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贡献力量。
血脉相融的浓浓邻里情。从中国到乌兹别克斯坦,从政府到民间,哪里有困难和需要,哪里就有动人的暖心一幕。在中方抗疫最艰难的时刻,乌外交官、留学生在镜头前喊出“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武汉加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乌籍留学生花光所有积蓄,不远万里背回口罩送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面临抗疫和救灾双重压力之际,中国驻乌使馆送去的赈灾物资让当地民众高喊“乌中友谊地久天长”。清明时节中国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乌驻华使馆降半旗并组织全体馆员集体默哀,向中方表达坚定支持。两国政府“像对待本国公民一样照顾对方公民”的承诺掷地有声。无论是逐梦中国的乌兹别克斯坦人,还是奋斗在乌兹别克斯坦热土上的中国人,都未被当作外人,得到了最周全、最贴心的保护,迄无一人感染。
奋发向上的携手追梦情。当前,中乌经济社会秩序逐步回归正轨。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中国多地至塔什干的中亚班列恢复运行,两国间货运航班往来如梭,乌兹别克斯坦的新鲜樱桃走上中国千家万户的餐桌。中企参与建设的中小水电站机组启动发电并接入乌国家电网,为乌抗疫提供宝贵电力支持。800余名中国专家和员工搭乘包机回乌复工复产,确保双方合作项目如期推进,为乌经济发展增添助力。疫情阻挡不了中乌共建“一带一路”前进的步伐,我们期待着两国合作按下“加速键”,跑出“加速度”,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大爱无言暖无疆!经历过风雨洗礼和灾难考验,中乌友谊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灿烂,中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愈加坚韧恒久。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什么是文化? 新华字典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时,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