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出国学习热该“降降温”了
2020年,“低龄留学”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外通航障碍重重,留学生回国成了一大难题。其中未成年的“小留学生”因为年龄尚小,自理能力难与成年学生相比,面对的风险也更高。在各国纷纷施行边境管制后,家长们焦急万分,联名请求政府包机接“小留学生”回国的新闻屡见报端,引发了社会热议。
参与讨论的声音高低不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家长担忧孩子无可厚非,疫情是全社会都要面临的风险;有人觉得从高风险地区接回留学生是增加国内抗疫压力……从国际教育这一单独领域延伸出更广泛的讨论空间。
随着近期许多国家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际航班正慢慢恢复,这一话题的热度也逐渐冷却,但沉淀之后问题仍然存在,“低龄留学”的未来趋势如何成了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
催生“低龄留学”的因素
2000年前后,中国本科留学生数量还相对较少,2005年之后,本科留学生开始增加,2010年以后虽然未成年出国学习的学生明显增加,但是数量不及本科留学生,尚未形成规模,学生整体发展的大数据也难与成年学生相比。但是近年来,未成年学生出国学习的热度逐步上升,“低龄留学”的利与弊也越来越被广泛讨论。“小留学生”是当前时代背景的产物,讨论这个问题要看到它产生背后的各种因素,从主观与客观分析家长选择送未成年孩子出国的动机。
从主观角度讲,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在新时代发展中产生了变化。经济条件好了之后学生想接受国外的教育,喜欢国外的学习方式。家长也觉得国外的文凭和语言能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
而谈到客观因素,除经济因素推动教育信息传播,学生与家长借由开阔的视野了解到更多接受教育的渠道外,目前国内教育还存在一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一部分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
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高中入学率在自愿情况下还达不到100%。实际上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00%,除非学生自己不想读大学。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此外,户口问题限制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流动,不少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父母,面临着孩子在初中毕业后要返回家乡上高中的难题,这也促使家长将孩子送入工作地的民办学校以便让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有更好的选择。
不过,这也产生了另一些问题,很多民办学校成立之后,使用国外课程教学,被称为国际学校,这些学生一旦进入此类学校,很难在高考中竞争过普通高中的学生,最后也只能选择出国。目前国内存在的各类客观因素促使家长送孩子出国,在分析时应当注意到这些实际存在的条件限制。
未成年学生出国学习的问题
随着留学行业在近20年的迅猛发展,家长与学生在进行选择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信息往往是千头万绪。而留学机构也是鱼龙混杂,提供的服务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认为国外教育环境相对宽松,但这主要是由于国外教师常常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其实,国外教学中,教师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这让在国内习惯了按部就班学习,较少提出问题的学生可能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在课程上,国外实行选修课与走班制,在考核方面则是从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出勤率和考试成绩多方面综合评价,与国内中学阶段教学方式很不相同。很多学生和家长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导致学生出国后难以融入国外的教育体系,其实国外学生之间竞争压力也很大,只是实践方面更多一些,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同就认为国外的基础教育不如国内,考不过中国孩子。
除了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小留学生出国后还会遇到几方面的“水土不服”,对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而言,成长阶段中遇到的这些困难往往影响更大。
第一就是生活方面。由于尚未成年,学生们只能选择学校住宿或家庭寄宿的方式,这是给他们的第一重考验,学校住宿让学生们体验到很多‘第一次’,如果在国内家长帮学生做得太多,孩子学会自立的适应期会很长;而家庭住宿的也因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中途更换寄宿家庭,毕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国际化视野,大多寄宿家庭还是按照本国思维在照顾这些小留学生。
基本生活解决之后,出国学习的未成年学生还要面临开拓社交圈的问题。很多孩子留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没有建立起新的朋友圈,宅男宅女到国外还是宅男宅女,业余生活没有丰富起来。
而这些表层问题进一步发展,造成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适应度与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问题。近几年来,出国学习的未成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国内外的巨大差异,学生容易从心理失衡到心理孤独,容易出现焦虑和忧郁等问题。现在已经有不少英美企业针对留学生心理辅导推出了业务,这也侧面警示我们应当重视留学生心理问题。我们不要一谈到心理问题就认为是“有病”,这可能是短时期形成的可调整的心理落差。
第二是文化的差异方面。东西方文化差异也深深影响着这些尚处于人格塑造期的孩子。近几年,“香蕉人”的说法流传甚广,“外黄内白”的出国学习的未成年学生们往往在国内外都处境尴尬。一个人即便在国外读高中、大学直到工作,多少还是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维和意识形态,但他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时又受到外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与父母渐行渐远,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然而这次疫情又让我们看出,尽管大部分人在国外有了归属感,仍然无法避免遭遇种族歧视,特别是前段时间,我国针对澳大利亚发出留学警示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低龄留学”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容易形成不够全面的认知,学生太小,对中国的事情不了解,只了解国外的情况,抵御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比较弱,这方面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
这里希望现在所有留学行业从业者都能保持教育的初心,从教育本质出发,而非只看到经济效益。不提倡也不鼓励未成年学生过早出国学习,要踏踏实实地对出国学习的学生作好评估。学生一定要具备相当的综合能力,才能让留学成为人生的助力——独立生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财能力,以及活跃的思想和善于交流的性格,这些对未成年学生在国外的生活都至关重要。
至于“如何避免低龄孩子留学后成为‘香蕉人’”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任何人都控制不了。如果家长将年龄过小的孩子送出国门,那么孩子势必会受到国外文化的深刻影响。为此,也希望家长能够杜绝攀比心理,真正为了孩子的前途投入心力。我们认为留学是可以一生受益的高回报投资,但家长的教育投资不是乱花钱,是为了将孩子塑造成真正的人才,如果仅仅为了攀比、跟风,就把年龄很小的孩子送到国外,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自私。
其实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出国学习,只要怀揣梦想,希望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在求学层面上,早去晚去都一样。而从思想层面上,面对外界不同的诱惑以及良莠不齐的信息,本科阶段的留学生有更好的辨别是非能力,去粗取精,但是恶劣的东西如果被他们吸收,养成不好的习惯,也同样失去了出国学习的意义。出国学习的目的在于学到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所以出国学习“好饭不怕晚”,没有必要过早出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