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急救知识 中小学频出招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20-11-09 10:56:28


北京10中学生学习心肺复苏 摄影/本报记者 郭谦



急救队训练 (资料图)供图/海淀实验四小



练习急救包扎(资料图) 供图/北师大附中

    北京市教委日前印发《2020年中小学健康教育宣传月等系列活动的通知》,其中提到,提高青少年学生防灾避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新学期开学已有两个多月时间,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中小学了解到,开学之初,部分中小学已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应急救护培训。

  如何让同学们掌握在危急时刻学会自救、互救越来越成为各校关注重点,掌握“应急救护”的新技能在学生们中形成“新时尚”。

  “应急救护”进课表

  线上线下同步学

  镜头:创伤救护、止血包扎练习、模拟人心脏复苏操作……在首师附密云中学的教室里,每逢遇到应急救护课程,同学们都会边听边记,积极参与。校医老师先给同学们讲应急救护的知识,随后还带大家现场实践操作,包扎有哪些方法、如何给伤者进行固定……老师和学生们通过互相操作记住每个细节,并及时反馈纠正。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首师附密云中学每学期都定期举行应急救护演练。本学期初,该校红十字会还开展了学校急救员救护培训活动。与首师附密云中学一样,北京10中初一一班的同学们也在10月30日刚刚上了一堂专业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来自丰台区红十字会培训中心的刘双云老师为同学们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全班三十余位同学听得津津有味。“从新学期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头部包扎等基本救护操作。学了这些知识,遇到危险的时候,我就知道该如何自救。”刚刚下课的陈维洋说。据悉,北京10中自1953年就开始在校园中推行红十字应急救护教育,目前“红十字”课程已经进入该校初一课表,每周一课时,授课内容不仅包括红十字教育、应急救护知识、应急救护实操培训等,还包括红十字历史、法规以及人道法等知识。

  与北京10中一样,海淀寄读学校、台头小学也将急救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未来学校还将推动红十字课程、急救课程、探索人道法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社会公益课程等,实现和学分、综合素质评价相融通。”北京10中副校长宋振中表示。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每年都会为新入学年级的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与以往的全部现场培训不同,在2019-2020学年的培训中,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邀请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专业老师讲解“CPR的心肺复”、“AED”的使用及相关知识。在现场的同学们以两两班级为一组,亲自动手操作练习。培训考核结束后,为合格的参训人员制作发放“红十字会救护技能证”。此外,密云区教委也统一要求,各个学校的应急培训课程每学期不少于4次。

  除了急救专题课程,不少学校还把急救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科目中,如台头小学将数学课与红十字知识结合,开发出“数学魔方课”,将魔方的每一面都印上红十字相关知识,再用魔方结合小学数学图形知识,做成红十字魔方学具、教具,更快地让学生了解知识点。

  各校还在活动、社团中融入“应急救护”的内容。如海淀区台头小学将红十字和快板社团结合,用快板唱红十字,宣传急救;学校的红十字戏剧社让学生用戏剧表演形式了解知识、普及技能。166中学在校园内设有“红十字会”,在各班培养红十字队员,学校也定期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围绕创伤救护开展培训。

  VR、AED训练机

  助力应急培训

  镜头:走进北京10中的教学楼,可以看到每层楼的楼道中都放置了应急箱,应急箱中应急包、消防应急用具一应俱全,遇到特殊情况,打开应急箱就可以缓解燃眉之急。更令人吃惊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应急救护知识和红十字历史和精神,北京10中更是专门设置了一整层楼的“红十字”长廊,宣传红十字的历史、红十字的精神以及10中的应急救护教育历史。长廊中的一个房间中,还设置了VR体验区,同学们戴上VR眼镜就可以模拟不同的应急场景。不仅如此,学校还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及其训练机。

  “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模拟应用场景以及了解红十字知识和历史。”北京10中副校长宋振中说。

  完备的课程离不开教材和装备做支撑,不少学校也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日前,本市已启动在轨道交通车站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预计2022年底,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中学等学校的校园内配置了AED机,海淀全区也已有超10所学校拥有AED真机及AED训练机。据海淀多所学校介绍,该机器只能在实际有需要的时候使用,不供学生们训练使用。“目前我们还没有使用过,急救培训课上我们给学生用的都是AED的模拟机进行训练,通过这个模拟机训练的学生,基本就能掌握对真机的使用技巧。”海淀寄读学校的张旭老师介绍。位于海淀寄读学校的全国首家“中国红十字会青少年人道教育实验基地”,今年也将打造成为含有专业急救培训教室、配备全面急救设备以及专门的知识讲座场地等实体内容的基地,将可为全区进行急救方面的培训服务。目前该实体基地已经建成,预计不久后将对外开放。

  北京10中还编写了《红小豆的青春修炼手册》校本读物,其中的内容包括红十字青少年起源及现状、红十字法规、红十字的组织建设、红十字急救知识等。宋振中说:“这本校本读物,不仅在北京10中使用,而且还给长辛店教育集群超过8000名师生使用,成为长辛店教育集群红十字校本读物。未来,我们要把课程在不同年龄段继续推广,学校将在《红小豆的青春修炼手册》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推动集群内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学生变身“小导师”

  走出校园讲急救

  镜头:两个同学在活动过程中,一位同学颈椎受到了伤害,海淀寄读学校“红小龙急救队”成员张同学非常有急救意识,果断为这位学生进行颈椎的固定和包扎,非常及时地进行了救援,而后及时送校医院,打了急救电话,让其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以上场景是海淀寄读学校发生的真实事件。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同学们在掌握急救这门技能之后,都能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做出准确应对。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主动变身“小导师”,让应急救护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海淀寄读学校在2017年就成立了一个类似于社团性质的“红小龙急救队”,一般参与对外培训,师生共同为全区各中小学、社区进行服务,服务主要包括为各校讲解红十字精神、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等。三年来,海淀寄读学校已经为北外附小、西二旗小学、农大附中、上庄中心小学等60所中小学做了急救培训。

  海淀实验四小也拥有一支由37名教师、41名学生组成的急救队,老师里既有德育主任、保卫主任,也有体育教师、美术教师、班主任等等,而学生则由1-6年级各班学生组成。北京中学更有一支学生自发组织的基础生命支持社团,经常在不同年级开展急救培训及实地演练。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林艳 蒲长廷 刘婧 雷嘉

  摄像/本报记者 郭谦 视频编辑/许彦明

  内存

  各学段分层教学培训教师“持证”上岗

  北京青年记者从全市各中小学了解到,高中生、初中生以及小学生,在年龄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层次不同,因此在急救知识掌握的侧重点上,各年龄段也会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还是偏向于急救知识的教授,急救技能也集中在急救包扎,五六年级阶段才会推广心肺复苏的技能,但也仅限于流程讲授,没有实操。由于小学生体能受限,只是了解心肺急救的知识,为初高中学习铺垫。”海淀区台头小学副校长、北京市红十字会注册急救师王燕介绍。

  专业课程需要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进行授课。北青报记者从本市多所学校了解到,在学校中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授课的老师均具备专业资质。

  比如,京师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等学校,每学年都会邀请北京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为师生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学习急救知识,增强救护能力。除学校邀请专业的红十字会专业教师授课之外,166中学、 台头小学、海淀寄读学校等学校的老师们,也通过专业培训,取得急救证。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林艳 蒲长廷 刘婧 雷嘉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