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承创新“刘三姐歌谣” 歌从壮乡来 唱响三月三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21-04-15 11:17:09

 

  图为谢庆良(中)在教村里的孩子唱山歌。 

       广西人爱唱歌,每到“三月三”,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唱什么?因电影《刘三姐》而风靡大江南北的“刘三姐歌谣”是典型代表。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刘三姐歌谣”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断融入新元素,焕发新光彩。

  又是一年“三月三”。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天,壮乡人以歌言志,以歌会友,以歌传情。飞扬的歌声,唱出了生活的万千滋味,更见证着壮乡的发展变化。

   唱歌

   创作深入生活,演出走向海外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未见人,先闻声。年近耄耋的黄婉秋,唱歌时专注而优雅,聊天时总是乐呵呵,语速不慢,声音亲切又好听。

  1961年,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剧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也走进人们视野。黄婉秋说:“艺术是群众的艺术,艺术离不开群众,就像鱼离不开水,瓜离不开秧。”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来自广西的山山水水,场景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曲谱和山歌更是主创们深入田间地头,历时数月精心打磨而成。黄婉秋回忆,影片上映后,她每次收到的观众来信都能钉成一大摞。“有位观众看过99场,曾寄给我99篇观后感。”黄婉秋印象深刻。

  谈起拍摄经历,黄婉秋打开话匣子。当时,剧组成员每人每天只发一个馒头,外加一块豆腐乳,菜只有一道凉拌茄子。导演苏里被开水烫伤了腿,为了不耽误进度,他坚持出外景,躺在担架上指导拍摄。三伏天十分炎热,不少人晒出了水泡,但他们缠上纱布,继续工作。黄婉秋说:“当时,大家一起忘我工作,没有人叫苦叫累。物质上虽然贫乏,但精神上是富有的。”

  数十年来,黄婉秋和何有才夫妻俩一直致力于“刘三姐歌谣”的推广。他们到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巡回演出,还成立刘三姐艺术团培养人才、资助建设刘三姐文艺场馆,并让女儿、外孙女继承自己的事业……黄婉秋说:“我年纪大了,但‘刘三姐歌谣’永远年轻。”

   护歌

   山歌编印成册,开展免费培训

  “拿起镰刀就割禾,拿起竹篾就织箩,棉里纺出千条线,口中唱出万首歌。”玉米地里,谢庆良边唱歌边锄草。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

  谢庆良家住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大歇屯,宜州区是刘三姐的故乡。当地流行对歌,在流经村子的龙江两岸建有3处对歌台。逢年过节,人们便三五成群来到岸边,彼此对歌。

  “什么生来头大大,什么生来心花花,什么两头有牙齿,什么两头有尾巴。”“蝌蚪生来头大大,鹧鸪生来心花花。蚂蟥两头有牙齿,大象两头有尾巴。”谢庆良说,这是盘歌,以前有很多,但不少都流失了。

  这些年,谢庆良走村串寨,搜集整理了不少唱词、曲谱、歌本等,将数以千计的歌谣编印成册。为了护歌,他主动到各乡镇中小学校免费提供山歌培训,每周定期去河池市老年大学教授山歌课。他还将树叶唱法融入山歌中。“这要讲技巧,拿吹树叶来说,软的、脆的树叶不能吹,高音得绷紧,低音要放松。”说起技法,谢庆良神情专注。

  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主任韦耀华介绍,如今,爱歌护歌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以山歌为载体,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民俗。每年,宜州举办10次山歌进校园、30场送戏下乡活动,山歌队覆盖上百个村庄。此外,当地还举办文化旅游节,邀请全国山歌爱好者来此对山歌、打擂台。还有不少村庄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对歌台、陈列所、山歌长廊等平台,常态化开展山歌培训,一些珍贵的戏服、乐器、歌谱等则被精心保存在博物馆。

  “歌谣文化最宝贵,她是艺术一枝梅。若不传承和保护,失落民间难找回。”谢庆良说,保护“刘三姐歌谣”任重道远,他会守好这项事业,一直走下去。

   传歌

   创新文艺作品,焕发时代风采

  “绿水青山金银山,风月无边天地宽,壮家姑娘采桑忙,山歌飞上白云端。”陈慧的歌声一起,广西戏剧院的排练场就忙了起来。扬琴、笛子、圆号、小提琴等抑扬顿挫;灯光、舞美、音响各司其职;竹排、乌篷船、快递车、电动车一一亮相。

  她们彩排的是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陈慧扮演的姐美是一位壮家山歌传人。“你歌我歌不同嗓,世间百曲不同腔,哥到远方把诗找,妹在诗中找远方。”剧目主要讲述姐美用山歌唤回远走的阿朗回乡创业,并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新刘三姐》是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这部剧先后在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上演,颇受好评。

  《新刘三姐》大胆创新,饱含深情地展示出新时代壮乡人民追梦逐梦的奋斗。陈慧认为,它的精神新,“讲的是新时代的新女性”;它的元素新,融入了电商、网络等时代因素;它的创作手法新,彩调剧山歌体与现代流行音乐实现了有机统一。

  近年来,在广西,歌剧、舞剧、电影、山水实景演出等近百个以刘三姐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争奇斗艳;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唱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乐章;“刘三姐”号旅客列车、引人入胜的刘三姐文化景点等,也让“刘三姐歌谣”唱得更响亮。

  “千江水、万里云,浪卷云飞总是情,天荒地老日月老,不老壮家唱歌人。”陈慧说,“我期待‘刘三姐歌谣’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风貌、展现新风采。”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