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将“风靡欧美”?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7-25 11:09:59
20世纪90年代“文化热”兴起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在鼓吹者看来,21世纪甚至可以 成为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世纪,因为相对于以大自然为敌、事事强调对立的西方文化而言,体现了综合思维模式的 中国文化“东学西渐”乃势所必然。
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人一看到这个字眼,首先想到的大约是诗词书画、宫殿园囿、街道城池 、文物古董;进而饮馔服饰,乃至民风市声。这种理解与国际通行的文化概念并无不合之处,但它又确实不是文化的全部,甚 至不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古人来讲,真正当得起文化这个称呼的只有教化,这也是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本意:人生来是愚鲁 的、蒙昧的,因此需要用圣人之道来教化他们、规范他们,使他们得以社会化。这种文化的外化、固化则是典章制度。在这点 上,陈寅恪先生确有高人一等的见识:“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
此点既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肯定是一个多元结构,但无可否认,它的核 心是儒家思想。其他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其对文化的影响已日趋没落。佛教传入中国后, 固曾播衍繁盛,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云,“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所以也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儒家内部,董、朱、陆、王等均为划时代的人物,但在“纲纪”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超出孔子的路线。
同中国文化这个概念一样,孔子思想的内涵同样是博大精深。许多人称颂的是他的“仁”,但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 核心概念应为“礼”,或者说,礼与仁在政治领域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概念。孔老夫子最为欣赏的是西周的礼治,念念 不忘的便是“克己复礼”。礼的内容,是一整套关于社会人行为方式的制度性规定,其主要功能是确定他们在社会及政治中的 位置与义务。
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贤者掌政、各安其位、依礼行事,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描绘一一暗合(因此我们曾称柏 氏为西圣)。对这种中西理想国的评价,人言人殊,但有一点能够确定:它的基础理念是人的不平等。由于人在出身、道德、 才干等方面均不平等,所以合理的选择便是将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并使他们去除觊觎僭越之心。
虽然识者尝谓这种秩序也暗含了社会契约的精神,即在下位者尽管不被重视,但他所处的位置一经承认,仍可成为一 种权利。然而不容否认的逻辑是,中国古代政治中没有出现法治、权利、民主的思想与实践,其原因多少与我们缺少平等因素 的主流传统政治文化有关。虽然现代民主的实践相对于古代已有了重大区别,但多数原则一直是民主的根本制度。而多数意见 之所以应该是决定性的,全在于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样一种假设: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所以判断的标准便只能是数量。你可 以比我更聪明、更富有、受过更好的教育,但你的意见并不比我的有更大价值。
另一方面,平等精神与法治、权利的内在联系同样无可置疑。如果不认为至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为什么要承 认人们拥有若干不容侵犯的权利?为什么要用法律去保护人们的权利?为什么要用种种制度安排来刻意防止政治权力对公民权 利的可能侵害?礼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因为这个秩序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 平等,所以结果自然是所谓强者通吃。在下位则权利得不到承认与保护,在上位则权力得不到限制。在政治学领域内,以儒家 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潮流实在是有些格格不入。
凡稍有见识者,大都不承认世上有超越时空限制、文化差异的理论或制度,用托克维尔的话讲,就是没有什么普遍的 善。现代民主制在多大程度上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宣传、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坚持文 化的多样性、相对性,但同时也要看到,民主、法治、权利等概念确实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它们未必就是所谓的历史规 律,但与我们三纲六纪的传统政治文化相比,又确实有更大的说服力与合理性。
对国家级“祭孔”活动的评价,也应先明确我们对孔子的定位。他是一个教育学家?一个伦理学家?一个哲学家?抑 或一个政治学家?谈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要弄清我们说的是中国传统中趣味盎然的人生观、认识论、书法、
京剧、八 大菜系、四合院,还是满清之前的儒家政治、典章制度?如果是后者,我们是不是还能那样理直气壮地说“风靡欧美”?我们 是否还有底气向世界推销这些“三纲六纪”?
(责任编辑:编辑)
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人一看到这个字眼,首先想到的大约是诗词书画、宫殿园囿、街道城池 、文物古董;进而饮馔服饰,乃至民风市声。这种理解与国际通行的文化概念并无不合之处,但它又确实不是文化的全部,甚 至不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古人来讲,真正当得起文化这个称呼的只有教化,这也是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本意:人生来是愚鲁 的、蒙昧的,因此需要用圣人之道来教化他们、规范他们,使他们得以社会化。这种文化的外化、固化则是典章制度。在这点 上,陈寅恪先生确有高人一等的见识:“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
此点既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肯定是一个多元结构,但无可否认,它的核 心是儒家思想。其他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其对文化的影响已日趋没落。佛教传入中国后, 固曾播衍繁盛,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云,“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所以也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儒家内部,董、朱、陆、王等均为划时代的人物,但在“纲纪”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超出孔子的路线。
同中国文化这个概念一样,孔子思想的内涵同样是博大精深。许多人称颂的是他的“仁”,但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 核心概念应为“礼”,或者说,礼与仁在政治领域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概念。孔老夫子最为欣赏的是西周的礼治,念念 不忘的便是“克己复礼”。礼的内容,是一整套关于社会人行为方式的制度性规定,其主要功能是确定他们在社会及政治中的 位置与义务。
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贤者掌政、各安其位、依礼行事,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描绘一一暗合(因此我们曾称柏 氏为西圣)。对这种中西理想国的评价,人言人殊,但有一点能够确定:它的基础理念是人的不平等。由于人在出身、道德、 才干等方面均不平等,所以合理的选择便是将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并使他们去除觊觎僭越之心。
虽然识者尝谓这种秩序也暗含了社会契约的精神,即在下位者尽管不被重视,但他所处的位置一经承认,仍可成为一 种权利。然而不容否认的逻辑是,中国古代政治中没有出现法治、权利、民主的思想与实践,其原因多少与我们缺少平等因素 的主流传统政治文化有关。虽然现代民主的实践相对于古代已有了重大区别,但多数原则一直是民主的根本制度。而多数意见 之所以应该是决定性的,全在于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样一种假设: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所以判断的标准便只能是数量。你可 以比我更聪明、更富有、受过更好的教育,但你的意见并不比我的有更大价值。
另一方面,平等精神与法治、权利的内在联系同样无可置疑。如果不认为至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为什么要承 认人们拥有若干不容侵犯的权利?为什么要用法律去保护人们的权利?为什么要用种种制度安排来刻意防止政治权力对公民权 利的可能侵害?礼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因为这个秩序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 平等,所以结果自然是所谓强者通吃。在下位则权利得不到承认与保护,在上位则权力得不到限制。在政治学领域内,以儒家 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潮流实在是有些格格不入。
凡稍有见识者,大都不承认世上有超越时空限制、文化差异的理论或制度,用托克维尔的话讲,就是没有什么普遍的 善。现代民主制在多大程度上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宣传、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坚持文 化的多样性、相对性,但同时也要看到,民主、法治、权利等概念确实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它们未必就是所谓的历史规 律,但与我们三纲六纪的传统政治文化相比,又确实有更大的说服力与合理性。
对国家级“祭孔”活动的评价,也应先明确我们对孔子的定位。他是一个教育学家?一个伦理学家?一个哲学家?抑 或一个政治学家?谈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要弄清我们说的是中国传统中趣味盎然的人生观、认识论、书法、
京剧、八 大菜系、四合院,还是满清之前的儒家政治、典章制度?如果是后者,我们是不是还能那样理直气壮地说“风靡欧美”?我们 是否还有底气向世界推销这些“三纲六纪”?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推荐文章
热点内容
- 2024-2025中俄文化年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深入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期间确定的2024-2025为中俄文化年,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全俄公共组织俄罗斯总统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