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 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21-09-30 22:39:43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9月29日,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促进文明交流、民心交融,围绕“传承非遗 创享美好”的主题,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平宫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李希奎副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姚红娟出席会议并讲话,渭南市市长陈晓勇介绍了活动的有关情况,发布会由渭南市副市长、渭南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武民主持。国内40余家主流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李希奎副会长介绍活动举办的目的和意义

据了解,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将于2021年10月29日在陕西渭南盛大启幕,届时将举办国际论坛(线上线下)、非遗展览展示、文创大赛、非遗体验等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邀请国内外非遗城市代表、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在华外国留学生,通过主旨论坛对话、线上线下互动、系列活动举办,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立体、多元互动、精彩纷呈的华彩渭南。
 

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姚红娟答记者问

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姚红娟回答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关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总体情况,她说:“陕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禀赋独特,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鲜明特色和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前不久刘国中书记、赵一德省长专门就文化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工作中,我们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守正创新、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陕西措施有力、传承发展规范有序、利用转化提质增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良好势头。

我省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宝贵见证形态众多、丰富繁杂,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674项。工作中,我们持续抓好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场活动,组织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2个国家重点扶持非遗工坊建设稳步推进。借力全运会平台,建设十四运村非遗展示空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绥德县考察时强调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非遗工作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管中窥豹,渭南非遗走进国际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渭南市市长陈晓勇通报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整体情况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乃至中国西部的东大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重要成员城市。近年来,渭南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抢救性保护、展示展演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构建起中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体系。

渭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7项,省级109项,市级311项,位居陕西省之首,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

多态传承,让非遗融入现代、走进生活
融入现代、走进生活,大力推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让渭南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10月至12月,渭南将陆续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其中包括设置一个展台、两个对话、三个主题活动等环节,为各国民间非遗文化提供舞台,为各国人民交流对话搭建桥梁,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织就纽带。

陕西渭南“传承非遗 创享美好”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