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在危机管控中逐步回暖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21-10-09 09:45:59

      10月6日,中美一年内第二次战略磋商在瑞士苏黎世圆满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6个小时闭门会谈中求同存异,达成不少共识。美联社称,中美原则上约定年内两国元首举行视频峰会。

  苏黎世磋商及敲定中美视频峰会,是近期中美互动的重要事件,意味着双边关系在危机管控中逐步回暖。

  据新华社报道,杨洁篪和沙利文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全面、坦诚、深入交换意见。会晤是建设性的,有益于增进相互了解。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落实9月10日两国元首通话精神,加强战略沟通,妥善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对抗,寻求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常轨道。

  在9月10日的通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一致认为,中美元首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深入沟通,对引领中美关系正确发展非常重要,同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将责成双方工作层加紧工作,广泛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苏黎世会晤是中美元首电话磋商精神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双方努力避免双边关系继续下滑的止损性、补救性措施,也是双方基于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实际情况做出的危机管控努力。双方承认有诸多分歧和摩擦,但是都无意放任态势恶化失控,无意走向冲突和对抗。

  与3月在美国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战略磋商相比,苏黎世会谈呈现几个鲜明特点:其一,选择在中立国会晤更为超脱,以利减少舆论干扰并专注实质性会谈。其二,低调务实但成果凸显,尤其是重申关系向好原则、各自表达立场和初步敲定元首视频峰会。其三,没有公开争吵和彼此指责,气氛坦诚且比较温和。其四,不掩饰分歧和矛盾,中方依然强烈反对美方干涉中国内政,不接受美方对双边关系做出的“竞争性”定义。

  安克雷奇会晤后,中美其实已开启关系调控、止损和解冻的努力,并进行了一系列互动,包括美国总统气候代表克里两次访华商谈合作、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及时到岗、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及副外长钱锋天津会晤、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两次通话磋商阿富汗局势、两国恢复政党对话和促成孟晚舟归国,等等。

  应当看到,对中美关系走势与发展,双方领导都高度重视并分别积极定调。习近平在9月10日的通话中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拜登则表示,“两国没有理由由于竞争而陷入冲突,美方从无意改变一个中国政策。”美方还强调无意遏制中国发展,无意与中国陷入“新冷战”。

  尽管如此,中美关系依然在“低温带”沿着既有的惯性继续滑行,难以很快看到明显回暖的信号。拜登政府没有大幅度调整上届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而是变本加厉强化价值观外交并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在贸易摩擦方面继续使用软硬两手,并专门在中情局设立部门防范中国。此外,拜登政府加速从阿富汗撤军而集约资源对付中国,还通过美日印澳“四国峰会”和美英澳“三国轴心”双轮驱动强化印太战略,甚至不惜对澳大利亚进行核武装而增加对中国的战略威慑。

  经过大半年的观察、探索与磨合,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和政策已基本清晰,概括而言就是“合作、竞争和对抗”——在可以合作的领域尽量合作,在产生竞争的领域进行所谓“激烈”“负责任”的竞争,在需要对抗的领域坚决对抗。美方的核心意图是将中国纳入由其主导的全球治理框架,通过约束中国发展和借助中国合作,确保美国永远掌控世界话语权。

  拜登执政实践也表明,被联邦制、两党政治和府院矛盾重重掣肘的白宫团队,无力在疫情控制、经济回升和内部团结等三大内政核心议题上多有作为,只能在自己擅长和专权的外交领域到处折腾。这种弱内政强外交的操作,只能使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霸权地位外强中干,底气不足。事实上,拜登团队半年的外交导致其西方伙伴离心离德,所奉行的强硬对华政策日益走进死胡同,因此不得不适当释放缓和气球,试图调整节奏并优化效果。

  中美关系变化的关键是国家实力此消彼长,至少美国一直借助“实力地位”来谋划外交,而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中国势力相对上升,是个同时发生、彼此并行而又长期存在的过程。这决定了中国对美博弈不是短期行为,必须以持久战的思维来审视和谋划,必须继续以巨大耐心和战略定力与之“共舞”,推动双边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和健康理性层面转化。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