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楚舞蹈见长江文化

来源: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4-10-16 10:19:33

回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演进,大河孕育文明,文化滋养艺术。从舞蹈艺术发展来看,长江流域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区域舞蹈的交叉融合、互联互补,形成了璀璨多姿的长江流域舞蹈文化。荆楚作为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理区域,丰厚的文化滋养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荆楚舞蹈艺术,在中国舞蹈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荆楚舞蹈艺术既保留有中原华夏礼制文化,又融合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形成神秘与浪漫、繁俗与简雅、轻柔与重拙相统一的美学特质。在大量的楚地舞蹈图像遗存中,精细传神地记录着各类乐舞活动,如祭祀乐舞、农事组舞、房中乐等,不仅是楚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人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楚辞》中亦有诸多有关楚舞的精妙描述,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描绘了湘夫人在秋风中起舞的景象,“小腰秀颈”“衽若交竿,抚案下些”则展现了楚舞中富有特征的“细腰”“长袖”舞姿。楚地精良的制丝工艺与精美的服饰文化,也助力了乐舞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宽大的袖子和紧身的腰身设计不仅能够凸显舞者的身材,也方便舞者进行大幅度的舞蹈动作,使得舞蹈更加灵动和富有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楚舞形成“翘袖折腰”的核心技艺与审美追求,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荆楚舞蹈艺术家扎根本土,努力挖掘长江区域文化资源,致力于探索和扩展音乐舞蹈的艺术功能和表现领域,相继推出以展现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大型歌舞剧《编钟乐舞》,以古老的乐舞诗《九歌》为依据创作的同名歌舞诗乐等优秀作品。《编钟乐舞》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古代楚国的国势民情、祭祀风俗、农事征战以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歌舞诗乐《九歌》则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和追悼阵亡英烈、祈求民富国强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不仅使仿古乐舞与荆楚舞韵受到全国音乐舞蹈界的普遍关注,也使古代编钟乐舞的千年回响在对外文化交流的世界舞台上持续上演。
 
进入新世纪,荆楚文化依然为舞蹈艺术创作者提供着丰富的素材。如在讲述土家族婚礼的舞剧《土里巴人》中,众多独具匠心的舞段表现出的正是一幅土家民俗风情画卷;舞剧《荷花赋》以花写人,将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结合,展现出当地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舞剧《王昭君》将浪漫的楚文化和豪放的塞外草原艺术相结合,演绎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倾国风采;舞剧《山水谣》讲述峡江儿女生死不渝的凄美爱情故事,着力开凿人物精神的崇高境界;舞剧《筑城记》聚焦长江文明中“盘龙城”的独特风采,彰显先民们从蒙昧迈向文明进程中的开拓精神;大型地域风情歌舞诗《家住长江边》集歌、舞、音、画、诗等多元艺术形式,演绎如诗如画的长江人文风韵。这些反映长江文化特色的作品竞相绽放于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近年来,在荆楚大地上举办的一系列舞蹈创演活动,持续激活着荆楚舞蹈文化传统和艺术资源。如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中的“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演、“舞动新时代,凤舞长江边——湖北舞蹈周”、“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湖北)推选展演、“荆楚舞蹈人才培英计划”作品展演等,多维度、全方位、线上与线下联动展示长江流域舞蹈艺术魅力。以“荆楚舞蹈人才培英计划”为例,活动启动三年来,引领了一批处在创作、表演上升期的青年群体走出“排练厅”“象牙塔”,探寻荆楚文化之根脉,激发了创作创新活力,结出舞蹈作品《橘颂》《当我想你的时候》《妹娃过河》《素履苗乡》等成果,呈现出兼具传统魅力与时代特色的荆楚舞蹈新韵。
 
新时代以来,荆楚舞蹈作为长江流域各文化区域舞蹈发展的一隅,体现着勇立潮头、兼收并蓄的艺术创作精神。长江流域各省区市的舞蹈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出更多高质量聚焦长江文化主题的舞蹈剧目,推动长江流域舞蹈艺术的持续繁荣发展,为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做出贡献。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小编)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