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欧科学家论坛北京人工智能沙龙在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顺利启幕

来源: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9-16 16:55:58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9月14日,2025中欧科学家论坛北京人工智能沙龙在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顺利启幕。以“新竞争格局下的人工智能-新机遇、新挑战”为主题,这场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的盛会,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搭建起高端对话与深度合作的桥梁。



此次活动由中欧科学家论坛、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主办,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欧中人工智能协会、欧中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联合主办,战略投资家、CIBA新经济等机构协办,国内相关主流媒体及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等国际传媒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光影时代、德中旅游文化交流协会、永州壹禾生态文创、北京至艾中医研究院、湖南欧爵健康、灵曦AI等十余家单位支持协同配合,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保障。从筹备到落地,各单位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活动既具学术高度,又有落地实效。本次活动由央视网签约主持人苏涵女士担任主持。

活动现场大咖云集,近100位跨领域重磅嘉宾齐聚一堂。既有深耕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多年的顶尖学者,也有带领企业在AI应用领域开疆拓土的行业领军人物;既有来自文旅地产、景区的管理者,探索AI与文旅融合新路径,也有地方科技局领导带来政策解读与发展规划;产业基金、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人则为项目与资本的对接牵线搭桥。不同背景的嘉宾各抒己见,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火花,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思路。

开场环节,诺贝尔奖得主、中欧科学家论坛名誉主席 Michael Levitt 通过视频致辞:“中欧科学家论坛致力于促进中欧科学交流与合作,我很高兴受邀发言。欢迎全球科学家在此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分享研究成果、激发创新思维。愿我们携手努力、造福人类,也祝愿大家收获知识、友谊与成功。”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田垚出席在致辞中指出,中欧是重要科技创新伙伴,科技合作助力全球进步与经济增长。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中欧在此领域合作能推动其健康发展、助力全球治理。今年是中欧建交50 周年,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将深化与论坛合作,推动双方在AI 伦理互认、数据治理、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交流,探索全球 AI 治理“中欧实践”,贡献 “中欧智慧”。

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院院长韩靖也在开场致辞中表达了对活动的期待。她表示,该基地一直致力于推动内容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创新,而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重塑内容产业从创作到出版发行、版权保护与阅读体验的全链条,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开拓新径。本次沙龙,汇聚中欧顶尖智慧,是极具价值的跨国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在AI技术高速迭代的当下,这样的交流碰撞,对破解行业难题、探寻未来方向意义重大。基地期望以此次沙龙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化合作,推动AI技术在数字出版及数字文化领域落地应用,挖掘科技与文化融合新机遇。同时,也希望与论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助力产学研协同、场景创新与人才培养。

中欧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蒋林华教授带来了“AI技术演进、应用及未来发展”的主题报告。他的演讲从人工智能发展简史开始,逐步深入到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与小模型发展,再到AI与新质生产力,通过工业、农业等生动的实践应用案例,为现场嘉宾呈现了AI发展的全景图,最后对AI前沿趋势做了总结与展望,让大家对AI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在演讲中指出,在从人工智能迈向智能体、推动AI价值化的进程中,教育与科学研究是关键主题。他提到,2025年被称作“智能体元年”,随着从基础模型到基础智能体的跨越,研究进入新阶段 。国务院推动“人工智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师生数字与人工智能素养要求,我国连续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教育步入智慧教育阶段。这使得人才培养迎来解决“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契机,在科学研究领域,诺奖颁发导向促使研究从大数据回归全数据,重视零数据与小数据。研究环境已从大语言模型进入大数据模型时代,带来全新挑战与机遇,为大家打开了AI时代教育与科研变革的新视野。

中欧科学家论坛秘书长,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肖灵艳代表主办方致辞。她介绍道:中欧科学家论坛是以中欧为核心的国际学术科技交流平台。由30多位德、法等欧洲多国知名科学家发起,70余家以德法中为主的科学协会和机构共建,中欧科学家论坛同时也是欧洲正式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在于强化中欧学术合作,推动人才与企业融合,弘扬民间友谊,探讨全球创新治理,助力全球科技发展。2024年,首届论坛成功举办,吸引200余位中外专家线下参会,5万余名观众线上关注。8个分论坛涵盖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欧各界人士积极交流,收获人民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第二届中欧科学家论坛将于10月31日-11月2日在德国海德堡举行,新增两大平行论坛,线下、线上平行论坛及北京沙龙共9个活动单元,将成为欧洲华侨主导的最大科技合作平台。论坛将延续聚焦前沿、深化合作的特色,汇聚各界精英探索科技新路径。肖灵艳表示,“欢迎通过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中欧科学家论坛’关注这场科技盛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元宇宙专委会主任龚才春博士发表了《通用人工智能能实现吗?图灵怎么说》的主题演讲。在大模型蓬勃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备受热议,且各界对其前景看法不一之际,龚才春借助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与图灵不可判定定理,表明机器无法涵盖人类全部知识。同时,他援引图灵1950年论文观点,阐述图灵对否定人工智能看法的驳斥,以及对人机知识差异的探讨,并指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呼吁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完善伦理、道德等多领域应对举措,引发了现场嘉宾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入思考。

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则介绍了团队与杭州云四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云四库智能问答系统(https://www.aiyskqa.cn)。该系统于2024年8月12日上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模型,依托Deepseek R1、Qwen72b等通用大模型升级,强化了人文领域知识理解生成能力,能处理复杂问题并提供深度分析。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大规模人文数据,不仅能够回答具体的历史、文学、哲学等人文领域的事实性问题,还能对复杂的概念、理论进行解释,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探讨。系统以“让知识触手可及”为理念,致力于打破学术壁垒,让广大用户能够轻松获取和理解人文知识,促进人文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该系统与机器人结合后,将在老年人陪伴聊天、中小学生学习、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展现了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

优实资本董事长/四本人工智能元宇宙畅销书作者邢杰分享道,过去一年,AI正把元宇宙推进到“三维+实时+可交互”的高阶阶段:3D高斯泼溅端侧化与标准化,OpenUSD/OpenXR打通资产与交互;工业数字孪生规模化落地。具身/空间智能落地,数字人实现语音-口型-表情高匹配;生成式3D与游戏直生加速,相机动捕平民化;Web3因稳定币和RWA而加速。挑战仍在算力时延、版权与深伪、标准碎片化,未来三年AI2.0和元宇宙2.0的相互加速效应将倍增,AI应用的元宇宙高阶化将开始规模化普及。

在主论坛与下午论坛中,更多行业权威围绕大模型训练、AI伦理、智能机器人等前沿话题展开主题演讲。活动现场,多家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展示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场景,吸引众多合作意向洽谈;来自国内外的投资机构代表主动对接优质项目,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实现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资本方等多方深度互动,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活动还设置了经验分享环节,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企业分享成功经验,助力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三家企业代表也分享了AI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落地实践,生动展现了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两场圆桌论坛气氛热烈,嘉宾们就“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路径”“如何应对AI发展带来的挑战”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观点交锋间凝聚共识。



作为本次沙龙的核心组成环节,一场聚焦“AI+新机遇”赋能行业前沿的 “围炉夜话” 专题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乔琦全程组织并主持,汇聚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智慧力量。参与交流的专家团阵容尤为亮眼,包括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潘毅、全球元宇宙大会总策划、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秘书长谢安娜以及世界数字科学院副理事长徐亭等在内的 14 位行业权威专家以及11位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各方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跨领域应用、国际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中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协作搭建了高效对话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由中欧科学家论坛秘书长肖灵艳,北京国数基地研究院首席专家苏彤等主要发起的欧中人工智能协会正式成立。这既是 2025 中欧科学家论坛深化中欧 AI 领域交流的重要实践,更搭建起一座连接中欧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与产业的新桥梁,为两地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注入新动能。



北京人工智能沙龙是中欧科学家论坛首次在国内开展落地合作,感谢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侨联、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世界数字科学院、人民日报、中国致公经济委、欧中人工智能协会、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等社会各界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沙龙现场,还特别为本次活动中倾情付出、贡献卓著的嘉宾与工作人员以及为行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嘉宾颁发荣誉奖项,以此致敬每一份热忱投入,感谢他们为沙龙圆满举办注入的关键力量。



未来,随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中欧科学家论坛将持续发挥跨国界桥梁纽带作用,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化中欧技术对话与产业协作。通过汇聚全球智慧精英的创新思想,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注入更多发展动能,在中欧科技合作的蓝图上续写更多佳话,助力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广泛应用,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责任编辑:小编)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