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欧科学家论坛北京人工智能沙龙圆桌讨论出新意

来源: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9-18 10:39:09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据活动主办方提供信息2025年9月14日2025中欧科学家论坛北京人工智能沙龙 “人工智能 ——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主题圆桌讨论在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如期举行。本次圆桌对话由战略投资家、CIBA 新经济创始人何佳蔚主持,汇聚 xSpaces联合创始人严晔、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平台分会副会长高泽龙、北京博恒千和科技CEO徐莉、Globance.ai CEO Sardorbek Sirojov(下称 “Jack”)五位跨领域嘉宾,围绕 AI 技术跃迁、产业落地、中欧协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全球AI发展提供兼具实践温度与全球视野的洞见。



一、主持人开场:锚定AI时代价值,聚焦中欧协同优势

何佳蔚在开场中指出,中欧作为全球创新双核心,中国的“场景红利 + 数据规模” 与欧洲的 “绿色AI前瞻布局” 形成差异化互补,此次对话既拆解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机遇,也直面数据跨境流动、人才缺口、标准协同等现实挑战,期待通过嘉宾碰撞为AI发展打开新思考维度。

二、嘉宾对话:多维度解构AI机遇与挑战,分享实践破局之道

(一)空间 AI 落地:平衡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化,元宇宙 2.0 催生 “在场” 新场景

针对“AI在空间数字化中的核心价值” 与 “技术- 商业平衡” 问题,xSpaces 联合创始人严晔结合 xSpaces在空间科技与 AI 融合的实践表示,AI为空间数字化注入的核心价值,已从 “提升效率、优化体验” 进阶到 “创造新场景”。当前元宇宙 2.0 在AI加持下,已形成 “虚实融合、丝滑切换” 的多人互动生态雏形,xSpaces.io通过AI技术将国际教育从 “在线” 升级为 “在场”,打破空间距离隔阂,为小数据驱动的专享虚拟现实空间提供落地方案。

“技术先进性必须与商业化盈利能力同频。” 严晔强调,xSpaces的落地逻辑是 “深耕沉淀 + 场景聚焦”,通过聚焦教育等垂直领域,让AI在元宇宙中的价值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成为跨领域落地的典型范例。

(二)数据激活赋能:以“小数据 + 中模型”破局“数据沉睡”,探索中欧协同可能

作为长期深耕大数据领域的专家,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直面企业“数据沉睡”痛点,提出“积累小数据,培育中模型”的核心解决方案。他指出,AI应用的关键在于“精准小数据”—— 小数据越能精确描述个人信息,大模型的落地效果越优;在此基础上发育行业专用“中模型”,可有效解决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适配难题。

“以家庭教育场景为例,我们通过沉淀用户学习行为、偏好等小数据,让AI大模型精准匹配个性化教育需求,目前已形成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赵国栋透露,中美在AI基础研究上 “并驾齐驱、美国领先半个身位”,但中国在AI应用的领域广度、落地深度上已局部领先;未来联盟计划联合欧洲机构,在数据合规共享、AI协同应用等领域探索跨区域合作,让数据真正成为AI落地的 “核心燃料”。 



(三)通信工业融合:破解“标准碎片化”瓶颈,推动中欧AI标准互认

高泽龙(同时为工信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从行业协会视角指出,当前通信工业与AI 融合的最突出“卡脖子”问题是 “标准碎片化”,而非单纯技术或产业链协同问题。“5G与AI在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已见成效,但不同企业、区域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协同效率低、落地成本高。”

针对中欧协作,高泽龙表示,分会正推动中欧通信企业开展AI应用标准试点互认,“欧洲在绿色AI、伦理规范上的经验,与中国在场景落地、规模化应用上的优势可形成互补,未来将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领域,建立跨区域标准对接机制,助力AI在通信工业领域深度渗透。” 他同时补充,当前AI正迈向 “多领域融合深化” 阶段,大模型推理能力、多模态技术持续升级,产业格局中中国地位逐步提升,开源与闭源模式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政策支持与风险治理也在同步加强。

(四)企业场景落地:以“垂直聚焦 + 模块化方案”应对碎片化,中欧协作破解创新与治理悖论

面对AI企业普遍面临的 “场景碎片化” 挑战,北京博恒千和科技徐莉分享了博恒千和的实践方法论:一是 “场景选择标准”—— 优先切入需求刚性、数据可获取、商业化路径清晰的垂直领域;二是 “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模块化技术架构,将AI 能力拆解为可复用组件,降低不同客户的适配成本。

“AI从‘感知’向‘认知’的跨越,本质是生产力范式的革命。” 徐莉强调,这种跃迁让AI从 “识别图像” 升级为“深度思索、自主决策”,但也带来全球性风险 —— 单边治理无法应对AI伦理、数据安全等挑战。她认为,中欧企业应携手构建 “开放 + 可信 + 可持续” 的AI生态:欧洲企业在精密制造、基础软件、法律框架上的优势,与中国在应用场景、数据规模、迭代速度上的特长结合,可破解 “创新速度与风险防控” 的核心悖论。在 AI“走出去”实践中,她建议企业需深度适配当地合规要求,以 “技术输出 + 本地化合作” 模式打开海外市场。

(五)全球视角下的 AI 模式:中国“应用驱动” 与欧洲 “合规范本” 互补,中小企业可寻差异化机遇

Globance.ai CEO Sardorbek Sirojov(简称 “Jack”)Jack表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公司在资源和研发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但中小企业依然具备“后来居上”的潜力。中小企业应聚焦技术细分市场、实际应用及创新商业模式,发挥灵活与敏捷的特长,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同时,大型机构和平台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助力。中国的应用驱动与快速迭代模式,加速了AI的商业化进程;而欧洲在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经验,则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信任与合规的范本。作为一家深耕跨文化背景的科技企业,北京纳瓦纳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通过globance.ai 打造面向全球创业者的开放平台,融合不同国家的最佳实践,推动跨境合作与联合创新,帮助多元背景的创业者共享资源、互信共赢,迈向成功。

三、串场互动:聚焦 AI 竞合与全球突破点,凝聚协作共识

在串场讨论中,嘉宾围绕“AI跃迁重塑中欧竞合关系”“未来 3 年全球 AI 突破点” 等议题进一步交流:

关于竞合关系:徐莉提出,AI认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中欧从 “单一技术竞争” 转向 “产业链协同”,例如欧洲提供基础软件与伦理框架,中国提供场景数据与落地经验,形成 “1+1>2” 的合作格局。

关于全球突破点:高泽龙认为,未来3 年需重点突破 “AI 标准统一”“跨区域数据流通机制”“具身智能核心技术” 三大关键点;赵国栋补充,“小数据共享机制” 与 “中模型产业化路径” 的成熟,将成为 AI 落地的重要推动力。

四、收尾总结:AI新时代是“协奏曲”,中欧协同共破挑战

“今天的对话藏着一个共同结论:AI的新时代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 何佳蔚在总结中表示,严晔的 “空间AI平衡之道”、赵国栋的 “数据燃料解决方案”、高泽龙的 “标准破局路径”、徐莉的 “场景落地指南”、Jack的“跨文化协作视角”,共同指向 “全球协同” 这一核心 —— 新机遇需以全球视野捕捉,新挑战更需以协作姿态破解。

本次圆桌讨论不仅为AI产业落地提供了实操思路,更夯实了中欧在AI领域的对话基础。随着第二届中欧科学家论坛10月底在德国海德堡举办,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落地等领域的协作,为全球AI 发展注入更多 “中欧智慧”。


(责任编辑:小编)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