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化失范现象:浮躁学风像雾霾
通报指出,自2010年至2013年6月30日,仅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就受理投诉举报468件,其中实名举报152件。近年来基金委查出弄虚作假38人次,论文重复发表15人次,抄袭剽窃17人次,造假、篡改数据6人次,其他7人次。
学术不端行为之猖獗,已成为近年来学界之“大患”。
湖北某大学郝汉舟,把他人发表的3篇SCI论文窃为己有,用这些论文申报2011年度基金项目并获得资助;同时,在背景资料中虚称自己为澳大利亚访问学者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度又用同样方式申报基金项目,同时还虚构1篇根本未发表的英文论文。
北京某研究所刘志华(男)2011年度获得一项青年基金项目,在其研究背景中列了1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刘志华,标注的单位为哈佛医学院,但此刘志华(女)非彼刘志华(男)。实际上,在这期间,两位刘志华都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刘志华(男)正好利用了这一点。更有甚者,有的学者不仅窃取他人的学术成果,就连项目申请书也剽窃别人。
在声讨挞伐学术腐败的同时,不能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与学术不端相比,学风浮躁更为普遍,更为司空见惯,更加积重难返,而这,恰恰是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
“剪刀一剪,糨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许多论文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在谈到高校学风时,一位大学教授念了这个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讲学、出书、泡会议、上电视……如今的学者真的很忙碌;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急于成名家,如今的学者真的很着急;忙碌和着急本无可厚非,但是,由此形成的浮躁心态就成了问题:耐不住治学寂寞,热衷于功名利禄,把象牙塔当成了名利场。特别是受“学术GDP”、“学术锦标赛”机制的误导,学人重论文数量而轻学术质量,重学术产出而轻学术贡献,于是,学术泡沫与学术垃圾“应运而生”。
“你们可以不惊天动地,但必须要有诚信。你们可以什么都破产,但学术信誉不能破产。”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这样寄语大学师生。然而事实上,浮躁学风像雾霾一样日益弥漫,中国学人的学术信誉日益受到挑战。
与当今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相比,昔日学人的严谨与“死板”值得借鉴。19世纪末,张之洞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倡导“沉静好学”的良好学风,明确要求招收学风品行严谨的学生,对学堂中基础不扎实、学风浮躁的学生“严加淘汰”。
1941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才子王叔岷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拜见所长傅斯年时,傅斯年严肃地告诫他:“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在傅斯年的鞭策下,王叔岷“痛下功夫”,三年内不发表文章,后来却著作等身,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傅斯年为青年学者定下“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的规矩,可谓用心良苦。在学风浮躁的今天,还有多少学人能理解并认同这样的苦心呢?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据德国慕尼黑金丝结中心消息,2025年4月22日,德国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前世界冠军约尔格·罗斯科普夫(Jörg Roßkopf)应德国文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作
- ・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庆祝4月23日国家主权日和儿童节
-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推动中国参与拉合尔2025健康、工
- ・龙影业株式会社代表团访问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
- ・2025第四届中国·邱县食品博览会圆满举办
- ・数字人民币全球化布局与中国自贸区升级战略-2025
- ・加纳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
- ・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 ・“魅力中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联合国中文日
- ・乐韵歌盛世 金声颂中华2025京津冀大型公益合唱汇启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