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黑马”打响“汉字保卫战”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9-16 10:45:12
 国内首档汉字类节目《汉字英雄》第一季刚刚落下帷幕,“字典姐”陈怡羲以准确写出成语“映雪囊萤”斩获“汉字状元”。与此同时,8月2日开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最终决赛预计在10月中旬进行。这一波大型益智类文化真人秀节目的来袭,打响了一场“汉字保卫战”。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汉字英雄》开播之后,多次跻身全国卫视黄金时段收视前十,最高收视率一度达近0.9%。此类节目的参与者集中在7到17岁的青少年群体,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优秀的青少年知识的PK,也能看到他们紧张时刻心理素质的较量。在看似简单的书写汉字下,要赢取最后的胜利并不容易。而这些无论在节目类型的创新还是独特的比赛规则,都引发了观众的收看热情。

  “汉字听写”巧走差异路线

  还记得儿时学写字时,在田字格本上一笔一划书写的情景吗?而如今随着电脑、手机、PAD等电子产品的出现,智能拼音代替了手写,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退化,经常会“提笔忘字”,更别提规范使用汉字了。

  为了提高人们对于汉字的热情,河南卫视和爱奇艺网共同打造的文化益智竞赛类节目《汉字英雄》和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中国听写大会》,在音乐真人秀节目风行之时,掀起了“写汉字”的热潮。“汉字英雄是个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做这个节目,也是因为有差异化,可以区别于暑期的各种唱歌跳舞类选秀节目,”马东说,“第二点是我们对汉字的感情,作为中国人对汉字的这种情结,让我们在筹划之初就越想越兴奋!”

  正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制作人关正文所言:“这是一个全民族、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工作,电视人能做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节目环境中,能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却是电视人的最高梦想。”

  在《汉字英雄》节目中,其独创的“十三宫”挑战模式、给出偏旁写汉字的PK赛以及最终汉字由简单到复杂的拼写车轮战,加上于丹、高晓松和张颐武三位现场的“汉字先生”,使整个节目节奏紧凑、扣人心弦。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更加注重团队的配合,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的学生组成了32支代表队,每队5名选手,一个团队的命运跌宕起伏,只要“幸存”一人,则可能打败一个团队,这样的戏剧性也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效果。

  如今《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火,但这类文字竞技类节目在西方国家已风靡多年。在美国,每年全球的单词拼写高手齐聚在华盛顿参加全美拼写比赛,单词的拼写让人们更加了解字词的含义和来源,但是如果一个字母拼写错误将会被淘汰,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而在同样热爱语言的法国,一年一度的 “全法听写决赛”由法国公营电视台全国直播,吸引着200多万电视观众。

  台网互动催生本土原创

  以学生听写为模版的汉字类节目,如何在持续火爆的音乐真人秀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李磊认为:“国内综艺电视节目有两条线路:一个是以宣传为主的高高在上的指导性、启蒙性的传统模式;一个是以收视率为中心、兼顾其他的模式。公众确实需要在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包装之下,通过有品位的、有责任的电视节目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汉字类节目应该算是走上了第三种公共利益的道路。它一方面已经放下了以前高高在上的指导者、宣传者的身份,同时也利用了市场营销的手段,是大众的、娱乐的节目。”

  除内容之外,《汉字英雄》台网联动的形式也引领了全民参与,堪称台网互动模式的一个典范。与以往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网台联动模式有所不同,随着《汉字英雄》的热播,不仅河南卫视频道节目网络视频点击量同比提升,节目的网播平台爱奇艺也通过对节目进行加工和推广,使得节目取得了较高的网络收视率。爱奇艺会利用网络的传播规律,巧妙地为每期节目定制个性化的名字,如“曲艺小子与马东再续情缘”、“纠错姐让汉字先生闻之色变”等。就在台网联动下,节目的客厅收视和网络收视都实现了增长,可谓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据悉,《汉字英雄》节目的同名手机APP火爆网络,用户下载量随着节目的推动已突破120万,真正实现了电视、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多屏联动的新模式,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不同的终端去选择收看该节目,手机游戏玩家可以跟随电视节奏和选手一起答题,在游戏中得分最高者还可以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决赛中。“在互动时代,观众喜欢这种超越于他们平凡生活的比赛奖励机制和类似文化接龙这样的节目形式,电视必须善于进行整合营销,和网站、手机终端等新媒体进行融合,进行节目互动形式的创新和挖掘,以催生更多的本土原创节目的出现。”李磊坦言。

  本土风格下的类型化传播

  《汉字英雄》主张“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其总决赛前三名更是被冠以“状元”、“榜眼”和“探花”,体现了浓浓的中国风格;《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为“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可见,汉字不仅是人类进行交流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维系和基础。这类汉字类节目看似简单质朴,但能够让参与者和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比赛中扩展汉字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与荧屏上热闹的选秀类、相亲类的综艺节目相比,此类汉字类节目少了几许煽情、炒作和对一夜成名的不良风气的追逐,多了一份对中华汉字文化的敬畏感。在综艺节目市场同质化的竞争中,这些节目填补了国内综艺节目类型单一的空白,是中国综艺节目走向类型化发展的一个良好探索。对此,李磊解释:“文化定位应该既能利用娱乐化的手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叙事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又能把文化要素巧妙融入其中,从而把电视节目娱乐的外壳和文化高贵的核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取胜。”

  汉字类节目的热播,让被新媒体技术充斥生活的观众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经过了暑期的“头脑风暴”之后,汉字类节目的热度能否延续到学校和社会,以进一步普及汉字文化,这也值得我们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电视节目怎样在植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电视节目的叙事语言,推出更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梦想的节目,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