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培养孩子好的性格最重要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9-30 10:13:41
 昨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来到杭州。现场,坐满了孩子。她俨然,成了一位孩子王。

  这位孩子王,究竟有何秘诀,能通向孩子内心的路?自称“笨孩子”的她,又是怎么成功的?

  1980年,18岁的杨红樱做了小学语文教师。喜欢阅读的她,希望带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是,没有读物怎么办?自己写吧。”她想。那么,孩子们又喜欢什么风格的作品?令她意外的是,孩子们一致推崇语文课本中的《小蝌蚪找妈妈》。

  “国外的儿童作品中有70%是科普儿童读物,但这在国内,却很缺失。”杨红樱说。那年,她模仿小蝌蚪写下了首篇作品《穿救生衣的种子》。她早期的作品,都是科学童话,为学生而写。

  有了女儿后,她开始为女儿而写。“女儿和我一样,小时候都笨笨的。”她笑言。于是,她写下《亲爱的笨笨猪》。

  其实,这种笨劲,只是专注与执着。“有天,女儿看到《幼儿百科全书》讲到小孩乳牙有20颗,她就坐在床上数自己的牙齿。我知道,她很笨,数不清有多少颗。但是,她仍然一直在数。我没有制止她,而是鼓励她,我发现,她身上有种东西,和我一样,就是专注。”杨红樱回忆。

  成名后,在被人追问成功的秘诀时,杨红樱总会说,很简单,就两个字——专注。但是,很多人缺少的恰是专注。

  “家长很期待孩子成功,于是,让他学各种各样的班。其实,这是在耽误孩子。”杨红樱着急地说。与其什么都学一点,不如从一而终,只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每天认真做一件事,日积月累,就是一件大事。”

  成功的秘诀,就是专注

  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

  杨红樱的童话书,伴随着女儿成长。

  在每位童话人物的背后,都隐藏着健全的人格。她说,“让孩子学很多特长与技巧,并没有错。但最重要的,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好多事的成败,最终,都由性格决定。

  她笑言,笨笨的自己,遇上了一个好爸爸。《淘气包马小跳》中的爸爸“马天笑”,就是自己爸爸“杨天笑”的原型——童心未泯。

  “从小,爸爸并不会要求我们成为什么家,只是要我们做好人。”杨红樱回忆。什么是好人呢?“首先要有好的身体,其次,要有好的性格。”没想到的是,长大后,兄妹三人都成了家:经济学家、作家和企业家。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总会做很多荒唐的事、调皮的事。“我们要有耐心,成长是一种等待。你不可能期待他一夜之间长成。”杨红樱说。

  “好爸爸”给了她等待,她也把这份等待给了她的女儿和学生。在等待之时,家长可以做的,是尊重与理解。

  而这,就是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同理心”。“我一直抱着一颗同理心来面对孩子的成长,面对他们成长的烦恼,面对他们所犯下的错误。”

 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教师出身的杨红樱,对于“好老师”,有着自己的理解。她的这份理解,形成了《漂亮老师与坏小子》里的人物。

  “好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的,而不一定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课上得好的。”她认为。

  怎么才受学生喜爱?

  “对孩子有真正的人性关怀。”她说,“教育,应该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而不是分数和成绩。”

  自18岁任教起,杨红樱便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受孩子欢迎的老师。“马小跳”,是她以前一位学生的原型。

  这位学生调皮至极,因为他,杨红樱没少挨校长的骂,甚至被气哭过多次。每次,这位男生都会对她说,“杨老师,你不要哭,我会慢慢长大。”

  尽管如此,杨红樱却挺喜欢这名男生。因为,“他身上,有我欣赏的东西。责任感、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和幽默感,一如马小跳。”现在,这名男生在美国做研究。

  中国教育问题是

  格式化的孩子PK掉

  个性化的孩子

  1、现场一位女生:您的小说男主公,大多数很调皮,而且很有个性。这是为什么?

  杨红樱:我喜欢有个性的孩子。可是,现在的教育问题是,培养格式化的孩子。甚至,格式化的孩子PK掉有个性的孩子。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有个性的孩子,今后的发展潜力也大。

  2、家长:我们家长,怎么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杨红樱:我们的家长都爱孩子,但在爱的同时,缺少对孩子的尊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了解孩子。其实,了解孩子很简单,就是倾听。

  3、记者:听说,您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后,您问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过得高兴吗”。可很多家长,更在意的,却是孩子今天在学校的表现,有没有挨批、有没有受到表扬。

  杨红樱:这是一种关怀,关心孩子的生活状态,她今天因为什么高兴,又因为什么不高兴。今天家长问得最多的是,你在班上考了第几名,老师又表扬了谁。这就造成孩子会认为,生活中只有考试,只有老师喜欢谁不喜欢谁。这会影响她性格的长成。

  其实,孩子在回答你快乐与否时,你再问她,为什么。这就形成了交流,你知道她今天发生的事。渐渐地,她会愿意跟你倾诉。可现在,家长很少去问孩子,只是我说你听。(记者 高逸平)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