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发论文,你认可吗?
近来,一个已经运营了10年的平台,正因为这“漫长”与“短暂”之间的反差,被当成“新鲜事”而引发关注——你只需要注册成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会员,使用模板在线投稿,经过编辑初审即可在该网刊载。整套流程快则三五天,最慢也只要七个工作日。
一时间,评判声一片。在不少科研人员深受传统出版物评审发表周期长、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等问题困扰的背景下,媒体纷纷以《“先发后审”促进中国科技论文创新》《网上发表论文已被全国40所高校认可》《让科研过程更公开透明》为题进行报道,对这个首创“先发后审”快速论文发表机制的国内在线论文发表平台寄予了“引发传统发表方式变革”的厚望。
但是,现实的尴尬不可回避。记者调查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乐观。尽管已经度过了最初的稿源困难期,在一些高水平大学,学者投稿的首选仍是国外期刊,不少人宁愿“耗”上一年半载的时间等待审稿,甚至甘冒被退稿的风险,也不愿将论文首发在国内论文在线平台上。而在国外,这种“先发后审”的在线发表方式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症结在哪儿?记者由此展开了调查。
“科技论文在线”上,“真正顶尖的论文,不多”
“什么级别?影响力有多大?评职称管不管用?”刚被问到“愿不愿意在国内在线平台上首发论文”,一位教授便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虽然我现在不需要评职称了,但还要申报项目、参加教授评级,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看有多少论文发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如果这个网站被认可的程度很高,我当然愿意发。”
发论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评职称。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却始终觉得“很不对劲”:“20多年前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写论文、发论文还没有今天这么功利。一些纸质期刊,还会开辟专门的讨论区,刊登学界对上期论文的讨论争鸣。但现在,论文却丧失了原本的意义,成为评职称、加分的筹码。我们想做的,就是改变已经被异化为评价标准的科研论文,拉近学者间交流的距离,弱化出版角色。”
“还论文学术交流的本来面目”,这既是十年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破土而出的重要原因,也是十年来它备受困扰的掣肘所在。原因正如这位教授所说,尽管发文方式简单便捷,但因为看不到能直接体现在工资、职称上的好处,很多优秀论文仍然是“SCI导向”。
“我发论文都是把最好的投在国外期刊上,剩下不好的或是被退稿的,才投在国内期刊上。”北京某重点大学青年教师杨峰告诉记者,这在学术圈是公认的投稿原则,“在一定意义上,在SCI期刊发文代表你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对评职称、学校排名都有好处,有的地方高校甚至会重奖。”
“评价导向和学者观念的共同作用,使得国内优秀论文首发率很低。”李志民感慨。而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尽管在过去10年间,科技论文在线每天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由最初的每月50篇扩大到目前的每天50篇,但除了专门开辟的“优秀学者库”外,不少人认为,“真正顶尖的论文,还是不多”,学术交流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发文的、关注的、讨论的都不能代表顶尖水平”。
有事实佐证。记者打开中国科技在线网站,该网站首页推介的“一周热门优秀论文”的前十名,论文作者均为在读研究生,点击量最高有199次,低的只有几十次。在中国数百万科研人员、该网站有32万名注册会员的对照下,这些数字传导的力量显得很微弱。
“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要发论文,长此以往,这个本意为加强学术交流的网站会不会在缺乏优秀稿源的窘况下,变成研究生论文基地?”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
“先发后审”,点击量能否保证学术权威性?
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稿源吃紧的压力下,原本不想跟评价标准扯上关系的李志民也曾为了扩大科技论文在线的影响力,寻求过高校支持,“大约是在2007年和一批高校达成了合作,它们会把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的论文认可为符合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要求的论文。”这个消息,几天前更被媒体以“网上发表论文已被全国40所高校认可”为题报道出来,引来一片喝彩之声。
“有误解,这绝不意味着发表就能被认可。”李志民介绍,在科技论文在线发表论文后,作者须提交“专家评审要求”,由该网站在数据库内随机选取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按照5个星级对其进行评分,一般达到四星及以上才会被高校认可。“零门槛”的发表模式下,这样“先发后审”的机制被寄望把控论文质量,也被媒体视作“有利于促进科技论文创新”的积极举措。
但喝彩声后,更大的质疑声从学界传来,“‘先发后审’,已经发布在网上的论文质量谁来把控?仅凭用户的点击量让论文顶起来或沉下去,谁能保证学术权威性?”
长期担任国外优秀期刊编委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尉志武介绍,有些科技论文的发布确实讲求速度,但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国外在线论文的发表也要经过很严苛的审稿过程,通过专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后,编辑才有权利和作者沟通修改、发布论文,这也是除了国内评价导向外,学者倾向于投稿到顶级期刊的原因,一旦被认可,它就代表了学术的权威性。而作者打磨更正的过程,也是再次检验成果合理性的过程。”
“科技论文不是网络小说,不是一眼就能看懂说清的东西。没有经过专家评议就率先发表,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观点被公布出来,如果被刚入门的学生看到并吸收,是很可怕的事情。”杨峰认为,“科技让大众共享是好事,但必须首先明确,共享的是正确的观点。”
尉志武也持同样观点,“在学术界少数人的观点要比多数人重要,这也是国外引入权威同行评议的原因。如果把对科技论文的评判交给电脑前的用户,就必须保证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专家,都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否则这种基于网络技术得出的统计就是片面的。”
打破学术期刊垄断之后,路该怎么走?
“在国内现有的学术生态下,它只能定位为一个OA机构库(记者注:开放存取平台),要想把它打造成顶尖的在线论文发表平台,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还不具备条件。”杨峰如此评述这一论文发表模式。
有质疑声,并不意味着没有存在的价值。
有一笔账,李志民算了很多次,“很多中国学者的论文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几家出版集团手上,国内的很多优秀论文首先要用英文发表,而后再由图书馆等机构花高额费用批量买回供国内学者检索阅读。这一去一回,造成了科技资源和财政的双重浪费。”
尉志武也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佐证:以清华大学化学系为例,每年产生近300篇学术论文,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只有极个别的会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尽管和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差别,但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鹏还是成为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注册会员,“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打破了学术期刊的垄断。现在学者们查询论文,是有受众权限的。如果所在院校没有购买数据库,很多人进不了包括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网站。即使进入学术论文网站,我们看到的学术论文也是已在纸质刊物上发表过的。以网站的优秀学者代表作数据库来说,就为很多初入门的学生节省了文献查找的时间和精力。”
“归根结底,这还只是信息化的一步。对于中国科研界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打造具有权威影响力的期刊、平台,这才会得到学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尉志武认为,也不必太过苛责这一新鲜事物,“时机未到,我们现在只是刚刚被世界接纳,还没有到唱主角的时候。”(光明日报记者 邓 晖 晋浩天)
(责任编辑: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北京收藏家协会分会长交流会成功举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近日,北京收藏家协会成功召开了分会长交流会。该会议由协会会长高博达主持,秘书长苗立英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对未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部署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