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困:"提笔忘字" 我们究竟忘掉了什么?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3-11-04 10:20:43
10月18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听写大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同时播出,这档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节目,以极高的收视率,画上了完美句号。

  两个多月来,伴随着《听写大会》的播出,不少电视机前的成年人边看电视边拿着纸笔“听写自检”,和节目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初中生们一较高下。在自叹不如的同时,人们心中蓦然升起一丝隐隐的恐慌:怎么有这么多字我都不会写了?

  面对母语文字,我们为何频频“提笔忘字”?

  70%的成年人,不能正确写出“癞蛤蟆”

  “‘蹊跷’怎么写?究竟是‘势微’还是‘式微’?”

  10月18日晚,《听写大会》冠军之夜,当选手们在比赛中作答时,家住南岸的“70后”罗建明也在电视机前“抓脑壳”。

  自从8月份《听写大会》播出以后,罗建明就一直跟着电视里的中学生们“听写”。

  “咋(zé)舌”写成了“咂舌”,“髋关节”写成了“宽关节”,“瓮中捉鳖”里的“鳖”字直接就不会写……罗建明觉得很无力:“对这些字都有印象,可就是记不起来怎么写了。”

  同样无力的,还有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们。

  据了解,《听写大会》节目组在现场观众席中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可结果着实令人汗颜。

  比如“癞蛤蟆”,谁都会念的动物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只有30%;还有“间歇”这个常用词,很容易辨识,但是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而当生僻词出现时,错误率就更显惊人。

  “孵化园”的“孵”字怎么写?“关汉卿”的“卿”字也写不出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群,“提笔忘字”也是常有的事。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的于洪就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很少拿笔写字,真到需要手写汉字的时候,常遇到某个字就被‘卡’住了,只好用拼音代替。”

  记者选了“邋遢”、“尴尬”、“妖孽”、“觊觎”、“伽马刀”、“肇庆”、“拥趸”等20个常用词汇,在50名20-40岁的成年人中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能完全写对的不到10%。超过90%的人坦言,常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况。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2517人参与)也显示,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受访者中,“90后”占18.9%,“80后”占48.5%,“70后”占23.8%。

  “说汉字正在遭遇书写方面的危机,并非危言耸听。”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表示,人们现在开始抱怨提笔忘字,再过50年、100年、500年,你想想会是什么样——可能那时候我们的后代真的变成硕士级文盲,拿起笔来真不会写字了。

我们习惯了键盘打字,却忘记了如何写字

  中国汉字共有8万多个,日常使用的,也就几千个。为什么面对这种从小就学习、天天都会用到的文字,我们却集体患上了“失写症”?

  造成现代人“提笔忘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数码时代,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书写工具的改变。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钟维克表示,随着电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写作发展为无纸化,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国要走向世界,外国也正走进中国,我们无法拒绝现代信息社会便捷的交流方式。

  于是,各种拼音、笔画输入法让“写字”变得很简单。甚至,在只有12个键位的手机上,也可以完美地通过拼音输入汉字。

  “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文字的几率就会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人们的书写能力日益下降,就渐渐忘记了如何写字。”钟维克表示。

  钟维克称,汉字可以看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

  英语、德语、法语,在键盘上打字的过程,就是书写的过程。但是汉字不一样,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可能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汉字本身的音、形、义特征,决定了即使你通过键盘快速输入达到交流目的,但未必你就会真正写出这个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以音求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变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图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

  此外,网络语言对汉语文化的冲击是人们“提笔忘字”的又一个原因。

  鲜于煌表示,江淹有诗云:“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这样的诗句在今日却有了别样的意思。

  网络热词“囧”已被赋予了“尴尬、郁闷”的全新含义,其象形的本意“明亮”早已被很多人遗忘。在“囧”之外,“杯具”、“坑爹”、“肿么了”、“神马”……大量的网络用语纷纷涌现,并呈现出粗鄙化、戏谑化的倾向,消解着汉语的美感。

放弃汉字书写,会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提笔忘字”,我们究竟忘掉了什么?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建称,长此以往,我们丢掉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听写大会》四位解读学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表示,汉字是维系我们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

  张颐武也表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影响力。汉字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意蕴,“提笔忘字”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

  然而,正如《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所言,“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新的书写工具。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于“失写症”最严重的成年人,曹建表示,要根除“提笔忘字”,“最重要的是提起笔来书写。”我们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

  我市青年书法家周龙伟建议,相关部门、大众媒体应加大对汉字文化的宣传,多举行类似《听写大会》的节目,还可以举办一些“说文解字”的栏目,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激起人们对汉字的热爱。

  在美国有一档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 Spelling 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

  台湾每年举办“汉字文化节”,宣传汉字之美。在“汉字文化节”上,市民还可以带着孩子感受活字印刷术,了解汉字的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指出:“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

  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和汉语,欣赏汉字之美,并努力规范使用,才能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民族的未雨绸缪,要从娃娃抓起

  作文中常常出现“9494”之类的网络语言;课程表上的书法课,被“掉包”成了语文课;曾经火热的书法兴趣班,如今却乏人问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并不乐观,而书法教育在学校中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买的毛笔一次也没用上

  今年9月,看到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课程表有了书法课,家住沙坪坝区的刘女士专程到书店给儿子买了毛笔和字帖。

  没想到,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新买的毛笔却一次也没有用上。原来,儿子课程表里的书法课,在正式上课时,都变成了语文课。

  遭遇到类似情况的,并非只有刘女士一人。家住南岸区的李先生也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据了解,在我市不少小学,书法课都被换成了语文课。

  据了解,去年8月,教育部就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相当一部分小学,对书法课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的加重,到了初中、高中阶段,书法课更是“绝迹”。

  书法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并不理想。巴蜀中学语文老师蓝婷婷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重视自己的书写,“他们不太明白什么叫‘字如其人’,觉得什么都可以用电脑解决。”

 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超过母语

  “尽管‘提笔忘字’现在更多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面普及,如果不在青少年中唤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重视汉字书写,我们终将会离我们美丽古老的文字越来越远。”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对记者说,每次看到《听写大会》里“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宣传语时,他就特别有感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指出,“目前,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超过了母语,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导致孩子们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打破了孩子们母语认知的规律。”

  事实上,不仅仅是书法,在古代,“琴棋书画”都被认为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在上世纪90年代,能写一笔好字是非常荣耀的事。当年的书法班十分火爆。比如市少年宫有30多个课外班、4000多名学生,我们的书法班学生最多时也达到1200多人。”硬笔书法家郭少强在市内一家大型培训机构教了近30年的书法课。

  郭少强说:“但从2000年以后,学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他每周只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不到70个。

  让汉字教育重回课堂

  鲜于煌称,对汉字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我市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都有,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对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练字、习字。

  但有专家表示,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鲜于煌认为,抓好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抓民族的未来。他建议,应该把汉字书写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课程进行考核,要制定出书写考核标准,“像重视英语那样重视汉字书写。”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汉字背后的小故事

  “章”:“立早章”应该为“音十章”

  今天,不少人把“章”说成是“立早章”,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文解字·音部》指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

  “友”:先民见面时用握手表现朋友之情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妻”:上古社会,妻子是被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似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