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实现"两基":书写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艰难跨越——
中国推进“两基”攻坚的伟大实践
2001年至2007年,我国“两基”工作进入攻坚克难、巩固提高、逐步免费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胜利完成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改革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攻坚克难: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
2003年9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神情凝重地讲述了他在农村考察时看到的、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吕梁山区一所小学在简陋的窑洞里上课的情形;甘肃靖远一位双目失明的农妇希望孩子能上学的哭求;陕西秦岭水灾后佛坪县唯一幸存的学校里孩子们读书的身影。
“三件小事”深深打动了在座的省长、部长们的心。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把实现西部“两基”当作“攻坚战”来打的计划。省长、部长们决心按照总理的要求,众志成城,再打一场教育扶贫攻坚战。
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在中国西部摆开战场。
西部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也是中国实现“两基”、全面推进全民教育最后的“硬骨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约占全国2/3的国土面积。全国贫困人口有近一半在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多半在西部。到2002年底,虽然全国已有91.8%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但由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只有77%,仍有410个县级行政单位尚未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
难,就难在,这410个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其中有贫困县215个、少数民族县309个、边境县51个;当时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贫困程度深,当地适龄儿童上学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多为高山、高原、高寒和荒漠、半荒漠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办学成本、就学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重心过低,在历经分税制、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体制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逃不脱“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最大规模的教育给了最没钱的政府”,财力薄弱的县乡政府几乎承担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全部。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发展举步维艰。
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地区实现“两基”的困难,牵动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针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低、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提出在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打好“两基”攻坚战。
2003年12月30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2004年7月5日,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分别与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重签署了“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省长们立下“军令状”。接下来,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攻坚县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
国家在西部“两基”攻坚中先后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2004年中央决定在4年间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年,中央财政扩大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助范围,2005年又扩大至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覆盖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万人。
国家把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解决农村学生“学得好”的有效途径,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11亿元资金,建设了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使所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可以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优良、合格且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直接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乎民族的未来。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及时缓解了“两基”攻坚县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特岗教师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广袤的田野,农村孩子不仅能上学,还能接受好老师带来的优质教育。
“老师,我很喜欢你的课,谢谢你!”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中学学生贺艳青,给学校新来的特岗教师董双雪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有时,学生会为我轻轻拍掉沾满衣服的粉笔灰,我感到很温暖。”从云南大学毕业后,董双雪和130个特岗教师一起通过考试来到寻甸山区学校任教。参与特岗教师招聘的寻甸县教育局干部老郭非常激动,他说,获聘的大学毕业生素质都比较高,适应能力也很强,他们会给边远乡村的孩子带来很多新变化。“我们的农村娃终于有了好老师!”
6年来,国家特岗计划共招聘23.5万名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连续3年留任比例均达87%以上。
一花引来百花开。各地纷纷按照各自的情况分别实施了地方特岗教师计划。如湖北省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于2004年启动实施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2006年以后,湖北省又结合“特岗计划”,每年选派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以下农村学校任教,被称为“资教”教师。目前,湖北通过这项计划已选派2万多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基”攻坚计划是我国教育取得的又一个历史性成就。2007年底,中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西部地区共有368个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两基”,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现“两基”,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全国共有3022个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这标志着我国全民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来自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报告
本报记者 翟博 刘华蓉 李曜明 张滢
引子:中国创造奇迹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所创造的世界教育奇迹;世界将永远铭记,中国为世界全民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并永远铭记这两个时刻——
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门槛的历史时期,公元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在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历史时刻,公元201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
历史不会忘记并永远铭记这两个巨变——
百年梦圆——义务教育是中国的百年梦想。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中国初步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再到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战略任务,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25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为迈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年飞越——“有教无类”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85%的入学率到100%的入学率;从全面普及到公平均衡,从西部农村率先免费到全国城乡全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免费成为现实,中国创造奇迹。
全面实现“两基”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空前壮举。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
中国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为全世界教育水平和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流千古,时空越千年。中国教育,书写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光辉历程——
中国推进“两基”的奋进历程
中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是一项全民教育运动和重大的奠基工程,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光辉的篇章,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基业!
艰难历程:中国普及义务教育之路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梦想始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该章程还明确提出:“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怀着这一梦想,中国人民进行着艰难的世纪接力。然而,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不聊生,旧中国无力也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普及义务教育只是一句空话。
1949年,从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政府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航程,也真正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新航程,国家逐步把普及义务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提升到了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的明确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4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它的颁布和实施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不仅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义务教育
无法可依的历史,使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有了法律保障,而且使我国教育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从而使实施“两基”的目标写进党的文件,写进国家法律法规,成为全党全国关注的大事。
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就世界范围而言,义务教育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已有近400年历史。中国义务教育制度从清朝末年算起,与世界上较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相比晚了近3个世纪,距今也有百年历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多、人口居住分散、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这是普及义务教育之初我国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基础教育规模之大,受教育者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其中18岁及以下人口有3.84亿人。中国教育的规模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全国“1990年有23654万人、2002年有31873万人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学习,比美国的总人口还要多。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16%。其余的校舍也多是土草房、老祠堂、破庙宇或旧民房。“有砖不过千,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露着天”;“土坯墙,椽子瓤,用材尽是箭杆杨,没过几天成危房”……这些当年在中国大地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便是当时中国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真实写照。
面对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要想在短期内实行全民教育,突破历史和现实的滞重、实现百年义务教育之梦想,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全民行动:中国大规模扫盲之行动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曾经是世界头号文盲大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低,全国总人口中文盲人口占80%以上,成为当时国家建设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一大障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波澜壮阔、持续不断的扫盲运动,扫盲教育蓬勃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扫除文盲工作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扫盲与普及义务教育一同被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8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扫盲对象、标准、规划目标、政策措施作了具体规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积极行动,全国城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出现了“夫教妻”、“子教父”、“能者为师”、“大家动手,扫除文盲”、“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的感人场面。
中国政府一直把扫除文盲与消除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纳为一体,把扫除文盲看作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强化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从1949年到1998年,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人,成功地把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我国城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扫除了文盲,农村地区的扫盲工作顺利推进,历史上文盲充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全国由80%的人是文盲,转变到85%的人有文化,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也是世界人口大国亘古未有的奇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有近5000万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2005年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2001-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803万人,2005年又扫除了196万文盲,平均每年扫盲2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这一成绩已兑现了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的“2001年青壮年文盲的数量降低到5%以下”的目标和承诺。
到2010年,全国实现高质量的全面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扫除15岁至24岁文盲,全国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下,成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我国全面实现了《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前20年我国全民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精心部署:绘制教育的宏伟蓝图
实现“两基”是一项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奠基工程。中国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两基”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贫穷的帽子我们戴了多少年,贫穷的包袱我们背了多少年,但我们不能把贫困带到下个世纪;实施义务教育我们提出了多少年,教育发展的难题困扰了我们多少年,但我们不能把实施义务教育的理想留给下个世纪。这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亿万人民的心灵呼唤,是历史赋予中国领导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一个民族和人民的期盼。
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超人的勇气和魄力。1992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作出决策,提出把“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把实现“两基”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标。真正把“两基”提到议事日程,变成一个工程操作,是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两基”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双八五”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指导方针和实施步骤。
《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以县统计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由此,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仅实现了“双八五”的规划目标,其余15%的“两基”未达标的人口地区,大多处在“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方经济薄弱,有许多人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其“两基”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即使已通过“两基”验收的一些地方,也仅仅达到了“两基”的基本要求,依然存在着低水平、基础弱、不全面、不稳固的现象。
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宏大的气魄,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中国政府又及时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并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水平偏低的现状,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到2007年,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决战西部“两基”攻坚成为新世纪初我国推进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这就是中国政府绘制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宏伟蓝图。
艰难跨越——
中国推进“两基”攻坚的伟大实践
2001年至2007年,我国“两基”工作进入攻坚克难、巩固提高、逐步免费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胜利完成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改革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攻坚克难: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
2003年9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神情凝重地讲述了他在农村考察时看到的、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吕梁山区一所小学在简陋的窑洞里上课的情形;甘肃靖远一位双目失明的农妇希望孩子能上学的哭求;陕西秦岭水灾后佛坪县唯一幸存的学校里孩子们读书的身影。
“三件小事”深深打动了在座的省长、部长们的心。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把实现西部“两基”当作“攻坚战”来打的计划。省长、部长们决心按照总理的要求,众志成城,再打一场教育扶贫攻坚战。
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在中国西部摆开战场。
西部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也是中国实现“两基”、全面推进全民教育最后的“硬骨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约占全国2/3的国土面积。全国贫困人口有近一半在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多半在西部。到2002年底,虽然全国已有91.8%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但由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只有77%,仍有410个县级行政单位尚未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
难,就难在,这410个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其中有贫困县215个、少数民族县309个、边境县51个;当时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贫困程度深,当地适龄儿童上学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多为高山、高原、高寒和荒漠、半荒漠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办学成本、就学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重心过低,在历经分税制、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体制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逃不脱“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最大规模的教育给了最没钱的政府”,财力薄弱的县乡政府几乎承担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全部。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发展举步维艰。
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地区实现“两基”的困难,牵动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针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低、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提出在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打好“两基”攻坚战。
2003年12月30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2004年7月5日,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分别与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重签署了“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省长们立下“军令状”。接下来,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攻坚县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
国家在西部“两基”攻坚中先后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2004年中央决定在4年间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年,中央财政扩大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助范围,2005年又扩大至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覆盖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万人。
国家把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解决农村学生“学得好”的有效途径,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11亿元资金,建设了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使所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可以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优良、合格且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直接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乎民族的未来。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及时缓解了“两基”攻坚县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特岗教师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广袤的田野,农村孩子不仅能上学,还能接受好老师带来的优质教育。
“老师,我很喜欢你的课,谢谢你!”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中学学生贺艳青,给学校新来的特岗教师董双雪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有时,学生会为我轻轻拍掉沾满衣服的粉笔灰,我感到很温暖。”从云南大学毕业后,董双雪和130个特岗教师一起通过考试来到寻甸山区学校任教。参与特岗教师招聘的寻甸县教育局干部老郭非常激动,他说,获聘的大学毕业生素质都比较高,适应能力也很强,他们会给边远乡村的孩子带来很多新变化。“我们的农村娃终于有了好老师!”
6年来,国家特岗计划共招聘23.5万名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连续3年留任比例均达87%以上。
一花引来百花开。各地纷纷按照各自的情况分别实施了地方特岗教师计划。如湖北省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于2004年启动实施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2006年以后,湖北省又结合“特岗计划”,每年选派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以下农村学校任教,被称为“资教”教师。目前,湖北通过这项计划已选派2万多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基”攻坚计划是我国教育取得的又一个历史性成就。2007年底,中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西部地区共有368个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两基”,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现“两基”,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全国共有3022个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这标志着我国全民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全面免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行动
2008年至2011年,是我国“两基”工作巩固提高、城乡免费、全面覆盖的阶段。最后西部42个边远贫困县实现“两基”目标,标志我国全面实现“两基”。这一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强化了城乡义务教育投入的制度性保障,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战略性任务。
在中国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之后,为了让每个孩子“上好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提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
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由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
“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们乐得呱呱叫;老师轻松把名报,勤奋学习把国报。”这是2006年春季开学时流传在重庆市石鞋中学的一首新童谣。这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但对于西部农村孩子来说,这个新学期却格外温暖,因为从今以后他们上学再也不用缴纳学杂费了!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6年春季学期起,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12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部试点的农村地区开始实施,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国家为所有农村孩子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买单;2008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城市地区全面推行,实现全国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免费。
免费义务教育,这个凝聚几代中国人愿望的梦想,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逐步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是,几年间,许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农村学生开始返校上学,农民群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据悉,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回流学生21万名,四川省回流的学生也达20万之多。
由此,我国农村地区适龄儿童“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农村学生入学率出现整体性、较大幅度提升,“普九”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是惠泽百姓、福泽未来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必将作为我国教育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变革载入史册。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新机制提出,在2006年至2010年5年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这一政策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50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大量因贫辍学的农家娃得以重返校园。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1.5亿农村学生。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新机制赢得了亿万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广大农民群众也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在不少地方,农民群众自发在中小学门前击鼓舞狮,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们还通过横幅、对联、儿歌等方式,真实地表达对党和政府无比的感激与拥戴。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近年来,国家切实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各地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本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效。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重点在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3月9日,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签字仪式”上,教育部分别与全国15个省份正式签署备忘录。历经一年半,教育部分三批先后与全国31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这是中国教育步入“两基”后时代,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科学引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关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因地制宜,全力行动,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再打一次均衡发展的攻坚战,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个伟大的目标实现了,另一个伟大的目标正摆在我们面前。
众志成城:春风化雨谱写新篇章
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在这座巍巍的丰碑上,记载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兴教伟业,镌刻着人民群众的重教情怀;在这座巍巍的丰碑上,汇聚和凝结着13亿中国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实现“两基”攻坚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在实现“两基”的道路上广大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众志成城,艰难奋进,高歌猛进,无私奉献,涌现出一批批尊师重教的光辉典型。
在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从2004年开始,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两基”攻坚战。参与攻坚的有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干部,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还有村寨里的父老乡亲。
为了实现西部“两基”攻坚目标,让党的好政策惠及每一个西部孩子,各级党委政府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不断推进着“两基”攻坚进程。
2003年3月16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人民政府决定,对于永哉等1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依法进行起诉。镇长马建斌向法庭递交了起诉书,依法请求判令被告人尽到监护人义务,送子女上学。经双方陈述、辩护,最终总寨镇人民法庭作出民事调解如下:“被告人继续履行监护人义务,让子女返校接受教育至初中毕业……”第二天,12名监护人先后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人民政府用法律武器捍卫了12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破解“控辍保学”难题,肃州区教育局坚持“普九”重中之重不动摇,把“控辍保学”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仅2003年,全区就先后动员247名辍学生返校。一时间,依法督学、以情劝学、教改诱学在当地蔚然成风。
2006年,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年满16岁的回族女孩吴芹,回到镇上阔别两年的红土中学继续上初二。两年前,因为母亲生病,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后来母亲干脆反对她继续上学。2005年春节前后,由镇里和村上的几位干部组成的劝学小组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多次上门动员她返校。了解到吴芹辍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家贫后,劝学小组拿定主意,由村里出面无偿给吴家3头奶牛,解决她家的经济困难。村长还趁热打铁地说:“让娃儿上学吧,如今国家的政策多好啊,不仅免了娃儿上学的学杂费,还给补贴呢!再说,娃儿不上学,没有知识,将来外出打工也不容易呀!”多管齐下,终于打动了吴芹的父母,他们不好意思地说:“村里这么照顾,再不让娃儿上学,今后在村里别抬头了。”
从2005年至2006年,像吴芹这样辍学后又被劝返校的初中学生在当地达到了1800多人。在这个数字背后,活跃着一个个由县、乡、村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劝学小组。由于当地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劝学小组在工作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有一次,县长带着劝学小组成员来到一位村民家劝学。没想到家长态度非常强硬,不仅不为所动,反而把县长一行人轰出了家门。“再难也得做工作!”截至2006年,泾源县全县的适龄人口初中入学率由原来的46.7%,一跃提高到95.8%,达到了“普九”标准。
“两基”展示的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宏大教育史诗,谱写的是一曲动人心扉的壮丽凯歌。
2000年,贵州省雷山县大塘乡也耶小学,老校长余国臻到了退休年龄却舍不得退休。也耶小学是雷山县最边远的教学点,一间小破木屋就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校舍。从教40多年,余国臻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校舍变大一点、上学的孩子能更多一点。
2003年,新学校建设终于启动。但是由于当地不通公路,建教学楼非常困难。余国臻带着当地老百姓义务投工投劳,烧砖制瓦,沿河淘沙,捐献木料。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们来回跋涉,抬水泥、背钢筋,老余校长全程参与施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有着300多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终于在大山深处矗立起来。上级部门派来了4位教师,学校的学生也从十几个变成了69个。看着新学校,老余校长放心地退休了。
“两基”的全面实现,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有教无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使我国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是国家的盛事,民族的希望,世界的奇迹。
如今,在神州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楼,一座座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学校,已将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如今,在中国广大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普遍的佳景。无论你在绵延无尽的山寨,还是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无论你在繁华的都市,还是民风淳朴的村庄,每所学校上空迎风飘扬的鲜艳国旗就是象征! 这已在中华大地构筑起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两基”工作的领导,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为确保中国全民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党政领导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使得实施义务教育由单纯的教育行为变为坚决的政府行为和广泛的社会行为。在神州大地,“两基”不仅成为重教兴国的代名词,“两基”验收也成为衡量当地教育状况的标尺。
辉煌成就——
中国实现“两基”的历史贡献
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用25年时间,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有教无类”的千年夙愿和义务教育的百年梦想,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教育系统齐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下,我国的“两基”事业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全面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大战略目标,改变了中国教育的基本面貌,实现了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世纪丰碑:中国教育的历史跨越
中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最绚丽的篇章。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基本实现“两基”,再到全面完成,从85%的区域到100%的范围。历经25年的艰苦努力,“两基”目标全面实现,百年梦想终成现实。
2011年底,随着我国西部42个边远贫困县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所有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所有省级行政区全部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实现“两基”目标,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2010年我国人均GDP4283美元,排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第3位,比2000年上升一位,小学净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排第一位,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大提高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毕业率不断提高。2010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五年级巩固率为99.3%,比199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8%,比1990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知识的阳光照进了祖国的每个角落,教育成就了亿万孩子的人生理想。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极大改善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改善。我国“普九”工作首先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实现了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各地进行了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幅提升我国国民素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我国初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4.87%,提高到2010年的61.75%,也使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到5年,提高到2010年的9.5年。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源。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逐渐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城乡学校在教师学历、公用经费标准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随着义务教育经费明显增长,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中央政府加大专项投入,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大地促进了民生改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中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为世界全民教育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是唯一一个全面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国家。中国实现“两基”目标,所取得的全民教育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为世界全民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教育的成功范例。
基本经验:举国之力的伟大壮举
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两基”目标,是国家意志和民心民意的高度契合,是国家举全国之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进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一次成功尝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凝聚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智慧与创造,倾注了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现“两基”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两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两基”,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两基”满足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教育需求,也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实现“两基”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两基”是一场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自上而下的国家工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很多地方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两基”攻坚领导组组长,对这项举国的工程予以高度重视。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两基”工程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与相关部门同心协力、合力攻坚的示范。
实现“两基”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中国地域之大,发展之不均衡,给“两基”的实现带来了难度。中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些工程的艰巨性,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分步走”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和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率先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实现“两基”目标。待国家财力增加之后,工作的重点放到了西部攻坚上来。针对“两基”的最薄弱环节,中央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有的放矢,逐个突破,解决一个个老大难问题。
实现“两基”,靠的是一种精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16个字是参与“两基”攻坚的人们,用25年的心血和汗水提炼出来的“两基”攻坚精神。正是秉承这种精神,薪火相传,接力完成了“两基”大业。这种精神,也是“两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重大贡献:影响深远的伟大成就
“两基”目标的实现,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两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义务教育均衡,首先是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师资的均衡。“两基”目标的实现,迅速提高了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两基”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办学条件改善了,上学免费了,学校质量提高了,老百姓纷纷送子女上学了。重庆市云阳县一位退休教师用一首诗来赞美“两基”:欣逢盛世感叹多,“两基”攻坚结硕果。喜看西部正崛起,为我中华展气魄。
“两基”促进了和谐社会。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不断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确保全体少年儿童都能享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可以预见,“两基”目标实现之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两基”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两基”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基础。
“两基”为人口大国发展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率先运用国家体制,通过实施国家工程,大力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举世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伟业铸千秋,丰碑耀中华。全面实现“两基”是一项奠基中国未来的千秋伟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中国正在向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中国教育正在以全新的思想理念,向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引的远大目标奋勇前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任重道远,前景光明!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世界和平 健康中国”2025春 2025年1月10日,由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世界和平 健康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演播大厅圆满录制成功。本次春节联欢晚会旨在通过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世界和平 健康中国”2025春节联欢晚会在京录制
-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在山东潍坊市落地合作
- ・第五届《国乐飘香》春晚圆满成功录制以“传承·创新”绽
- ・凝心聚力·梦想启航 汇诚智远新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灵蛇献瑞 盛世欢歌----2025春晚综艺专场成功举
- ・新年·新愿·新程”——2025年《诵读中国》春节特别
-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与山东省贸促会共谋合作新机遇
- ・《凝聚杏林力量,弘扬中医文化》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20
- ・2025年《让世界听到草原的声音》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预
-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主席一行到访巴拿马驻上海领事馆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