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客服:未听说“伪造微信头像昵称诈骗”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专电(李峥巍、张舵)近日,一则“不法分子可伪造微信头像、昵称进行诈骗”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针对用户担忧,微信客服表示“未听说类似情况”,并建议受损失的用户及时报警,加强鉴别、防范。
这则在微信朋友圈中不断被转发的消息称,“微信5.1版本上线了,却暴露出一个漏洞:别人可以下载你的微信头像,然后将昵称改为你的昵称,完全冒充你,让其他人无从分别。”该消息称,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一点,要求好友转账、汇款,成为微信诈骗新渠道。
针对这种说法,有用户致电微信客服寻求“真相”。客服人员表示,该平台并未接到过此类诈骗情况的举报,也没有听说过这种诈骗方法。客服人员建议,用户可以查看微信好友“微信号”而非昵称,因为微信号是不可重复、伪造的。
那么通过伪造微信头像、昵称方法进行诈骗,究竟能否实现呢?有用户尝试将自己微信头像与昵称改为与其好友一样,改动过程顺畅,并没有审核、重名提醒机制,顺利改成该熟人好友的“克隆”账号。
然而,技术人员认为,此方法并不“新鲜”。金山毒霸安全专家李铁军指出,类似的仿造、伪造情况此前在QQ和微博都出现过。
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人员透露,从微信应用的生态规则来讲,用“伪造头像、昵称”方式诈骗不大可能。首先,微信是基于熟人的社交工具,诈骗分子若以此行骗,需要与受害方、被仿造身份一方均是熟人好友关系,这就大大减少了行骗成功的可能性;其次,这种行骗方式往往费时费力,还需要针对不同好友关系定制昵称和头像,并非一般诈骗需要的快捷途径。
用户如何防止被“伪造头像、昵称”手段迷惑呢?安全专家李铁军建议,微信用户可以给好友添加备注姓名,并谨慎添加陌生好友,谨慎处理涉及钱财等信息。
著名维权律师邱宝昌表示,造成诈骗后果的情况的确应当及时向警方反映,但作为提供服务、平台的企业,微信也应当积极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与不足;在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发生之前,企业应未雨绸缪,尽到明确告知风险的责任。
(责任编辑: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据德国慕尼黑金丝结中心消息,2025年4月22日,德国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前世界冠军约尔格·罗斯科普夫(Jörg Roßkopf)应德国文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作
- ・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庆祝4月23日国家主权日和儿童节
-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推动中国参与拉合尔2025健康、工
- ・龙影业株式会社代表团访问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
- ・2025第四届中国·邱县食品博览会圆满举办
- ・数字人民币全球化布局与中国自贸区升级战略-2025
- ・加纳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
- ・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 ・“魅力中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联合国中文日
- ・乐韵歌盛世 金声颂中华2025京津冀大型公益合唱汇启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