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教育规划纲要落实两周年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两周年述评之五
没有科学理念的支撑,就无法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就无法实现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优先发展得到新保证,改革创新进入新阶段,促进公平迈出新步伐,提高质量开启新征程。这一切,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靠的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一致行动,更靠的是科学理念支撑下的科学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贯穿于教育改革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国教育这艘巨轮,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航道乘风扬帆,破浪前行。
以人为本——
教育科学发展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逐渐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转化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从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举措转化为学校的自觉行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航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需要。
两年来,各地纷纷吹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号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育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转化为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从上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举措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行动。人们欣喜地看到,在不少地方,学生寒暑假、双休日不再补课,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特长。
坚持德育为先。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根本性的重大政治原则,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北京开设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上海不断创新和深化学科德育,清华、北大等高校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育人。广大青年学生引领社会新风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
坚持能力为重。各地各高校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效之道。各地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国上下涌现了一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呈现出新风气、新气象。
坚持全面发展。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各地各学校打出一套套减负的组合拳:山东建立减负监测、公告及问责制度,把减负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辽宁13个部门联手减负,将减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很多地方打破“一张考卷定终身”,探索多元考试评价制度。减轻学生课业学业负担渐成社会共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格局正在形成。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推动下,中国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师享受到师者的乐趣,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上下学时间规范了,作业减少了,有时间锻炼身体了,有兴趣发展特长了。”大连一名学生家长谈到减负给孩子带来的变化时说,“这才是一个学生所应拥有的生活。”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个体层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落实到社会层面,则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这既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轮教育改革摆在重中之重地位的基本政策。
两年来,促进公平成为教育民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方面大踏步前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亿万民众共享教育改革成果:
针对“入园难”,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10年幼儿园比2009年增加1.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319万人;
针对义务教育择校热,教育部先后与27个省份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针对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600万名学生获益;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坚持“两为主”,2011年实现79.2%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
针对特殊群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1年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完善资助政策,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两年来,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的伟大实践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全面协调可持续——
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理念的坚定落实
教育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部署,着力加快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从制定之初就注重顶层设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教育规划纲要始终。教育规划纲要在强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重点任务的同时,突出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专章部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注重教育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城乡、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明确提出要优化结构布局,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充分体现了对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理念的坚定落实。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全面协调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加强学前教育。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学前教育职责,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连年攀升,农村孩子也能就近方便上公办园。学前教育这块短板的迅速加长,大大夯实了基础教育的基础,确保国民教育从幼儿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启动标准化建设工程。勇于向体制机制开刀的结果是,教育不均衡大大缓解,择校热逐步降温。“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许多地方不再为择校奔波的学生及家长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启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推进,中职免费制度逐步实行,打通中职、高职和本科的职教“立交桥”逐步搭建,中职与高中教育旗鼓相当、相得益彰,职教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成为很多人真实的心声。
统筹兼顾——
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在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率、大众化与精英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关系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从蓝图谋划到全面实施,因其所面临的特殊内外部环境,始终注重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当前,中国正站在从初步实现小康向全面实现小康迈进的历史节点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这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改革面临更为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教育正站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节点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为明显:有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实现,人民渴望接受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开始凸现;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率、大众化与精英化等多对矛盾同时并存,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巨大考验和挑战。改革的任务更为艰巨,改革的形势更为紧迫,改革的矛盾更为突出,中国教育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率、大众化与精英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关系。
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则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兼顾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教育发展服务、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上下呈现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良好态势。
统筹普及与提高。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一手抓好教育普及,力争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一手抓好质量提高,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学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同步推进,在加快实现基本普及目标的同时,不断提高保教水平、办园质量,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目标,进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但不少地方仍面临巩固普及成果、不让一个学生失学的重任;职业教育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提高质量和进一步提高大众化水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统筹公平与效率。教育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普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从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受教育权利等方面,确保教育改革朝着公平的方向前进。同时,在坚持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前提下,中国教育着眼于提高效率,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发展民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统筹长远谋划与近期发展、整体部署与尊重基层创新。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千差万别,教育发展又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教育规划纲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多样性,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两年来,教育改革一手抓长远规划,针对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有计划地攻坚克难,分阶段破解难题;一手抓近期任务,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优先列入日程、及早启动改革,早日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在注重整体部署、顶层设计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改革新气象。
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同样,教育改革也必须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稳步推进,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的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中国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沿着教育规划纲要勾勒出的路线图,中国教育正向着辉煌的目标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中国石化工程研究会代表团到访慕尼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据德国金丝结中心消息,2024年11月下旬中国石化工程研究会代表团一行到访德国慕尼黑市进行参观与学习,与德方相关部门、企业等开展了多种类型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