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读: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2-11-19 10:27:31

思想解读·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一)

  编者按:张雪门(1891-1973)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被誉为“当代幼教宗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践中,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理念、幼师专业课程体系、行为课程理论、幼稚园科学教育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关于张雪门思想研究的资料并不丰富,不胜遗憾。从本期起本版将推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系列介绍和解读,此后“思想解读”栏目将陆续推出中外著名幼教专家的思想研读及具体实践。  

“幼教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  

  ■李士彪  

  张雪门一生投身幼教事业,提出“我们的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他认为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应着重于使儿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利用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为教学材料,按时令的变化,从儿童的动机和需要出发进行教育。  

  他批评“陈腐的学问,忠孝的道德,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劳心而不劳力的培养”的幼稚教育,认为完全以教师示范开展的活动使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不能行使自己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在这样的幼稚教育中儿童是被动的、充满了压迫的苦闷,学得的知识技能也是零零碎碎的、浮面的、虚伪的,不能进入到儿童的生活中,最后也就成了不断被丢弃的没有用处的东西。  

  张雪门说:“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呼幼稚园的儿童是小人,小人的意义,就是说‘具体而微’的人……这种根本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首先打破”。而打破这种观念就要让大家意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张雪门从幼儿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举出了24种儿童和成人的不同之处。如他认为儿童的骨髓磷质、胶质多于石灰质,骨骼的比例也和成人的不同,饮食不良,或久坐、久立都容易患曲骨的病,所以他批评将谈话、唱歌、识字等科目一个时间、一个时间地规定在功课表上。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子,就是和孩子的生活发生关系,以儿童为本位进行教育。“活用的教材,固然不用说了,便是预定的,最低限度也总当以能够适应他偶然的生活为标准。”教学者能够注意到以儿童为本,生活、日常的应用、教法、教材,才是真正妥善的办法。  

  “儿童是生长的有机体。”儿童就是他某个时间段里的他自己,“他用自己当时的生理与心理,与其当时的环境相接触,因而发生交互的反映,俾得逐渐生长,以完成这一时期的生命,维持已有的生长,继续将来的生长。这才是儿童的本体。”  

  1930年后,张雪门在重新编写《新幼稚教育》和《幼稚教育新论》等书时又指出“幼稚教育的对象是儿童,目的却是根据于社会,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他根据中国当时的现状和儿童进幼稚园时候身心的现状,认为“社会和儿童联系起来,打成一片,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直到老年张雪门一直努力为儿童读物开路,并强调“向来幼儿教育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注意成人社会的需要,而忽略了儿童现在的身心”,成人的功利、抽象、孤立和儿童的为了游戏而游戏本就差得很远,成人在指导儿童时常常忘记了对象是儿童,所以无论是硬的软的处置,即使奏效,也是出于勉强,而不是自发的,其后果更有莫大的损害。从事幼稚教育的人要认识幼儿并认清自己,不要做“老鸡骂小鸡:你这蠢东西!我教你的啯啯啯,你偏说是叽叽叽”,使儿童变作不幸的小鸡。 


“儿童本位”能治“现代病”

  ■但菲  

  早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张雪门持有“为教育而教育”的思想,认为“儿童为一切的本位”。然而很快的,张雪门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1931年,抗战爆发后,张雪门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转变为“幼儿教育目标要以社会需要为远景,以儿童个体需要为近景”,具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课程编制既考虑到与儿童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又兼顾到社会的长远需要。自20世纪30年代之后,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中的“儿童本位”是就心理因素,即方法论而言的,而不是就教育目的本身而言。张先生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张雪门先生一直从科学的儿童观出发,主张教育必须从儿童现有的能力与水平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领域中,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极为严重,年轻的家长也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这其实严重违背了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对其身心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如果不尊重这种规律,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时间表。  

  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与需求  

  张雪门先生注重使学前课程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上,课程的具体内容大都是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来选择。与此同时,他们始终把儿童作为教育主体,比较注意观察与分析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现时的需要与兴趣等,努力使课程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求相符合。这种倾向于“现时主义”的价值取向,即关注儿童当前的生活价值,让儿童现在过得愉快与幸福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在某种意义上,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已经成为了小学的预备场,对“入学准备”的过分强调,实际上是否认了儿童完整而丰富的生命本身。为学业做准备的技能训练课不仅剥夺了儿童探索的权利、创造的权利,而且限制了儿童思想的延伸,掠夺了儿童快乐的童年。幼儿教育理应贴近现实生活与儿童的需求,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  

  让儿童进行自由的探索  

  张雪门认为“儿童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这意味着在幼儿园中,应该更多让儿童进行操作性活动。它的特征应该是允许儿童自由操作,或者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在儿童行动过程中,教师能够转变角色,成为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他们通过精心创设环境和提出建议来引发儿童各种行为。儿童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尊重感和满足感,表现出一种自由生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