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懂的人自然懂

来源: 作者:王梦影 点击: 发布时间:2014-05-29 11:01:49
原标题:网络表情,懂的人自然懂

  5月,一家为移动即时通讯应用提供表情贴纸的新加坡创业公司获得百万美元的种子融资。

  这并不是聊天表情取得的第一次金钱胜利。类似的第三方表情供应商正在逐渐增多。大公司则已经依靠表情争夺市场地位。私密社交Path的表情贴纸上线不过24小时,所赚立刻超过了过去一整年拍照滤镜功能的收入。2013年第四季度,与微信类似的聊天应用Line营收约1.2亿美元,20%来自表情。与之相比,微信升级5.0后出现的自建表情商店只不过算姗姗来迟。

  那些手舞足蹈的小猫小狗小青蛙正在掀起波澜。有人说:“表情即服务”,也有人觉得这只不过是泡沫一场。实际上,我们已经与这些喜怒哀乐的数字之脸相伴良久,它们与交流的工具和文化背景一起演变。

  表情文化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由一个冒号和半截括号构成的笑脸。不到10年,“颜文字”由日本流行至全世界,它的日文发音“emoji”被收入牛津词典成为一个正式的单词。日本漫画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头顶上一颗汗珠表达尴尬、一个亮着的灯泡显示计上心来,深藏在“颜文字”的基因中。

  如今,这些或龇牙大笑或哇哇大哭的黄色小圆脸今天已经被默认内置于微博、微信以及任何品牌的手机系统中。输入方括号加文字即可直接打出来。

  表情贴纸(Sticker)则是近年的大热。与“颜文字”一样,这也是一股由亚洲吹出来的风。Line功不可没。无论是要和女朋友解释自己为什么迟到,还是和朋友吐槽奇葩甲方,它所提供的小棕熊和白兔子略显浮夸的无数造型,总有一款适合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期间,与剧情同步的贴纸也因应推出。不少“教授粉”下载这款应用的主要动力,就是获得扮演成电视剧主角的兔子和熊深情相拥的表情。

  为什么我们这样热切地拥抱着这些屏幕上的脸呢?

  软化冷冰冰的文字显然是原因之一。在面面交流里含羞带笑说句“我讨厌你”很可能促成好事,而转化成文字后却很可能造成误会。电子表情在这个功能里与真实表情一脉相承。聊天时说“我有急事到不了” ,再配上一只捶地痛哭的猫,更不会得罪人。研究表明,有表情的交流更能让参与者获得社交满足感。

  此外,用电子表情表达“我在呢”,成本之低仅次于点赞,伤害值远小于“呵呵”。移动时代就没有找不着的人,公共与私人的空间界限因分享按钮的轻轻一点而模糊。一方面,不发声太久很容易被判为社交死亡,而不回评论简直是人品问题;另一方面,有时候实在很难搞清楚某个姑娘今天发的第四条自拍照究竟真要表达配文“天气真不错”,还是纯粹自叹“我真好看”。如何便捷高效地彰显在场且不说错话?一个可爱的笑脸完美解决了一切。

  这也成了区别远近亲疏的一大标准。不太走心的关系一个笑脸就达到双方满意;移动网络每一个啪啪作响的节点上,小群体和亚文化圈则掌握着特定的钥匙,能打开现代交流编码和解码的微妙系统。

  在国外,表情设计师逐渐职业化,适应包括“设计拉斯塔法里教”或者“墨西哥摔跤手”的特有表情等要求。在国内,活跃于网络的设计形象如兔斯基、罗小黑则拥有各自的忠实粉丝。

  这样的百花齐放很容易引发“这是什么呀”的疑惑以及“懂的人自然懂”的微笑。80后们以“暴走漫画”中姚明尴尬的脸,或是“搞笑漫画日和”的熊孩子摔桌为接头暗号。“拍照拼星星”的无厘头,则是微博达人们一看即明的幽默。即使在年轻的中国互联网,不同代的网民之间也可以因此而产生认知鸿沟。年轻人在刷微博时常以“233333333”表达大笑,但已经少有人知道233是当年猫扑鼎盛时一个论坛表情的代号:一只小猫捶地大笑。“尽在不言中”,既含蓄,又明快。

  这样一来,对表情的理解成为词汇量的新方面,这是移动时代的虚荣心。比从属于一个团体更令人满意的,无疑是从属于一个团体还发现有人被挡在门外了。这是属于孤独时代的安全感。懂得笑话最多的小朋友会成为春游大巴车上最受欢迎的人。希望被更多人认可驱使着我们寻找更小众的表情。有趣并不完全等同于有价值,但它或许正驱动着所谓表情经济向前发展。

  于是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没有交谈,每个人低头看着手机,面无表情;手机屏幕上热闹非凡,有打滚胡闹,大笑微笑呵呵笑。

  如果要套用狄更斯那段有点烂大街的名言,我们可以说:这是表情最丰富的时代,这是表情最单薄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结尾处别忘附上一个表情。

(责任编辑:王梦影)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