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对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走回头路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2-11-23 12:01:50

  (本报天津7月27日电 记者 张国) 768所大学的后勤主管与200多家企业、390多家农业合作社的代表坐在一起,按照市场规则正儿八经谈起了生意——以往不可能出现的场面,今天成为现实。

  7月27日,首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0年成果展在天津开幕。这场展会对外展示了经过10年改革之后,中国高校后勤系统更加开放、多元、社会化,不再是之前被公认的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部门。

  “农校对接”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之一。2009年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选定北京、天津、吉林等7个省份为试点,通过“农校对接”,让鲜活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校食堂。

  据悉,到2011年,试点地区高校食堂里的农产品将有一半以上直接采购自生产基地。而且,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可以从餐桌上的一盘土豆开始,追根溯源到土豆产地。

  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家高校食堂,每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每天有2800多万师生员工在食堂就餐。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用学生的话来形容,今天的高校食堂就像“小吃一条街”,没有看不到的食品,也没有想吃而吃不到的食品。这可是10年前的大学生想都不敢想的。

  10年前,我国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一度令人担忧。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逐步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1998年高校扩招后,校园里迎来了数量庞大的学生,他们的吃饭和住宿问题愁坏了不少高校。

  1999年11月,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启动,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让高校后勤服务部门的人员、资源及运营工作,逐渐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剥离,增强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999年至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4年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

  改革的成效体现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今天公布的数字上:1998年到2008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由360万人增加到2150万人,高校后勤保障条件不降反升,生均住宿面积由6.62平方米增加到9.17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由1.28平方米增加到1.33平方米。与改革前的运行模式相比,全国高校每年节约后勤经费数以百亿元计。

  如今,大学食堂里的厨师及饭菜的来源更加多元,但改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些高校,因改革而生的“后勤服务集团”,在运行几年后又被取消了。有人指出,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都是公益性的,不能交给重利的市场。

  据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分析,当前高校伙食经营实体在体制方面有行政事业型、独立法人企业型、非独立法人模拟企业型以及综合型等多种模式。既有社会餐饮企业进入高校市场,也有高校餐饮实体进入社会,还有进入后因种种原因又退回来等多种情况。一部分人感觉改革前景不明朗,甚至对改革是否会出现倒退产生疑问。

  教育部的表态侧面回应了上述疑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今天表示,希望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不仅成为农产品采购的平台,也能够成为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平台。

  今年6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在关于后勤改革的一次会议上说,既然从实践来看后勤改革非常成功,为什么还有人持否定或怀疑态度?一种可能是没有从宏观全局去考虑问题,仅从了解到的局部情况作判断,也有可能是没有进行历史对比,只从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作判断。

  朱宝铜还指出,后勤系统虽然已不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制度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后勤集团总经理黎玖高认为,目前亟需打破高校学生食堂长期形成的封闭运行、小本经营、信息不畅、分散采购的传统习惯,促进后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关于“象牙塔”内柴米油盐的问题,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提法让多高校“后勤人”印象深刻。接受采访时,不少人不约而同地对记者强调了这句话:“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他们认为,这是对10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种肯定,也是一个明确的表态:高校后勤改革不会走回头路。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