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走红 竟是“耳朵虫”作怪
![]() |
图为歌手正在演唱《小苹果》。
资料图片
|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随着5月29日7时歌曲《小苹果》MV在优酷首发,它便以燎原之势霸占各大音乐、话题、视频排行榜榜首,原版风靡全国,各路网友也将其推向娱乐巅峰。
很多人听了这支歌曲一遍会哼,两遍会唱,三遍就已自动单曲循环,无论吃饭睡觉,它都成了挥之不去的旋律。
那么,人们究竟是怎样被《小苹果》“洗脑”的?心理学家认为是“耳朵虫”。“耳朵虫”(Earworm)这个词是从德语单词Ohrwurm直译过来的,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断不由自主地反复在某人脑子里出现的情况。“耳朵虫”并不是虫,而是一种纯粹地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一旦被激活,便会引发“认知搔痒”:某些音乐片段能激发脑部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的反应就像皮肤上的瘙痒,让脑子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结果只能是越痒越挠、越挠越痒,让人忍不住回想这萦绕在心头的旋律。
“耳朵虫”另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不自主的音乐想象”,于2007年由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提出。这种现象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已被研究证实。如2008年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11910名芬兰被试者呈现5首熟悉的歌曲,结果发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有33.2%的被试者报告每天都会想起那些音乐片段,32.4%的被试者每周都会想起,累计有91.7%的被试者至少每周会体验到“不自主的音乐想象”。
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经统计发现,大部分“耳朵虫”只会持续3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越是觉得音乐重要的人,越难以摆脱“耳朵虫”的纠缠。而且,“耳朵虫”的困扰程度和时间无关:你越注意到它,它给人心理带来的厌烦越严重。达特茅斯大学另一组心理学家则发现,不同的人出现“耳朵虫”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 “耳朵虫”的骚扰,音乐家也比普通人更常听到耳边徘徊的旋律。有趣的是,“耳朵虫”中间还存在强势者,这种被称作“消除旋律”的曲调,一旦在脑海出现便势不可挡地盖过其他旋律。“耳朵虫”也是可以传递的,分享脑海中的旋律有时候也会让其他人产生类似的感觉。
但“耳朵虫”也不是那么恐怖的家伙,它是人类正常的身心反应。所以,对于那些竭力抵抗“洗脑”的朋友们,不妨放弃抵抗,好好享受《小苹果》之类的音乐带给你的乐趣。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1日 20 版)
(责任编辑:柯宣)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和巴基斯坦北京妇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11日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使馆与北京巴基斯坦妇女协会(PWAB)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Dil se Pakistan”的筹款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