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 要学会"舍得"有舍才有得
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署了“理解中国”丛书英文版权输出协议。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套“理解中国”丛书并非介绍中国文化的普及读本,而是旨在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汇集了社会学家李培林的《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经济学家蔡昉的《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的学术专著。
“曾有西方学者讲,太极拳、京剧、书法虽然迷人,但并不能吸引大多数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中国,中国的电影、音乐、经济发展,简言之,是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组”资深专家静瑞彬认为,国际社会更趋向于了解当代中国,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学术成果应成为对外传播的重点。
静瑞彬说,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意义等问题,受到当今世界的关注。近些年来,为了传播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的出版机构在搭建对外传播渠道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后应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传播渠道的合作,拓展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渠道,把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有效推广出去。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看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除了传播渠道的拓展,还需要中国的学者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熟悉。“如果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背景、学术传统没有深切的理解,学术对话是很难展开的。即便把我们的学术话语翻译过去,对方也不一定能听懂,还可能加深误解。”孙有中认为,中国学者只有主动了解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创建自己的学术理论时才能容易为对方所接受,才能真正产生世界级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对此感触颇深:“人们往往是通过已知的东西来理解一个新的、未知的东西。国外有国外的概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我们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胸怀——就是放弃掉一些东西,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让外国的朋友们全面了解我们,有部分的,或者说是一些核心的概念、理论让外国人了解就够了。这就是一个次优的方案,次优的方案也是可取的。”(本报记者 杜 羽)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和巴基斯坦北京妇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11日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使馆与北京巴基斯坦妇女协会(PWAB)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Dil se Pakistan”的筹款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