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悦目更要润心

来源: 作者:李蕾 点击: 发布时间:2014-09-17 09:40:22
原标题:广播电视节目要悦目更要润心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召开“广播电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会”,业界人士针对广播电视节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才能让观众喜欢等话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谈了自己的体会。

  面对喧哗浮躁的思想环境,人们急切呼唤思想内涵深刻、内容积极健康的节目。然而,肩负净化引导责任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往往容易落入样式老套、手法单一、刻板说教的窠臼。如何走出这种困局,成了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从搜索世道人心开始

  “家风是什么”“清明说吧”“奖章背后的故事”“我们的传家宝”,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上一系列话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解释说,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所以,倡导核心价值观不妨从普通人具体的喜怒哀乐入手,从搜索世道人心开始。

  在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中,来自四川阿坝的唐家三姐妹梦想着给爸爸作一次体检,一件过冬的棉衣,简单的情节牵引出背后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位失去老伴又身患重病的农民父亲,独自一人培养出三个全县第一的大学生。广东卫视的纪录片《追梦在路上》中,河南方城农村小伙李智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他高考落榜后南下东莞,通过艰苦创业创办了“金银丰”机械厂,自学研发获得了45项发明专利。“从这些在业界和观众中获得良好口碑的节目中不难发现,每个普通人都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和他们心中的诉求汇集起来,就摸准了整个社会的共鸣点。”来自浙江卫视的节目中心副主任蒋敏昊介绍说。

  从创新传播形态入手

  “找到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还要用他们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钥匙。”北京新闻广播《话里话外》主持人张立新指出。他的节目就将日常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口气、语态调整为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模式——以北京地方方言叙说评点新闻,有时还会加入传统曲艺手法即兴表演,这种带着“胡同味儿”的新闻评说打动了很多北京人。“以往主流媒体制作的节目总是正襟危坐,严肃严谨,给人造成一种不亲民、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观众对那种被传播、被教育的方式也不买账,长此以往就会丢失‘阵地’、丧失话语权。所以我想转换一下思路,把听众当成朋友,用老百姓爱听的表述方式为其提供所需的新闻信息服务,传达主流价值观。”张立新说。

  广播用改变语态的方式吸引听众,电视则创新拍摄形式,增加节目的生命力。湖南卫视反映人民科学家优秀事迹的新闻大片《绝对忠诚》就创新性地提出了大片化的理念。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龚政文介绍:“在坚守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借鉴了艺术大片的一些手法,采用双机位甚至多机位不间断的方式,进行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大量细节和故事。镜头上天、入地、下海,用鹰击长空、天体运转、导弹飞天、大漠长河、舰载机起飞、两栖坦克登陆等镜头给观众呈现出一场场视觉盛宴,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从引领议程设置展开

  “接地气并不等于接戾气,一些群众对于转型期国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有不理解和怨气,容易使节目跑偏。为了防止这一偏差的出现,我们必须做好平衡、疏导和引领的工作。”张立新对此颇有感触。

  传播学有一种“议程设置”的理论,就是大众传媒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哪些能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设置一个富有正能量的话题,正是广播电视节目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责任。2013年国庆节央视推出的街头访问《说爱国,让你想起什么》,就在节日期间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说到创作缘起,杨华说:“谈国家、说爱国,应是主流媒体日常瞄准的话题,我们的探索是让老百姓参与,他们眼里的爱国行动是什么,结果反响强烈。”

  如何引导观众从心动到行动,亲身践行核心价值观,才是节目制作的最高境界。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1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开展了“我学榜样做公益”系列志愿活动,招募志愿者与榜样人物一起植树、献血、帮助老人圆梦。《中国梦想秀》不仅在节目现场增加由演艺界代表、新媒体资源代表、行业精英和助力企业构成的“梦想助力团”帮助百姓实现梦想的环节,还召集名人带头去实地做公益,营造了良好的节目氛围。(本报记者 李蕾)


(责任编辑:李蕾)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