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
又一个开学季,各地各种“复古”入学礼纷纷登场。笔者有幸,今年以新生家长的名义与孩子一起“情感复古”,重拾对“礼”的那份凝重。
走进校园,一颗浮躁的心马上宁静、单纯了起来。在老师和一位同学的主持引导下,全体同学依次进行正衣冠、朱砂启智、敬恩师等仪程。整个仪式庄重而热烈,孩子们循循善诱、新奇激动,而“礼”就像一颗美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心田。家长也跟随引导,在“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和感怀师恩的“情感复古”中获得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是“礼”文化的魅力。
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中华民族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又曰“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她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今日中国,各地吹起一阵思古情怀,吸引眼球的各种入学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等,在部分地市中小学生中启动并普及,被列入地方文化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对传统人生礼俗活动重点保护。“礼”文化盛行,有人点赞有人质疑,是传承文化还是形式作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她看成物质上满足之后国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一种抒发。有句俗话“缺什么补什么”,孔子为什么要讲“仁”和“礼”,因为他觉得他那个时代最缺的是这两种东西。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我们最想解决什么,我们要寻找的就是什么。当物质与精神的天平还在摇摆,我们的精神家园里还缺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我们乐意看见人们对于传统的一种沉思、一种表达,那是你我共同的精神抒发,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发掘和提升。
每个和“礼”有关的记忆都庄严神圣有教育意义,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结婚礼、孩子的诞生礼乃至每一次升国旗仪式。不可否认,尽管我们当时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一旦以后明白了,就将终身受用。在未成年人中大力推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引导孩子崇德向善、崇尚文明,入学礼是一种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方式,如同古人每日向父母鞠躬行礼,没有形式不可以养成“礼”。当然,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一些花里胡哨、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入学礼、拜师礼反而助长了跟风攀比、铺张浪费之风,一遍遍的排练为哪般?只是累坏了学生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复古不复古?要看“礼” 是否入脑入心,要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是否得到了发扬和传承?不是复古就是好的。济南一所初中的青春礼上,孩子们阅读父母寄给自己的书信,家长们则观看孩子们自制的DV,一句句真心的表达,让家长们感到无比欣慰。可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既庄重简朴又寓意深刻,既关注学生当下又立足未来发展的“走心”礼,才值得点赞。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更呼唤在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一点一滴将“礼”的精髓渗透其中,让“礼”天天见面,才能让“礼”走进心中,让学生终身受益。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需要大力提升民族整体素质,革除种种不文明和不讲“礼 ”的现象。让“礼”大行其道,更需政府引领。通过建立和规范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礼仪制度,开展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学礼仪等有庄严感的典礼,通过重大纪念日、祭典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让“礼”走在阳光下,让“礼”走进生活中,让 “礼”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8日上午,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程中医传承创新研究院在东戴河新区带土移植转化中心一楼路演厅隆重举行签约仪式。一、强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