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微笑解读农民工冻死 笑评门引发公众热议
教授笑评民工冻死
本月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解读两起农民工冻死事件。节目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昨天,唐钧表示,他平时的面相就是这样,做节目时未刻意注意自己的表情。(12月16日《京华时报》)
同情
不迎合观众值得赞赏
笑,本是个体情绪的一种表达和外显,但在当下的舆论语境里,一个个体的微笑却能折射出公共情绪的种种微妙。但,若都以自己的情绪和标准去解读唐钧教授的笑,却也有失公允。一方面,表情作为个体情绪的一种展现,大多数是后天习得,但也具有一定的先天遗传性。唐钧教授的笑就是如此,有记者在网上搜索唐钧照片,发现大部分照片都是笑容满面,他本人也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自己脸上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并无关系”。另一方面,表情也具有应激性。在电视节目的录制中,唐钧教授谈论的是政策的制定,而不是农民工冻死这个个案,这显然不足以产生沉痛和悲伤的应激机制。唐钧教授在节目中并没有刻意迎合观众,扭曲地制造悲伤、凝重的表情,这种真性情、不做作或许值得赞赏。
诚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公众对冻死同胞的同情和悲悯,推开“笑评门”,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公众为何屡屡对某个个体的表情发难?甚至穷追猛打,非要唐钧教授为自己天生的笑脸道歉?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公共情绪宣导和抚慰的缺失。在农民工冻死事件发生后,在我们的舆论空间里,更多的是对政策理性的思考,而很少有对冻死农民工的个体关照,他来自哪里?他的家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郑州市民政局的新闻发言人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表示“再提此事无意义”。公共情绪得不到舆论的共鸣、宣导和抚慰,也就难免对一张天生的笑脸发难。
同是校园惨案,美国胡克小学的报道能破天荒地登上国内电视新闻头条,而河南光山县的癫痫病人刺伤学生事件却寥寥数语;同是突发性灾难事故,报道别国的是民众表达悲痛,而到了我们这里却是冰冷的一句:“死难者家属情绪稳定”。当社会不提供一个宣泄的窗口的时候,公众的情绪并没有减弱或消失,而是不断增强,最终会如火山爆发喷涌出来。显然,唐钧教授的笑就是这样一个宣泄口。任小康
己所不为勿施于人
平心而论,从唐教授过往的照片来看,他确实是一个笑脸面相。一般人的面相在情绪正常的状态下总是保持其最自然的状态,所以唐教授并非是在刻意地笑评,而只是自然而然地对政策在加以评论。
尽管如此,有些网友追问,如果是唐教授的亲人发生了不幸,他还能够保持这种自然的笑脸吗?显然唐教授没有表露出一种难过、伤心的表情表明了其内心对于冻死民工的根本不在乎、根本不放在心上,而只是像写小说一样地在讨论一件事情。
其实客观的事实就是如此。陶潜就曾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试问不少拍砖的网友们,当我们在网络前对唐教授猛烈抨击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为冻死的农民工伤心、流泪、动容过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这样的弱势群体时我们更多的是随手拍照发个微博来大言凿凿还是会做递上一个热馒头、送上几元钱的实际行动呢?显然,或许很多人还都是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喝着热咖啡,一边在网络前打下“冷血无情”这些字样,转过头没准就打开了一个娱乐花边的新闻。
莫言在领取诺贝尔奖的致辞时说过,“当所有人哭的时候,也要允许有人不哭”。当时很多网民都对此表示了高度的赞同,认为社会要支持言论和行动上的自由,要包容多元化的思维,以此来增强社会的活力。可转眼才没几天网友们却似乎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反对莫言的“不哭论”了。
笔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为也勿施于人。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要求别人应当表现出怎样,应当说一些什么话。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这些,我们自己都只是网上网下两个样的话,那么我们也并没有资格去批评指责别人。
拍砖之前,请先照照镜子,自己笑了吗,自己哭了吗?金真
批评
漠视悲剧折射精英优越
对于这些跳跃于普遍感受之上的表情,人们一下还不能接受。他们不明白,一个教授在谈及民工死亡时,为何脸上还能开心地笑出花来?对于这些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悲伤,什么才是意义?
或许教授笑是因为他一直爱笑,他喜欢以这种笑的姿态来表现自己的优雅和权威,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淡定,所以,在解读农民工冻死的新闻时,他一不小心,又笑了。而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后,教育局的人员还在玩游戏,县委有关领导对记者“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病”的询问,则答以“讨论这有啥意义”?教育局的人员习惯了打游戏,他们在一个悲剧发生时,还没有改变自己的惯性,而县委领导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们不觉得砍人者的精神问题是重要的议题。所以,他们还是老样子,老思维。这些理由难道没有道理吗?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至少可以解释一番了。
可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所有的理由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精英的优越感与傲慢处于精英的位置久了,他们已经丧失了与民同苦同悲同喜同乐的情感源泉,他们更多是在俯视民生,他们能够很快地抽离于普通人的感受之外。这种优越感在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傲慢,也会成为一种清晰可见的漠然。
最刁诡的是,这种精英的优越感是他们自己有时都意识不到的。所以,教授在被质疑时,会解释,会说自己的表情与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态度无关,他觉得公众在挑刺,在无事生非。所以,县委有关领导在被询问时,认为记者在多事,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讨论它干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但是,精英毕竟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群体存在。这就需要精英在获得优越地位的同时,能够克制内心的优越感,能够依然平视公众的喜怒哀乐,能够依然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思考、发言,这时他们与公众之间才不会产生裂痕,他们的意义和价值才不至于在惯常的笑容与刻板的思维下消失殆尽。李劭强
公众人物微表情是责任
中国自古有言,“人有殇,不歌于侧;人有喜,不泣于旁。”一期悲天悯人的节目,因为参与嘉宾表情轻松,而令受众深有受伤之感。争议也许并不在于“笑评民工冻死”事件的解读方式,而是公共事件中,公众人物究竟有无“表情责任”?有几件事情,可以组合式阅读:一是伊春空难后,一段视频仍在网络流传:在空难伤员被抬上飞机后,处理善后事宜的某领导笑容满面地与6名警察合影。二是不久前,陕西一官员在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而招致网友不满,随后该官员也因微笑牵出贪腐嫌疑而“温柔下岗”。当然,在矿难或震灾中爆出的不合时宜的“笑意”更不胜枚举,而招致民众的诟病也俯拾即是。
也许当事人天生一副笑脸,在天灾人祸面前也没法妥帖表达出内心良善的情绪,但于公众而言,只能借助一般的逻辑,推断出幸灾乐祸或冷血无情的感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官员也好、学者也罢,都是掌控一定话语权的群体,他们在表达内容的时候,真实的表情往往会左右政策走向、制度设计,如果没有一种健康的权力伦理兜底,那么,弱势群体的权益很可能在这种漠然与冷血中被践踏与其说公众考究的是表情,不如说是担心这样的表情伤害了特定人群。
二是在公共舆论场,价值取向即意味着笃定的责任。我们希望专家学者能与民众一样有着基本公序良俗之上的表情判断,并借此形成理性的压力,倒逼公共事件的解决。微笑自然不可怕,怕的是与微笑一脉相承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原谅个别专家“笑不由心”的表情,但不能原谅在公共议题的探讨中,漠视“表情责任”的思维,或者“表错情”也没所谓的诡辩。邓海建
三言两语
爹妈给的,难道我去整容。希望大家关注救助管理条例本身问题,不然还会冻死人的。如果你的骂能引来领导的关心,我就给你们磕头啦。
唐钧
你知道央视出镜对于唐钧这种三流学者是何等难得的机会吗?如果唐钧不笑太不合人性了吧。农民工的冻死与他有关系吗?影响他的职称?收入还是幸福感呢?
莫广
我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为何要笑。
张猛力
完全是强词夺理!如果冻死的农民工是你的至亲,在葬礼上你的亲友邻居们笑容满面地拍着你肩膀说节哀,你是否觉得他们“表情与所持态度无关”?
府智造
别说高级知识分子了,就是作为普通人,谈到这样沉重痛苦的话题,都会显露同情怜悯,如此面相,喜庆事之时再出场!吃农民种的粮,住农工盖的房,竟然荒唐!
张凤龙
他是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他表现得像一场“丧事”的“哭婆”,反而失去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方面的专家教授的意义和作用。
何伟
微笑面对一切?应该分场合。
陈云华
以貌取人好像没有依据;但是,这种感觉又让人觉得不合适。央视在遴选专家的时候该不该注意这些细节呢?
王峰
唐钧老师是我们在社科院时的老师,对大家都特别亲切。我相信他只是为了缓解压抑气氛不自觉地看似微笑了一下。唐老师关注民生,是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大家没必要揪着一个截图不放。
王良
唐钧谈了表面问题。关键是:学者、官员,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吗?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三分钟!首医研究生带你走进学术盛 11月13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2024年研究生三分钟学术演讲比赛决赛在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举行。本次比赛由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思想工作部主办,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