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从“应试体育”到“终身体育”过渡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2-12-20 10:19:11

青少年如何从“应试体育”到“终身体育”过渡?


在沈阳青少年校园足球节上体会快乐足球的少年儿童(资料照片)。CFP供图

青少年如何从“应试体育”到“终身体育”过渡?


海南某中学学生完成体育中考后体力不支(资料照片)。CFP供图

前几天北京下大雪时,海淀区某中学操场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很多学生很兴奋,课间休息时也要下楼过一把“玩雪瘾”。不过,这天20分钟的课间操被学校“暂停了”,校领导要求班主任组织同学在班里自习,理由也很简单,“为学生的安全着想”。

“也挺矛盾的,我们家长知道老师是为了孩子好,怕孩子摔了碰了。我们小时候,越是这种天气越要在外面活动,堆雪人、打雪仗多有意思啊。”儿子在这所中学念书的张女士说。

一场大雪让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上体育课了,张女士说,儿子坐在教室里,心里总想着操场上的雪。“现在学校要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有时候家长也想让孩子多玩儿、多锻炼,但是狠不心来”。

同一天上午,北京五中分校的500多名初三学生,却在雪地中完成了12公里的远足锻炼。校长杨春林说,学校的奥林匹克公园远足计划早就定好了,没想到“天公作美下了雪”。

“校长体育”引发制度改革

由于“天公作美”,当天上午杨春林“推掉”了学校的行政工作,和学生们一起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我本来想陪孩子们走半程就回学校,但最终和他们一起走完了12公里。第二天我还觉得腿有点儿疼,可孩子们特别快乐。”杨春林说,“有个学生跟我说,从来没有这么快乐地在雪地里面运动过。这种运动不光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对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释放。”

五中分校规定,每周五下午不给初三学生安排文化课,体育教师带着即将面临中考的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地坛体育场进行体育锻炼。在杨春林看来,“这是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有这样的定位,那么接下来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困难。”杨春林说。

学校领导层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成为校园体育锻炼风气浓厚与否的先决条件位于宁夏石嘴山市的宁夏平罗五中,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1994年读宁夏体育运动学校,学校属于中专,我学的是射击专业,那时候念书念得比较艰苦。”宁夏平罗五中副校长莫莉华至今还保持着运动员的开朗性格,“毕业后又从事体育教学,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这一行。我开始尝试学习更多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体会真的很明显,不光身体素质提高了,意志品质也坚强了许多,体育运动对性格方面的锻炼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不是有一位体育专业出身的副校长,或许平罗五中的体育教育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况。平罗五中有500余名初中学生,学校共有12个班。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生源复杂,个性特征差异明显,学校面积不大,没有操场,几乎没有任何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的外部有利因素。

“其实,学生普遍喜欢课外活动、喜欢体育锻炼,前提是学校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体育活动。”莫莉华说,“我们学校体育方面得不到什么拨款,我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大课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跳绳。”

“大课间”是上午两节课之后的课间操时间,学校为“大课间”留出30分钟,几乎相当于一节体育加课。这个学期“大课间”的主题活动是跳绳,在热身运动之后,多种形式的跳绳活动就要陆续开始。仅双人跳绳这一项,就有“找朋友”、“手拉手”、“黄金搭档”、“双燕展翅”四种难易程度不一的玩法。

大课间’已经坚持4年了,现在每年我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达标率都在95%以上。”莫莉华说,“其实‘大课间’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又给学校工作带来活力,让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应试体育”陷入理念误区

“学校体育从校长抓起”,这在当前教育制度下无可厚非。事实上,也正是校长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之后,校园体育的开展才变得顺畅起来。不过,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此举并非长久之策。“校长体育”概念中需要警惕的恰恰是“校长意志”在校园体育发展长期规划中的“被动性”。

似曾相识的前车之鉴就是“市长足球”。“市长足球”出现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初期,足球的巨大影响力和“城市名片”效应,使城市行政领导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近20年来的足球实践表明,过于强调“市长”的“市长足球”,其生命力堪称“脆弱”。比如缔造过中国足坛辉煌时代的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正在履行注销程序,而2010年干脆由重庆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独资组建的重庆足球俱乐部(重庆FC),也正在离开重庆迁往青海的途中。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重视体育课的原因是为了通过体育考试。”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刘树棣说,“现在中考体育占40分,这个比重很高。所以,初中阶段体育工作开展就比较顺利,但是体育跟高考(微博)不挂钩,学生对体育会考的重视程度很差,不少家长给孩子开免考的假证明,就是为了让孩子‘挪用’体育锻炼的时间。”

“校长体育”的重大隐患,还在于随之而来的“应试体育”的暗潮涌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诸多表态“一定大力发展校园体育”的校长,同时都希望“将体育纳入学校工作考评标准”,“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来促进学校体育”。在教育界专家看来,“应试体育”的短期效应或许令人满意,但长期效应却难言乐观。

“对学生体质的评价,政府方面可能会将其纳入高考和中考体系中,但学校对学生也应该有一套自己的评价办法。除了体质健康标准,仅仅用体育运动能力来评价一个学生也不全面。”上海川沙中学校长邱永飞说,“有些体质好的同学不努力、不练习,体育考试成绩还是很好。但对有些同学来说,有的标准根本无法达到,这只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态度。所以,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比如三级跳远,有的学生轻松一跳就是9米,有的学生再怎么练也就能跳到6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6米就不及格,如果他练习的课时够了,我认为也可以给及格。所以,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可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终身体育”塑造价值观念

究竟什么理论才有资格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基础理论?

“我们搞学校体育的理想目标,是让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终身体育’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办)教授、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王华倬告诉记者,“‘终身体育’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终身锻炼的习惯,整个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终身体育”意味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锻炼习惯,在成人之后仍能长期保持。体育运动对于人、城市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性格塑造,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我们教育体制中很大一部分是效仿苏联的,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比如俄罗斯,2010年俄罗斯要求所有中小学下午3点以后不许上文化课,政府按照体育、科技、音乐等类别分设10类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任何开课的地方接受相应的教育。下午3点到5点这两个小时的教育资源国家出资,学生免费。反观我们的孩子,却要承受更多的学习压力。”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东江说,“俄罗斯这种做法,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学生阶段养成一个爱好,我们也在组织教育专家研究2013年应该怎么做。”

无论是在现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校长体育”还是“应试体育”,其意义都在于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作出铺垫和过渡。只有全社会清楚地认识到“终身体育”可以成为自我个体“终身受益”的保障,“少年强则国强”的美好愿望才有希望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