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拄杖长阳调查鉴定土家民族成份(图)
覃世清
也许是天意,抑或是人力,真想不到世界上究有许多巧合之处。
公元2014年12月8日,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长刘光容先生,交给我他收藏的一张老照片,我仔细一看,原来是1956年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族鉴定专家潘光旦先生,前来长阳进行土家族民族成份调查鉴定时,由潘光旦先生随行人员、《新观察》摄影记者张祖道先生所拍的一张潘光旦先生与当时长阳县委、人委领导与接待干部们的合影,而且时间也正好是12月8日。也正是潘光旦先生的这次调查,为长阳得以成为土家族自治县奠定了基础。虽受文革影响耽搁了一些时间,但最终在时隔28年后的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而且正式成立之日也刚好是12月8日。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潘光旦先生对长阳实现土家族自治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任县长、现民族研究会长刘光容先生委托与安排,并在县民研会常务副会长胡士国、副秘书长李先朗、晏永柱先生协助下,笔者通过走访知情人员,深入学习研究潘光旦先生《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书,并以张祖道先生所著《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为骨干线索支撑,对潘光旦先生五十九年前那次行脚长阳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还原与回顾。

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11周年学术研讨会篝火晚会。
1956年12月7日
早上8时,天虽早已大亮,但整个大地仍还混沌迷蒙,半阴不阳,滔滔长江上也依旧寒风凛冽。这时,从宜昌顺水下来的一艘小火轮,在拉开嗓子吼叫了一声之后,便慢慢减速,稳稳地停靠在了长江南岸的红花套码头上。
码头上顿时热闹起来,下船的人们,争行恐后,吵吵嚷嚷,纷纷从小火轮上鱼贯而出。就在人们下得差不多的时候,才见一位挂眼镜,戴戳戳帽、穿中长毛领大衣、挟双拐的老者,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蹦一跳地迈开单腿,从小火轮船头甲板,一步跳到了红砖浆砌的码头台阶上。
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时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紧随潘先生身后的有北京《新观察》杂志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张祖道先生,上海《文汇报》知深记者杨重野先生,还有专程陪送潘先生一行上小火轮的宜昌地区专署办公室于祥云先生。潘先生拄拐在前,张先生、杨先生、于先生三人在后,拧着大小行李包,紧随其后,顺着码头台阶,一步步向江堤顶上攀登。因是冬季,加上好久没下雨了,长江的水位显得很低,而江边通上码头的台阶也就显得很长。开始,潘先生随行的人们还在想,潘先生年轻时受伤右腿截肢,只有一条左腿,且已年届五十七了,能爬这么高的码头这么陡的台阶吗?正值深冬季节的长江,寒气逼人,码头上凛冽的江风吹得滚人,潘先生行吗?正在大家这么想的时候,只见潘先生早已精神饱满,双眼炯炯有神,双拐在他的腋下交换着地,一步一跳地率先走在了前面。就连跟在他后面时年34岁的张祖道,29岁的于祥云,刚新婚不久的杨重野等几个年富力强的年青人,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且被渐行渐远甩了老远。
又过了好一会,四人终于全部攀上了堤顶。上到堤顶,潘先生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并转过身来,用左手扬起拐杖,指着江对面的猇亭古镇,不无深情地对身边的张、杨二人说道:你们看,对岸古老背,古名猇亭,单从这个猇字上,就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以虎为图腾的民族居住地。在猇亭的上游不远就是宜昌,古称夷陵,后改彜陵;下游不远是宜都,古称夷道。加上我们马上就要前去的长阳,古称佷山,长阳有条清江,古称夷水,水经注把它描写得很神秘。夷、彜都是古时对少数民族的称谓。从猇、夷、彜这三个字便可推知,这一带古时已非汉地。张祖道先生见说,连忙打开身边的旅行袋,准备取出像机,无奈天色阴沉,灰濛濛的,光线不好,难以成像,只得作罢。杨先生则连忙掏出随身笔记本,拧开钢笔,刷刷地飞快记下潘先生的言语。
四人在堤顶稍事休息了一会,然后便向红花套集镇上的长途汽车站奔去,这里是去长阳的首发长途汽车站。来到车站一打听,去长阳唯一的那台班车早已坏了好几天,直到今天仍未修好。没有办法,负责行程安排的于祥云同志只得去找当地政府,设法弄来了三副兜子(又叫滑竿),潘先生坐了一副,杨先生坐了一副,三人的行李占了一副,直到上午10点钟才动身向长阳进发。三副兜子沿着公路蜿蜒逶迤前行。前面三副兜子颤颤巍巍,悠悠而行,后面张祖道、于祥云两位先生则放开脚步,随队紧跟。这一行人沿公路大约走了10来里路程,到了鄢家沱乡,在路边一个叫天明高级农业社开办的染坊休息。这时,张祖道先生才发现他的牛皮靴子裂缝不能再穿了,只好花4分钱买了一双稻草鞋穿在脚上。

潘光旦先生(右)在鄂西长阳与当地古稀老人座谈。
大家休息一会,便又准备上路了。因三副兜子轻重不一,6名抬手便分别作了交换,一路嗨呵嗨呵地出发了。张祖道先生穿着新上脚的稻草草鞋,开始很不舒服,感觉有些戳脚,直到走了三里多路后,才稍稍地适应了一些。这时天又阴沉起来,并下起了小雨,但不大,还没压住灰尘便停住了。他们一哨子人又继续前行了大约十里后,碰上了长阳县人委派来迎接他们的人。来人牵了两匹骡子,张祖道、于祥云两位,便一人骑了一匹骡子,随队前行。
这时,路上已有3副兜子,两骑骡子,还有随行人员,大家一路热热闹闹浩浩荡荡地向长阳进发。大约又行十来里路,便到了白氏坪。公路随着白氏溪蜿蜒而行,溪里有许多白色的鹅卵石,因而又叫白石溪。穿过一坝又一坝平地后,公路随溪流进入到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依山就弯地过了两三里路后,终于到达了溪水尽头与清江交汇的白石雄关处。溪上一座石桥,外侧是清幽幽碧沏透底的清江,也就是潘先生所说的古称夷水那条河,里侧是万仞高山,桥下深渊绝壁,溪水轰鸣。传说这座石桥,是清代当地一位名叫赵白氏的寡妇所修。桥头立有清朝长阳县令李拔所题“白石雄关”石碑一块。从红花至长阳的公路,便从桥上通过。潘光旦一行来到桥上,便示意歇下兜子,稍事休息。大家在桥头,近赏雄关美景,远眺清江波光。张祖道先生则取出像机,搜寻景观。
潘先生一行人在桥头歇息了一会后继续上路,依然是三抬兜子在前,步行人员在中,两骑骡子紧随其后。大家一路说说笑笑,经永和坪,过老鼠洞,然后是观音阁。当时观音阁虽已残破,但主体建筑大部犹存,亭台,楼阁,观音士像,人造海景、龙井、石炉、钟、鼓等,都还大部保存完好,只是没了和尚、泥姑。明代主体建筑,硫璃瓦,大红柱,飞檐,翘角,回廊,兽脊,古色古香。公路绕阁而过,靠江边一侧仍还保留一排筛子粗的古柳树,倒映清江,波光粼粼。约四点半左右,潘先生一行过了观音阁,进入长阳县城。县委第二书记张景昶、卫生院副院长易肇芳、工商联主任陈善复,早已等在东街口迎候。潘先生等来客连忙落兜,下马,彼此上前握手,互相介绍,问候与寒喧一番后,大家一起步行来到县人委会。潘先生等先到一间接待室里休息,张祖道、杨重野、于祥云等则在外面院子里,将行李从兜子上取下来。这时潘先生又从休息室来到人委院子里,与抬兜子和牵骡子的人一一作了告别。
当时,长阳政府还没有招待所,上级和外面来客,都安排在县人委院子里几间客户住宿,吃饭也是在县人委机关食堂。潘先生一行四人,同样被安排在县人委客间里。县城尚未通电,但街边和人委院子里已栽上了电线杆,客房里也正在安装灯泡,晚上照明依然还是点的煤汽灯。
当天晚上,用过晚饭后,潘先生则在客房内整理资料。张祖道、杨重野、于祥云先生则一起步行到清江服务部,拜访正在长阳勘探火烧坪铁矿的冶金工业部地质局四川分局第601勘探队冯卜生、李树义两位队员,采访火烧坪铁矿勘探进展情况。当时,冯、李二位奉命为重庆钢铁公司寻找矿源。他们在巫山发现铁矿后,便顺着矿苗一路找下来,矿苗一直延伸到火烧坪,这一线铁矿埋藏量巨大。冯、李二位除了向他们三人讲述了有关铁矿的进展情况外,还兴致勃勃地讲了他们在火烧坪的所见所闻。当时火烧坪号称长阳的西伯利亚,海拔2200多米,大山里不通公路,也没有电,气温高寒,生存环境艰难,种的苞谷都长成“野鸡啄”。冯、李两人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电影队第一次到火烧坪放电影,四山五岳的人们都赶来看稀奇。电影片里的公路、汽车,山里人们都没见过,不知是什么东西。当放到战斗场面时,飞机炸弹一落,枪炮一响,一下把人们吓得哭爹喊娘,四散奔逃。

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11周年篝火晚会。
1956年12月8日
这天是星期六,天气仍然是昏糊迷蒙,半阴半晴。早饭后,张祖道抽空又去了勘探队,找冯、李二位,并送胶卷一个,目的是请他们拍摄一些勘探队的生活,约他们为《新观察》投稿。回来后,便和潘先生、杨先生、于先生一起,到县人委会议室,听人委办公室主任熊家复介绍长阳的一些基本情况。情况介绍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熊家复主任全面介绍长阳国土面积、人口、合作化进程、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卫生教育等基本情况。灾害方面,主要有山洪、冰雹、鸟兽,鸟兽害主要是麻雀乱啄谷子,野猪危害庄稼,猪獾、虎豹、豺狼危害家畜,有时还伤人;困难户方面,主要是缺吃少穿,有的高山户没衣裤,出门披蓑衣,整个冬天不敢出门;交通困难全靠清江和驮运,公路只到县城,全县只有一台旧嘎斯;疾病主要是疟疾和梅毒疯狂,现正用赵典五先生发明的中草药进行大规模的灭梅运动,效果不错。
熊家复还重点介绍了长阳的文化艺术情况,一是唐剧。也称唐戏、踩堂戏,是流行巴东、五峰、长阳山区乡间的一种地方戏曲。一般在农户堂屋家演出,先由小旦上场,向主人家表演送字、挂画以示祝贺,然后才正始演戏,一直持续到天亮。艺人多为皮影戏者,常要两三个班子凑合起来,才能开演堂戏,现即将失传。有一位61岁的老人王南山会演唐剧,会唱《朱元璋放牛》、《董永成亲》、《郎红讨亲》、《赶子上山》、《王婆喊冤》、《探朝》等。二是十般鼓。以一面铜锣为主进行表演,主要流行在都镇湾一带,又称扭鼓子,又歌又舞,七言五句,逢年过节演扭鼓子。三是山歌。多在生产劳动时进行,临时抓词,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农闲时也在家里唱。四是丧鼓。有坐丧鼓、跳丧鼓两种,都镇湾以上为跳丧鼓,下半县为坐丧鼓。两种都是在老人后,在灵堂设大鼓一柄,由一人擂鼓领唱,众人和唱。不同的是,坐丧鼓,是和唱的人在灵柩旁坐成一圈,跟着打鼓的和唱;跳丧鼓则是由打鼓的领唱,另有二人、或四人、六人、八人在灵柩前,踏着歌师的鼓点边唱边跳,并根据歌词的内容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跳丧鼓有撒叶儿嗬、虎抱头、半边伞、哑谜子等。丧鼓,都是通宵达旦。五是陪十姊妹、十兄弟。结婚时,女方陪十姊妹,请少女九人,与新娘合而为十,唱哭嫁歌,边唱边哭。男方陪十兄弟,请未婚少男九人,合新郎为十,主要是对歌、对对子、猜谜语、行酒令,不哭。
最后,熊主任还介绍了长阳新近发生的这么几件大事,一是在火烧坪探出了铁矿,初步估测蕴藏量相当好几个大冶铁矿;二是大堰黄家埫发现了古生物化石洞,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三是发现马家祠堂白莲教遗址;四是巴人及土家族遗址、遗物及向王(廪君)庙的发现及传说。
整个汇报中,潘先生不时有插话和提问,特别是关于民风民俗、古人类化石、巴人及廪君向王等方面的事情,都听、记、问得非常仔细。
中午汇报会结束后,潘光旦先生一行与县府几位主要领导以及参会人员一起共22人,在县人委院子里站成三排,由张祖道先生拍了本人开头所说的那张合影照片。40多年后,长阳民研会长刘光容先生通过多方努力,并几经周转,终于与张祖道先生的家人取得联系,获取了这张照片后,先后找了30多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年同事,对照片中的人进行了逐一辨认,大部分弄清了当时与潘光旦先生一起合影的人员,前排左起分别是长阳卫生院长易肇芳、邮电局负责人吴家芬、人事局长贾立兰、县委副书记王同优、县长石喜申、教授潘光旦、县委副书记张景昶、聂开举、公安局长李文榜,二排左二、三分别是副县长杨献怀、阎振江,左五记者杨重野,尚有二排左一、左四、左六、左七待考;三排左起依次是县人委秘书张国强、张家秘、粮食局长匡天贵、长阳国立初中生物老师陈明治、县人委统战部干部毕应全、工商联主任陈善福。

潘光旦先生(前排拄双拐者)与湖北长阳县干部合影。
转眼就到了中午。中饭过后,大家随潘先生一道,出县城西边去踏看向王庙遗址。开始带路的人找错了地方,几经展转,后来终于在一个菜园子里,发现向王庙老庙遗址。庙已荡然无存,只有高低不等的4块石碑散立其间。经过仔细擦洗辩认,一块是乾隆三十四年塑造财神金身捐款人碑记,一块是同治年间所立,字迹毁损不清;另两块是为解决清江船户间纠纷立的碑约。在长阳,传说清江为向王廪君所开辟,曾有“向王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的说法,所以历来的船户都祭祀他。在新中国以前,长阳境内清江两岸曾有向王庙数十座。
踏看完向王庙遗址后,潘先生一行人又回到县人委大院,这里原是文庙旧址,县人委将它颠倒使用,将前门封闭,改从后门出入。当时文昌阁、书院的房子都还在。县人委的院子旁边就是县国立初中。大家在县城龙舟坪街上行走时,发现街上有许多桂花树。有人告诉潘先生,长阳街上有个地方,因桂花树多,名字就叫桂花园。这时虽已深冬百草凋零,可潘先生却在县人委大院里发现两根百年以上的老桂花树,仍是青枝绿叶,郁郁葱葱,心情格外高兴。
当天晚上,县人委安排,潘光旦先生一行4人,同前来长阳进行文物调查的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荣孟源、张振鹤、北京历史博物馆专家陈佩馨、王黎晖、湖北省博物馆长李振凡等7人,进行会面座谈。荣教授一行,这次是专门来长阳了解大堰黄家埫古生物化石的,重点是人头骨化石,看是否有像“北京人”那样的重大新发现。另外,还附带了解白莲教遗址。因这两路人马,大家都是从事社会人文与历史考古科学的,且都从北京来,彼此相认为同门同道之人,气氛异常活跃,相互言谈也甚欢。交流中还听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贾兰坡先生,不日也将启程前来长阳,亲到实地进行调查确认。还说考古专家裴文中先生,原也准备随同一道来长阳的,后因有别的紧急任务,近期可能就来不了了。
1956年12月9日
早上,县委、县人委领导特邀潘光旦民族调查一行和荣孟源文物调查一行两个调查组的人,在县人委食堂里共进早餐,加上县里陪同人员,共坐满了三大桌。早餐过后,省政协委员、县立初中生物老师陈明治应邀前来,为两个调查组的成员介绍他发现、搜集长阳古生物化石等的一些重要情况。
陈明治,1927年生人,时任湖北政协委员、县人委委员、长阳县国立初中生物教师。
陈老师讲,他是生物老师,对搜集生物标本情有独钟。刚开始只是想理论应该联系实际,多搞些生物实物标本,有利于教学,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了解。他针对学校当时直观教具贫乏,就自己动手搜集、制作一些普通动植物标本。随着研究和兴趣的不断加深,他又把重点转向重视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搜集。在教学中,陈老师不仅教给同学们讲解认识古生物化石的基本知识,还经常动员、引导同学们寻找、搜集了一批三叠纪三叶虫、杨子介、石燕、海果核、珊瑚等古生物化石。
陈老师讲,他后来又发展到重点研究、寻找和搜集古人类进化过程方面的化石标本。当时,长阳农村很多农民为挣副业,都到山洞里去挖“龙骨”卖钱。有一名学生听说离县城一百多里外的一处石壁上有一个洞,有人在洞里挖出了很多“龙骨”。陈老师立马警觉,这些所谓的“龙骨”恐怕多是古生动物的化石吧,说不定里面就会有古人类的化石也未可知。这年7月份,陈老师暑假下乡扫盲,听乡下人传说大堰赵家堰小坳子黄家埫挖了好多“龙骨”,用骡子驮了运到合作社当中药材卖钱,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感到好可惜。
陈老师当时因扫盲和函授集中授课,分不开身,没能去现场,就把听到的情况上报到宜昌专署,专署通知县文化科,因县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对古生物化石缺乏基本认识,当然保护就更为乏力,全县大挖“龙骨”之风仍未被禁止。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光旦图传》。
有一天,正在大堰下乡的陈老师,见有人拿着尖齿象的化石,一排排石化的牙齿像子弹,于是决定去了解个究竟。这时已经是8月份了,陈老师与潘秀堂老师一起,还有两名学生带路,先赶到赵家堰区,区干部们见过一个像猴子脑壳的“龙骨”,高眉骨,下颚突出,已被一家合作社收购。当时因天色已晚,就在区公所里住了一晚。次日一早,便立即赶往那家收购猴头“龙骨”的初级第三合作社。不料到了该社才知道,原来该社以为是龙的头骨,是个吉祥物,主任就把它洗干净保存,以便大家参观。有两个妇女争看稀奇,一失手被打碎了,碎片被和进大堆龙骨里,已卖给供销社了。
陈老师听说后,后悔不迭,连忙对大家进行了分工,有的去合作社,有的去供销社等各收购单位,继续寻找其下落。陈老师终于在大堆龙骨里找到了一个半边的上颚,上还有一大一小两颗臼齿和一个犬牙、一个门牙的齿床。陈老师高兴极了,用牛皮纸包了又包,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提袋里。这时上级通知陈老师去宜昌专署开会,陈老师要求请假继续寻找化石。经批准同意,给假四天。陈老师等亲自赶到黄家埫钟家湾龙洞。洞很大,有些化石凝固在石钟乳里,挖不动,但很幸运又在洞里亲手找到一颗犬齿。随后,陈老师又在合作社、供销社上万斤的大堆“龙骨”中,精挑细选了90多斤有特点的化石,买了带回学校作教学标本。
回县后,陈老师又给县文化科写出了专题报告,一是建议并要求在全县立即禁挖“龙骨”;二是精选了部分化石标本,连同半边上颚,请示立即上送北京。后来有湖北日报一姓郑的记者来采访,湖北省派文管局毛再善来了解情况,见到化石破坏如此严重,很是气愤。这才引起县委高度重视,立即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加强学习,立即停挖龙骨,提高对保护化石重要性的认识,落实保护责任,谁破坏,谁负责。此后,全县又相继发现多个古生物化石洞,其中有的洞发现有猿人痕迹。
陈老师汇报结束时说:现在好了,今天中央来了领导和专家,我也就放心了。我相信,随着专家们进一步深入科学调查、考证,一定会有重大惊人发现。
陈老师的汇报,使在座专家和领导们都兴奋异常,大家纷纷议论,如果能在长阳找到古人类的化石,这将是人类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如果得到确认,将首次证明我国长江流域也是古人类文明发祥的起源地之一,在此之前,人类考古界普遍认为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汇报结束后,陈老师又提议说:他所任教的县国立初中就在隔壁,各位专家和领导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隔壁中学的生物标本室,参观他所搜集与制作的近百种生物标本。潘先生一行和中科院文物调查组的人,听了陈老师的邀请,大家立马起身,随陈老师步行来到生物标本室。标本室虽不太大,但标本很多,有大的也有小的,有动物的也有植物的,还有许多古化石类的标本。大的如花豹、野山羊、猴骨架、催生子、白麋子(果子狸),小的有兔、鸟类、猫头鹰、蝴蝶、昆虫等,制作都非常专业与精美。
在标本室,陈老师向潘光旦先生及各位文物专家、客人,重点介绍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长阳催生子、白麋子、冠鱼狗等稀罕动物。

长阳生物教员陈明治(左二)向潘光旦介绍本县特有动物标本。
陈老师说,长阳催生子是山里人给它起的土名,动物学上叫飞鼯,其粪便中药学上称五灵脂或血灵脂,是专治妇科病的良药。这种动物头小,尾长,肉翅,善滑翔,生于原始森林,喜在明岩上做窝,出生以后终生只固定在一个地方拉屎。传说它如果发现山里明岩上有人放绳的话,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用肉翅将绳索锯断。还传说,过去山里人生孩子难产,只要用它的皮在产妇身上一披,立即顺产,因此人们送它外号催生子。
随后,陈老师又详细介绍了长阳白麋子。陈老师说,白麋子也是土称,动物学名叫果子狸,山里人因见它尾巴上有九节黑白相间的班纹,所以又叫它九节狸。喜欢生活在深山峡谷的原始森林里,以植物花、叶、果为食,肉质细腻肥嫩,号称山珍第一美味。
陈老师还介绍了一种冠鱼狗,属飞禽,貌似鱼鹰,嘴壳长似利剑,头上有冠,因能垂直入水捕鱼,且捕鱼技窍高超可得冠军,所以山里人就叫它冠鱼狗。
陈老师在带领客人和专家们参观标本时,还附带向大家介绍道,长阳山大人稀,谷深林密,海拔高差大,除清江纵贯全境外,还有数十条溪河,小气候发达,野生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昆虫种类也多。60多年前,英国一位世界知名的生物科学家,曾来长阳考察,并采集了许多蝴蝶标本,带回英国,还写了一本书,说这里是各种昆虫集中栖居地。我国山东大学昆虫学家李传隆看了此书,专程来到长阳,并在大山里一下采集了300多种昆虫标本。
时间一晃就到了中午,大家参观完生物标本,然后步行回到住地,用过午餐。
下午天气转晴。潘先生则在住地翻阅查看由县人委文化科送来的一些有关长阳历史人文资料,包括一些清代县志以及湖北、宜昌出版的新旧报纸和其他资料等。张祖道先生则在县人委统战部干部毕应全先生的陪同下,步行去县城东头清江边的观音阁拍风光照片。观音阁是县城龙舟坪的一个小风景点,座落在城头江边白鹤岩下一个天生的大岩壑中,由明代南京户部主事、长阳人李爵所建的观音庙宇楼阁,当时虽已显残旧,但仍然古建可观。据说长阳共产党的第一个秘密会议、第一个秘密支部,都是在这个阁里进行的。岩壑高约百仞,壁上有清代乾隆进士、长阳知县李拔所题“普陀胜概”、“慈航普渡”的壁刻,字迹苍劲有力,珠圆玉润。清江碧流自西向东绕脚流过,岸边一字生长着七八棵大柳树。张祖道先生当时在这里所拍的观音阁和清江风光照,甚是美妙。

潘光旦先生(左)拄着拐杖深入土家族聚集区进行调查。
晚上,潘先生通过县人委邀请本土名人何恭垓、赵典五两位先生来谈“土家”问题。两位都是长阳有名的中医大夫,读过长阳县志,通晓本县风情典故。当时,何恭垓已66周岁,赵典五也50多岁了。杨重野、张祖道先生参加了座谈。
潘先生首先向二位介绍了此次出行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研究确认有关土家族的相关问题。潘先生说,1950年,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女教师田心桃,以苗族身份参加了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在北京观礼期间有幸见到中央领导人,反应自己不是苗族,而自认是有着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的另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要求进行调查,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后来这一调查任务,被具体落实到中央民族学院。当时自己正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并担任研究部中南组主任,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重任,便于1953年开始着手研究土家族的课题。
潘先生说,他通过查阅史籍50多种、方志50种,笔记30多种,其他经史子集55种,搜集、摘录资料卡片1300多张,得出一个初步轮廓,就是古代湘西、鄂西、川东一带有个巴兹国,简称巴国,该国的人叫巴人。在古书《山海经》上就记载过巴人的故事,以后《左传》上也多处提到巴人,可见很早就有了巴人。元朝后,湘西一带少数民族叫做苗,苗字用得多。但其中有些人自称贝锦卡、毕兹卡、土儿家(卡)、土爪子,不承认是苗族,可见他们与苗族人是有区别的,应是另一个族群,而且这个族群,其民族特征又与土族是绝然不同的,所以我们给这族群起名为“土家族”。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搜集相关资料,我们组成调查组,亲到湘西北的吉首、凤凰、花园(垣)、古丈、保靖、永顺、龙山等实地走访调查一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终于从古老巴人上千年的迁移历史、地理分布、文化传说、风俗民情等的种种记载中,考证得出土家族源于巴人,完成了15万字《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研究课题报告,并被《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出版,首次把“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进行了界定,不仅得到史学界高度肯定,并且得到国务院的批准确认。这次来是受中央委托,计划对鄂西南、川东南等十几个县的土家族成份问题,进行识别和实地调查。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请大家谈谈有关土家族的一些问题。
何恭垓听了潘先生的讲话,十分兴奋,打开了话匣子。何恭垓讲,他手中原本有长阳县志七八种,本可以从中找一些“土家”的材料,可惜住宅不幸遭遇火灾全毁,只抢出一部县志,到土改时,又被没收了。长期以来,长阳人多自称“土儿家”,敬“向王”,奉白虎为家神,清江沿岸过去有很多“向王庙”,长阳清朝有位举人姓彭,游学北京6载,后在江西任知县19年,曾研究过“向王”,并写过“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的诗句。听民间传说,“向王”会巫教,有法术,施法降灭妖魔,在长阳用牛角号一吹,就开辟了清江河。因伏魔开江有功,人们敬奉他,为他立庙。塑“向王”像,白脸,怀抱一支二尺多长的牛角号。
赵典五补充说,自己年青时,见过几座向王庙,向王塑像旁,还有一尊女神塑像,叫德济娘娘。向王座前,还有两名战将,手拿弓箭、宝剑,资丘就有一座。听过传说,向王打败夷(盐)水女神,纳女神为妻,子孙极多,繁衍为四大宗族,有李、向、田、庹。
潘先生插话:在湘西,田、庹不通婚,向、尚不通婚,可见有血缘关系。
赵典五接着说,四大姓有权势,在资丘、巴东、五峰、鹤峰都担任土司。清雍正想占领统治这片地方,考虑到兴师动众,得不偿失,于是采用笼络部分土司,打击另一部分土司,以夷攻夷,最终实现了“改土归流”。我们这儿的汉人多是江西籍,和资丘以上的居民相比,风俗习惯都大不相同。县城龙舟坪街上有一户姓刘的人家,是从江西来的,他们腊月二十九就过年,比大家提前一天。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潘光旦教育文存》。
何恭垓讲,清末本人还是小孩时,就听说资丘以上有苗、瑶等少数民族,民国以后全没有了。清朝开科取士,苗、瑶族中有人考取功名,提高了身份,就自称汉人了,转变了民族身份。我们何家祖籍河南汝宁光山县,先祖率全家于唐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迁徙来长阳。因我们何姓是李氏后人,唐朝李姓皇帝给了土地权,到长阳后就圈占了一大片土地,有100多里,相当现在一个区。唐时,长阳就有白虎观,我们先祖当时来长阳时就寄住在白虎观。唐朝姓李,供奉太上老君,以老子李耳为神。先祖住进白虎观后,就称自己是道教,采取政教合一的办法,和本地土人较为融洽。何氏坟地就在白虎观旁。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先后攻占长阳,差点杀光了何氏家族,只逃出一人,名叫何学义,由他传宗接代,延续开来。
潘先生听了二位的发言,很是高兴和兴奋。潘先生说,二位这些话中透漏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与土家族有很大的关联,土家人以虎为图腾,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老子名叫李耳,恰好,土家语叫老虎为“李耳”(母虎),叫公虎为李拔,叫母虎为李义卡(即耳),这样配合上了,“土家”人就会对老子、道教有好感,这样做法聪明。鄂北有些地方就没有做好,鄂北房县和保康县的地方干部就反对老虎。要打倒白虎神,说服土家去反对白虎神,引起土家的反感,人心不服,关系闹得不好。潘先生说,今天我这里又得到一个例证,证明土家对白虎神的浓厚感情。长阳的李姓,可能从虎音转化来,但唐代不许叫李,只许叫十八子。听我说这里的人叫老虎为老巴子,是否与十八子有关联,需研究。
随后大家又聊起了长阳的白莲教起义,潘先生认为,大家说的长阳白莲教起义的首领田士群,既然姓田,就有很大可能是土家人。
闲聊中,赵典五先生还自我介绍了他发明中草药治梅毒的情况。他说,全县,包括全国梅毒病很是猖狂,有些乡梅毒感染人数占比高达50%,国家抗梅毒西药严重不足,又无其他特效药。他自己通过潜心总结四十年行医、教学以及中、西、草药汇通治病的临床经验,并经过反复实验,终于筛选出长阳大山中土生土长的中草药土茯苓、金银花等三味草药组成配方,水叠为丸,治疗梅毒收到特效,自名 “灭梅散”。当时为了便于推广,自己还亲自编成四句歌括:“金银花山上找,土茯苓沟边刨,水叠为丸高射炮,打得梅毒无处逃。”
赵先生当年发明的“灭梅散”,不仅疗效奇佳,而且简单易得,经济实惠,老百姓不用花钱,病者自己就可上山采挖自制自用。这一方法,当时在全县推广后,不到三年,在几乎没花太多钱的前提下,长阳就基本消灭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痼疾病。当时,杨重野先生听了赵先生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当即与赵先生约定,明日上门专访。这一办法,经杨重野先生等在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并迅速在全国进行了推广,赵先生也被树为全国卫生战线的先进典范,上京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这是后话。
当天晚上,大家在煤汽灯下,兴奋地座谈到深夜。何先生介绍他手中有一本《彭秋潭诗集》,上面写有不少关于向王、廪君、土船、务相射杀盐神、长阳陪十姊妹的内容。何、赵二人还当即向潘先生背颂了好几首彭秋潭的竹枝词。潘先生说,很难得,这些都是认定土家民族成份很好的佐证材料。彭秋潭,姓彭也应是土家族。

潘光旦(左二)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右三)合影。
1956年12月10日
早上,潘先生请长阳县一中历史、地理老师覃九余、覃毅武前来座谈。
座谈的主要内容,土家人喜欢唱山歌,跳丧舞,习惯包白头巾。传说刘备在长阳连营上百里,被东吴夷(宜)都太守陆逊用火烧打败,兵困长阳马鞍山,被马良救出重围,仓皇逃至奉节白帝城后驾崩,西凉马援戴孝,缠白袱子。本地人缠头,男的缠蓝,女的缠黑。长阳人叫老虎为老巴子,麻猫子,敬老巴子,有“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说法。长阳西边还有个地方叫白虎垅,说是向王化虎归天的地方。白虎垅旁还有个地名叫登星岭,说是向王飞天成为白虎星的地方。
座谈中还谈到向王的传说,说向王驾船过去,山就开了;牛角号一吹,恶浪就平息了。所以长阳清江凡有险滩的地方,岸上就有向王庙。驾船人在江上遇到危险,就大叫“向王菩萨救命!”险情过后,就在船上点三炷香上祭,放鞭谢向王。
座谈中,还提到长阳清江及沿岸有许多带巴和嘎的地名。带巴的地名有巴山,巴王沱,巴王洞,巴山渡,巴山坳等。带嘎的地名有,覃嗄河,李嘎湾,张嘎垴,雷嘎包等等。
潘先生说,嗄、卡、家,都是典型的土家语,同一个音,嗄、卡即家的意思,毕兹卡,即土家。
正在大家讨论热烈的时期,有人通报食堂开饭了,早上的座谈会就此结束了。
早饭后,天仍阴沉沉的。张祖道先生原本想去拍拍照的,因天气不好,干着急,也没用。就安下心来,翻看近三个月的《长阳县报》等。杨重野便去访谈赵典五,准备撰写长阳发明治疗梅毒特效中草药的新闻稿件。潘先生则抓紧翻看长阳的船户名册,发现不少与湘西相同的土家姓氏。潘先生还从一些相关资料上发现,清江,乃至长江三峡地区,以及酉水、沅水等,包括洞庭湖一带,凡过水上生活者,都敬奉向王,由此推导,他们的先祖均为巴人。潘先生看到、想到这里,立即决定,从长阳出发,沿清江西进,到都镇湾看武落钟离山,再到资丘,考察一下带巴的地方,然后去五峰。
当天潘先生一行究竟如何行动,因事隔50多年,存在多种说法,现一并采录备考。
一说是张祖道先生笔记《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所载,原定从长阳向西南,直接去五峰,那里土家族也多。从长阳县城沿清江往西走,约30公里到达都镇湾,继续往前,再30公里到达资丘。过了资丘,就都是大山大岭。长阳县城海拔70多米,都镇湾海拔650米,再往前走,资丘更高,航运至此为止。五峰的高山,不会比火烧坪的2200米低。长阳五峰,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百多公里,可是爬山越岭走山路,至少得5天,若是用兜子抬,更慢更难。土改上山时,大山里的人还以为是光绪七十二年,山大到把时间都挡住了。潘先生决定回宜昌,另想办法。于当天下午4时提前吃过晚餐,6时上修好的公共汽车,坐敝篷卡车,经一个半小时回到红花套,计划赶沙宜班轮到宜昌。
另一说是当时具体负责接待工作的长阳县人委秘书张国强生前回忆,当潘先生将想去都镇湾、上资丘、往五峰的想法告诉他后,他马上落实了3匹骡马、2副兜子,潘先生和行李各上一副兜子,杨重野、张祖道、于祥云各乘一匹骡马,县里陪同人员则随队步行。为了能在当天下午早些赶到都镇湾区公所,他每副兜子特意安排了两班民夫,好在路上轮流着抬,免得耽误时间。县里几位在家领导听说潘先生要走,纷纷赶到人委会大院,来为潘先生送行。大家寒喧一阵,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张国强说见潘先生已经出发后,马上回到办公室,立即分别给正在都镇湾任区长的刘光容和区委秘书熊定一打电话,要求他们搞好接待工作,提前安排好住宿,准备中、晚饭,并安排人到平洛渡口来接。潘先生一行当天去都镇湾的途中,因山高坡陡,天又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难行,才到达沿市口渡口时,大家衣服都湿了,抬兜子的人也都累得不成样子。潘先生、张祖道、杨重野认为这样子难予去五峰,不如回县城,走宜昌,上巴东,再想办法。正在这时,清江上游忽然下来一条船,潘先生让县里随行人员,招停了下水船。船靠岸后,大家把潘先生、杨重野、张祖道、于祥云几位扶上船后,还安排一名县里陪同人员随船照应,然后启航,顺水而下,重回长阳县城。其他人马则原路返回。船到县城,已是下午两三点钟了,大家还没吃中饭,都饿得有些发慌了。县人委会食堂马上升火,赶制饭菜,招待潘先生一行。吃过午餐,县人委安排刚刚修好的且是全县唯一一台人货两用的破旧嘎斯,将潘先生一行送到红花套。

潘光旦(左二)拖着残疾身体到鄂西进行土家族识别验证。
还有一说,是时任都镇湾区办秘书熊定一先生回忆,当天上午,他接到县人委电话,说潘先生要到都镇湾来,要考察武落钟离山,要看佷山峡洞岩。他接电话后,亲自在区公所安排了几间客房,又到食堂安排准备工作餐,随后又带人到渡口去接。因天气阴沉,而且很冷,并下着冻雨,他们一直在渡口等到天快黑了,潘先生坐的兜子,其他的人骑着骡马,到达州衙坪时快掌灯了。第二天,早饭后,他和区里在家领导陪同潘先生去了峡洞岩,因上武落钟离山的小路荆棘丛生,骡马和兜子都上不去,只得在山脚歇了下来。大家闲谈中,有人说长阳古称佷山,就是以头上这座山取名的,古时的县址就在江边的洲衙坪。古时佷山,因山顶一连横排五座山头,便取名五座山。有传说远古时,这山上居住着五姓部落,都好武,因五与武同音,座与落近音同义,慢慢便演化成了武落山。还有说,这五座山峰,每一个山峰,便代表一个部落,五座山峰分别代表五个部落,其中有座叫魁头岩的峰下,住的是个女性部落,大家看那座岩分明就是一个女人的头像,大家一望果然栩栩如生。这时又有人指着与魁头岩隔江呼应的清江北岸一座圆似古钟型的山峰,说那是古时向王峰上向王庙里一座大钟显灵,飞过江去化为山峰,取名叫钟山,也有叫钟离山的。不知到了何朝何代,有人把五座山和钟离山合成来,就叫成了武落钟离山。潘先生听到这里,特别高兴。潘先生说,古书上有这个记载,是个神话故事,说的是巴人发祥于武落钟离山。我在考证巴人的起源时,就曾反复研究过,已知有文献记载,武落钟离山在长阳西北七十八里,没想到这个故事的出处竟然真的发生在这里,而且民间传说这么完美,能实地与文献、与传说对得上吻得合,真是三生所幸,不虚此行。
因山道崎岖,加上潘先生一行人昨天途中淋了冻雨受了风寒,身体扛不住,就打道回了区公所。在回区公所的路上,潘先生又打听了去五峰的路。熊定一说,去五峰的路太难了,如果从渔洋关走要过摩天岭,百里无人烟;如果从资丘走天池河进五峰,要趟九道齐膝盖的溪水,正常人都难。建议潘先生另寻一条路。正在这时,一条从资丘下来去宜都的货船,弯在都镇湾码头上山货。与潘先生随行的一位姓张的先生,听我说后,就建议潘先生坐船回宜昌吧。熊定一便去跟船老板交涉,开始船老板说枯水季节不好带人。后来潘先生亲自去跟船老板交谈,船老板得知潘先生是北京来的专门调查水上生活民族的大人物,就同意了。于是他们一行人就上船了,于当天下午到达宜都,然后在宜都坐沙宜班轮上的宜昌。
潘先生究竟去了都镇湾没有,因笔者当时还没出生,加上当时参加接待潘先生的人有的远走他地,有的已不在人世,又无其他资料可供查考,一时难予判断。但有这么一件事,不得不交待一下,就是潘先生临走时比较突然,当天早上与覃毅武等座谈时,长阳中学给潘先生借了一部石印本“彭秋潭诗集10卷本”。因潘先生很喜欢这个本子,就准备研究研究后再还给长阳中学。不料走的较急,随行人员就将这个本子打进了包裹。后来潘先生回北京整理资料时才发现,并从北京打电话到长阳人委,说待他把资料整完后,再请人或邮回长阳来。后来潘先生挨整,被打成右派,几次被抄家,这个本子一时不知所终。直到潘先生逝世后,十一届三中全会评反,潘先生的女儿重新搜集整理遗物时,重新见到这个本子,并将这个本子移交到中央民族学院档案馆保管。后来长阳成立自治县后,长阳县志办主任陈金祥同志在编写县志查阅海量档案时发现线索,并在时任县长刘光容的大力支持下,重上北京,找到潘先生之女潘乃谷,并在其支持下到中央民族学院档案馆将此书影印回县,并与杨发兴一起进行翻译校注,重新出版,重又流传开来。这是题外后话,就此打住。

本文作者——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覃世清(右)随同钟情民族文化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田大甲下乡调研采访。
附记:
公元1956年11月25日至次年1月28日,时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与北京《新观察》杂志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张祖道,上海《文汇报》资深记者杨重野一行三人,从北京前往武汉、宜昌、长阳、奉节、涪陵、重庆、綦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黔江、恩施、利川、宣恩、咸丰、来凤、巴东、当阳等地,历时65天,整个行程14000公里,详细考察巴人及土家族。其间,于1956年12月7日至10日,在长阳行脚4天,先后会见了长阳县委第二书记张景昶、卫生院副院长易肇芳、工商联主任陈善复,县人委办主任熊家复,以及正在长阳考古调查的长阳人头骨化石的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荣孟源、张振鹤、北京历史博物馆专家陈佩馨、王黎晖、湖北省博物馆长李振凡等7人,走访了在火烧坪勘探铁矿的60l勘探队冯卜生、李树义,与县立初中生物老师、湖北政协委员陈明治进行了长谈,并亲自参观了他的标本室,还与县医院中医大夫何恭垓,赵典五等进行了座谈,还请县一中历史、地理老师覃九余、覃毅武进行了座谈,收集大量资料。
潘先生这次调查成果,再次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务院批准认定了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1957年中央统战部根据党中央指示,采用加急电报通知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统战部,正式确定了“土家族”为一个单一少数民族,是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正当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土家族民族成份认定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反右运动开始了,土家族调查成了潘先生一条罪状,湖南田心桃等人,以及曾跟随潘先生调查的刘振乾等人,也随潘先生一同被打成了右派,“土家”成分问题随之被搁置起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家族的问题才重被提起,1980年来凤、鹤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983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84年湖北又成立了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四川成立了西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共五个自治县,贵州也成立了印江、沿河两个自治县。自潘光旦先生着手研究土家问题,历经整整30年,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才算圆满完成。
今天,当我们每个土家族自治区域在享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优惠扶持政策的时候,当我们每一个土家人在享受国家出台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子女升学、民族津贴等诸多特殊优待好处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敬爱的土家民族研究之父——潘光旦先生。我们试想,当年如果没有潘光旦先生的吃劳耐劳、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夜以继日、拼命执著,也就难予设想会有今天这个庞大而兴旺的土家民族。如果潘先生能活到今天,看到他当年的研究成果,已令全国有830多万土家儿女扬眉吐气地享受到民族平等经济优惠的巨大恩泽时,该是何等的欣慰和高兴啊!2015年,是潘光旦先生逝世48周年,我们长阳土家儿女谨以此文凭吊这位伟大的先贤,愿潘先生九泉有知!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据德国慕尼黑金丝结中心消息,2025年4月22日,德国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前世界冠军约尔格·罗斯科普夫(Jörg Roßkopf)应德国文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作
- ・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庆祝4月23日国家主权日和儿童节
-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推动中国参与拉合尔2025健康、工
- ・龙影业株式会社代表团访问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
- ・2025第四届中国·邱县食品博览会圆满举办
- ・数字人民币全球化布局与中国自贸区升级战略-2025
- ・加纳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
- ・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 ・“魅力中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联合国中文日
- ・乐韵歌盛世 金声颂中华2025京津冀大型公益合唱汇启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