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潮乐五十载,夙夜匪懈曲生香

来源: 作者:魏炯才 点击: 发布时间:2016-01-19 10:49:00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而“乐”在其中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历史长河,无数的先辈为了曲乐的发展,耗尽毕生心力,岁月变迁,很多人的名姓已经模糊,但其对音乐创造与改革所作出的贡献,是历久弥香的。在众多杰出的音乐家中,有这样一个人,50余年致力潮乐改革,呕心沥血,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佳作。

        已故潮乐著名演奏家董峻先生,生前是国家二级演奏家,曾担任潮汕界潮州音乐研究会秘书长、潮州音乐曲艺团艺术室主任。1957年作为潮州音乐团的代表,他曾跟随中国青年艺术团赴苏联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在比赛中成为民间音乐“金质奖章”获得者之一,为国家争得荣誉。董峻先生生前在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中主奏扬琴和打击乐。那一年,他26岁,风华正茂。50余年过去了,董峻先生已是白发苍苍,脸上的每道皱纹都印证他为潮乐事业付出的辛劳。而这一切,又被浓缩在这本只有10首弦曲的《董峻演奏乐曲选》其中董峻先生的代表作品《红梅报春》原名《红梅头》是潮州音乐二板弦诗,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流畅,表现力较强,在改编和演奏此曲时加上了注释:“刚柔并济的指法,绰约多姿的弓法,展现了红梅报春的妩媚和蕴含的豪情。”在乐曲的引子中,给人们予以充分的想象,犹如报春的梅花含羞慢慢绽放,随之进入行板,迎来了更多“春天的故事”在经历了冬天的寒楚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使之更有表现力,增添了欣赏乐趣。

       在潮汕文化界,董先生是潮乐界中人,而非潮剧界中人,尽管他在戏校当过音乐教师,还为潮剧谱过曲。他谱的剧目大约10部。李志浦、王菲合作改编的《血溅美人图》等,是改革开放初期很不错的一出戏,董峻先生便参加了作曲。

        五十年来全身心扑在潮州音乐艺术事业上,他对潮州音乐那样的厚爱,那样的执着,从不放弃拉弦基本功的训练,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多次参加国际的演出,并灌录了影碟和录音带,这是他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几十年来,他在潮州乐坛上早已享有盛誉。他对潮州传统乐曲积极地做了许多整理改编工作。说起潮州音乐,它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古老,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是那么古朴典雅和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它蕴藏丰富,源于潮汕的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体。如今,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它正以其动人的艺术魅力日益为海内外人们所喜爱和关注。

        董峻先生说,在潮乐的艺苑中,既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可谓雅俗共赏。凭个人的理解,乐意就是诗篇,音符就是文字,乐句就是语言。音乐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语听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又不难理解,其中奥妙也就非笔墨难以言状了.余在改编整理的乐曲中.刻意在形象思维这方面下功夫,从丰富原来的主旋律入手,根据原作的意境,进行再创作,使乐曲更加完美,更具渲染力。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从调式、板式、句式下斧凿不可,大胆打破旧式的演奏习惯,运用多变手法,某些句式,则斗胆把轻、重六和其他调式相互渗透,一改原来旋律贫乏、呆滞的旧式奏法,使乐曲更活泼、更具形象化。同时强调“弦有弦句”,“琴有琴句”,严格区分,构成自然协和声,收到异曲同工,千条江流归大海的效果。在运弓、做字、造句上则强调音、韵、情三字。音生韵,韵生情,无韵即无情,无情哪有味。应严格讲求音与韵、韵与情的相因关系,使乐曲能达到声情并茂、刚健中含婀娜、凝练中杂流畅、随心应手、出神入化的高境界,进入诗情画意的意境。 

        董峻先生的创新精神也令人钦佩,这表现在对《夜来香》的改编上。他大胆地吸纳新的音乐元素,提炼优美旋律,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在不可能之中开拓出崭新的意境。我尤其欣赏的是,新改编的《夜来香》充分发挥了各种乐器的优势,那么丰富多彩,又这么和谐,把宁静、欢乐、芬芳的节日夜晚的气氛表现得如此活色生香。

国家二级演奏家、潮州音乐研究会秘书长董峻先生与演奏团成员一同表演

   汕头潮乐演奏团赴香港表演并与同乡会成员集体合影留念

董峻先生深有钻研精神,能较深入开掘潮州音乐蕴含着的旋律质朴的美,纯净的美,深情的美,对潮州调曲内涵、基调情绪、旋律风韵、形象塑造,都能够通过其娴熟的演奏技巧予以掌握和表现,从他的演奏以及在乐谱中,你将可领略到他那真情实感、优美动听的旋律,给你有益的启示。

历史的风云不断交替,但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潮乐倾尽一生的音乐家的名字,他的名字叫董峻。

(责任编辑:魏炯才)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