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事件”国内媒体的报道问题出在哪

来源: 作者:王君超 点击: 发布时间:2014-03-19 10:01:10

在MH370航班失联的第三天,马航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9条声明。但在马航的新浪微博官方帐号上只有8条。而且在新浪微博这个最大的中文微博平台上,马航官方微博的粉丝当时只有8.8万多个。在全球关注失联航班和机上人员的生存状况之际,其粉丝量如此之少是很反常的。

究其原因,除了马航的新闻发布会对这个最有效的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未作有效推广外,网友在危机发生和各种信息“井喷”之时,对其更新速度不满意而匆匆离开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10日12:30,马航官方微博帐号最新的一条信息还是3月9日19:01发布的“声明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声明的内容是:“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搜救团队的在搜救工作中的最新进展”。在11日之后,马航官方微博的更新速度和粉丝数量才发生明显改变。

因为缺少官方的说法和可靠的新闻源,于是各家媒体为了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和“定义新闻事件”,纷纷原创发布或转发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使得信息传播陷入极度混乱。于是,微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辟谣信息以及删贴、禁言等大规模的管制行为。

在“新新媒介”时代,网络新闻发布,尤其是微博新闻发布具有传统新闻发布会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来说,在事实尚未显露之时,审慎发布无疑是个正确的选择,但微博发布还有一个“新概念”——“真诚沟通不掉线”。由于失联航班上的大部分乘客是中国人,不管从信息需求、人道主义,还是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角度来说,马航都应更加重视在中文微博平台上的新闻发布。

国内媒体的报道:问题出在哪儿?

在“新新媒体”跻身“新闻信息发布主渠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获取信息”已经变为“受众主动搜索和选择信息”。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为了能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中获得关注,往往为了抢先推送信息而忽略了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一些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也加入了推送谣言的行列,受到了业界和普通网民的批评。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公共账号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的生存之道,首先在于依托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及时、准确地发布新闻信息。我曾在微博上对“马航事件”报道提出以下建议:1. 提供准确信息。真假难辨的信息极易造成混乱并引发恐慌,干扰正常判断。媒体不以公信力和品牌形象为代价,抢发未经证实的“最新信息”。2. 以人为本,重点关注机上人员的身份、搜救等信息。3.恪守职业道德,发布的文图、音视频信息,不能伤害相关人士的感情。4. 要有专业的技术分析。

国内媒体在“马航事件”的报道中被质疑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在突发事件中的国际新闻传播能力。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国界性和“自媒体”的强势介入,使主流媒体的国际报道面临巨大挑战。在“马航事件”中,上千国际记者云集,国际一流媒体各显神通,国内媒体与CNN、路透社、美联社和英国《每日邮报》相比,在数据挖掘、新闻覆盖和新闻呈现方式等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著名财经媒体人罗昌平认为,“CNN、美联社、路透社等基本垄断了关键信息发布权,并对马来西亚形成倒逼反证,从而拼凑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从这种意义讲,中国没有一家真正的国际媒体,自然提供不了核心信源。”央视主持人王志安则将国内媒体之失归结为“缺乏全球视野,找不到调查的路径,过分依赖各国政府的信息发布,被动地等待,或者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报道。”不少网友还称赞CNN演示失联航班卫星定位的新闻播报方式。一些实地参与报道的中国媒体人则对以上批评进行了辩驳。

在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马航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官方新闻发布不力的情况下,媒体报道要满足受众的期待确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背景下,我国媒体如何在与国际一流媒体的较量中提高传播实力和创新能力,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国内受众的信息需求,则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微博辟谣:速度与力度可圈可点

这次“马航事件”的微博谣言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愿望式的谣言”大行其道。有的微博用户为了表达善良的愿望,或者有意利用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同情和期待心理,发布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趣闻”,使很多人信以为真。比如,微博上有不少人在转发“穿越35年的914班机”这一“趣闻”,称美联航914航班1955年从纽约飞往佛罗里达,中途失联,35年后却出现在委内瑞拉,乘客全部生还。其实,早在2012年果壳网就对这则“时空隧道”假新闻进行了辟谣。该网指出,在英文的文献中检索不出相关的任何记载,认为这“只是中国作者笔下编造的一个故事”。 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也在法人微博中及时对此予以了辟谣。

二是假冒知名媒体发帖。“马航事件”中,有一些谣言假冒“越通社”、CNN之名发布谣言,造成谣言的大面积传播。《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法人微博当天就对“越通社3月8日19时32分快讯”所称“失联航班被发现”的虚假信息进行了辟谣。

三是配发修改过的图片以增加欺骗性。有些谣言发布者摸准了网民“有图有真相”的认知心理,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谣言的“集成传播”。如广为传播的“搜救部队记者笑容面对镜头”的微博,就移花接木地配了一张一位女记者多年前的获奖照片来混淆事实;另一则谣言则称失联飞机迫降在海面,但配发的一张图片则是2009年迫降纽约哈德逊河的飞机照片。

在真相扑朔迷离的情况下,谣言的大面积传播是难以避免的。微博等“新新媒介”的信息来源复杂、传播速度快、传播效力大,因此信息真伪鉴别困难、管理成本较高。在这次“马航事件”中,微博的谣言治理凸显了“自净功能”和“他净功能”的协力效应,尤其是很多普通用户自发呼吁遵守灾难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守则,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伤害失联人员家属的感情;还有不少用户对涉嫌谣言的微博踊跃举报,自觉维护“自媒体”的传播秩序。比如,“搜救部队女记者笑容面对镜头”的谣言,来自微博用户的举报就高达690人次。

在“马航事件”的微博传播中,“两个舆论场”协力辟谣,普通用户的作用凸显,打破了“300大V掌控舆论走向”的舆情格局。微博由于人性化的平台设计和话题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再次在各类社交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大网民的第一信息源;微博的辟谣模式也进一步成熟,“在微博等真相”成为“马航事件”中的微博流行语。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君超)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