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离世再敲警钟,危险政商关系当休矣

来源: 作者:侨报评论员 点击: 发布时间:2015-12-10 09:01:54

12月6日,44岁的徐明在他去世2天后,再一次成为新闻焦点。或许,这也是这位昔日的头条常客、中国足坛及商界的风云人物最后一次在媒体舆论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关于徐明,已经有媒体列出其最受大众舆论关注的三次事件:一次是成为中国足球冠军球队大连万达实德的老板,一次是作为“谷开来王立军的牵线人”上法庭与薄熙来质证,最后一次,就是他病亡于监狱。而这,也勾勒出其由盛而衰至死的起伏人生。

对于徐明的猝然离世,尽管坊间更热衷于猜测其死因与“背后的故事”,但更值得思考的当是在当下中国如何构筑健康的政商关系。

回望徐明这大起大落的短暂一生,既写满辉煌与传奇,又带了灰暗与神秘色彩,从普通农家少年到冷库业务员,再到倒卖对虾的商贩,一路发展成为百亿级资产帝国的掌门,冠军足球俱乐部的老板,在30岁之前便已是中国财富榜上的风云人物。只是,在历经了种种“辉煌”后,高潮戛然而止,徐明的事业分崩离析,轰然倒塌,他本人也因为涉嫌经济案件成为阶下囚。而成就他和毁灭他的,始终绕不开两个字——权力。或者说,是贯穿于徐明发家过程中的政商关系。只不过对于公众来说,无论是他在1992年至1993年之间发迹时在北京结交的某些“有背景的人”,还是1998年听从“行政命令”从万达集团手中接手足球俱乐部,抑或是有段时间在重庆的房地产生意畅通无阻……似乎都是神秘莫测的,直到王立军案发牵出薄熙来,徐明用权钱交易营造的朋友圈方才浮出水面。

事实上,这种政商关系,无关徐明个体,它也萦绕于丁书苗、刘汉等人身上,以及许许多多贪腐人员的利益纠葛当中。《中国纪检监察报》此前的一篇文章就曾谈到,中共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梳理后不难发现,一些官员与商人勾肩搭背、不分彼此,相互利用、互相勾结,已经成为官员经济犯罪的一个“标配”。

甚至于,官商纠缠不清,古已有之。如“红顶商人”、“买办”等。只不过,因为徐明的迅速崛起与骤然坠落之间那种强烈反差所产生的冲击力与传奇感,更容易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当然,也更容易成为惊醒人们的鲜活范例。

某种程度上说,权钱交易仿佛已成游戏规则——这边厢,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为商人制造“商机”,保驾护航;那边厢,商人投桃报李,送上“厚礼”,以谋取最大利润。而这无疑,损害的是大众的利益。

但从另一方面说,徐明在打造他的商业帝国之始就注定了轰然倒塌的结局,而这也是很多要想成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绕不开的命运——如果不跟一些官员合作,就很难成功;而一旦与某些官员形成了利益输送,就意味着已卷入无法脱身的漩涡,随时面临毁灭。 其实,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政与商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无论是招商引资,抑或是项目合作,都需要政府官员与商人“亲密接触”。

但什么才是官商交往之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已经道破:“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

与此同时,也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使政与商回归本真。比如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项目招投标等官商勾结的“重灾区”,都应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以斩断官商勾结“利益链”。

如今,徐明已死。此时,正是在一个高压反腐、打击政商不正当关系的大环境中,也是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这让人们再度审视如何构建阳光、健康、正常的政商关系。这需要构一个公平透明、法治健全,社会资源远离“关系”调配的商业社会,也需要在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法规建设等多方面做出改进。帮助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人们凭借契合法治而书写下财富传奇。


(责任编辑:侨报评论员)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