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避免下岗潮”并非易事

来源: 作者:刘星 点击: 发布时间:2016-03-21 10:30:35

中国“两会”结束了,舆论一边对中国“新经济”蕴含的新动能、供给侧改革促发的新活力报以期待,另一边却也为传统产业去产能的伴生问题——下岗问题而感到忧心。中国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中国政府能否将下岗对社会的冲击降到最小?海外内倍加关注。

“下岗”是一个刺痛中国一代人记忆的老词汇。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迎来市场经济时代,启动第一波国企改革,一批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债务问题而倒闭、破产、重组、私有化,造成3000万工人下岗。那批人丢了干了大半辈子的铁饭碗,拿着极少的补偿被推向社会,用个人、家庭的伤痛消化了改革的代价。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纵深推进,中国的第二波国企改革逐渐铺展开来,煤炭、钢铁两大产业的改革已经先行先试,“第二次下岗潮”成为“两会”频率颇高的热词。中国人社部估计,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将出现130万煤炭系统下岗工人和50万钢铁系统下岗工人,意味着高达180万人需要分流安置。加上其他重化工系统,中国失业率数字势必攀升。

下岗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国官方显然对当前下岗的形势和影响有所估计,对社会层面可能的负面情绪极尽安抚。“两会”期间,国资委、发改委一再表示国企不会出现大规模下岗潮,改革时“多兼并重组,尽可能少破产”。李克强在施政报告和记者会上,两次承诺中央会专款转拨安置下岗人员,既定的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资金之外还可增加,亦给黑龙江、山西等“压力山大”的去产能大省释压。

然而,“两会”期间的一个小插曲,还是暴露了中国在这场“去产能与稳就业”大仗中的艰难程度。龙煤集团是黑龙江省的一家煤炭国企,去年宣布裁员10万人,各种改革分流工作已经展开。“两会”期间,由于被不实报告误导,黑龙江省长陆昊闹了一个大乌龙,先是透露龙煤不欠薪,数天后又认错,表示龙煤的确存在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而据媒体报道,龙煤工人已经因为欠薪问题上访。

龙煤集团的命运和工人的现况,可视为中国大力去产能行动的一个缩影。去产能与下岗潮,是摆在中国官方面前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从上层来说,开弓已无回头箭,中国经济要升级、国企要做强,就必须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没有可商量的余地,不可能再因为担心“有牺牲”而延宕改革的步伐。因此,要抓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减少改革代价,如何让局部“牺牲”可控并且值得?

“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经济学家厉以宁这种思路,正是目前中国政府采用的,实质是:产能必须去,下岗潮也得可控,破产企业所欠的工人工资仍要发放,一些下岗者采取分流安置的办法,一些下岗者接受职业再培训、重新找岗上岗,工人对安置方案有参与权和发言权,产生的成本全部由政府来埋单。也就是说,中央愿意用至少1000亿元的成本,破除去产能的阻力,同时保持社会安稳局面。

按照这一思路,如果实施得好,去产能和下岗潮并非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通过社会内部新与旧的置换,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过程。但是,中国基层系统(包括政府和企业)的效率和能力,很难避免出现黑龙江龙煤事件那种情况,由于利益问题而有所隐瞒、信息失实、执行不力、滋生不安隐患……李克强所主导的“去产能与稳就业”大仗若要打赢,还需要地方、基层的一批好队友。

(责任编辑:刘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