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http://www.cec-tv.com.cn > 名人世界 > 李历

骨子里,很艺术 【杂家李历】

来源: 作者:栏目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2-10-30 10:15:18

摘自2010年1月刊《财富故事》(2012-03-03 10:23:27)

    无论在谁的面前,李历总爱称自己为杂家。按照笔者的理解,杂家就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做,而且还做得像模像样,看来这比较符合一般人心目中北京人的“标准”。不过,当你真正了解李历“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跌宕起伏,甚至有些传奇的人生经历后,一定会对这个“杂”字有别样的理解。

 

“这个字里,有注定会牵绊我一生的艺术情缘。”李历说。

 

李历,北京人,满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人

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贵州毕节农村插队当知青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作为专业蓝球运动员在部队服役

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故宫博物院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发展,成为著名画家范曾弟子,积极进行绘画创作,并从事与中法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回大陆发展

2006年决意居留贵阳

2009年创立东山书苑

 

有一种青春,和时代一样躁动

 

    李历出身于一个殷实富足、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因此得以接触京城里许多艺术家,耳濡目染,加上师长们的言传身教,使他的画世不断获得进步,这为其不凡的一生奠定了某种艺术基调。

    李历体格强健,精力充沛,爱好广泛,生性自由不羁,尚在年幼便已立志周游全世界。在他看来,一个人经历得越多,涉及面越宽,知识面越广,满足感也就越大。为此,常被母亲取笑为:无志之人常立志。什么都会,就是不精,这似乎是“半瓶子醋”的特征,不过,这特征可不适用于李历,充沛的精力和事事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得他无论做什么事,还都能做成个样子来。

    1970年,在贵州毕节农村结束了两年的知青生活后,李历被分配到毕节农机厂工作,担任机修钳工。不过,这份工作仅仅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单位组织知青篮球队参加了纪念“遵义会议”的全省篮球比赛,个人表现突出的李历被驻扎在重庆渠县三河镇的铁道兵第七师35团看中挑走,就此离开了毕节。一年后,李历又参加了八一篮球队的南京选拔赛,并幸运地入选八一队,回到北京。1972年8月,李历被调至兰州部队体工队,一直服役到1975年底。在此期间,李历不仅成长务部队篮球队的核心队员,更凭着丰富的比赛经验成为了兼职教练。采访中李历向笔者展示了手臂上的一块疤痕,那是他兰州部队参加火灾救援时留下的,也是那段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吧。

    1981年,他像每一个男大当婚的年轻人一样,走进了结婚的殿堂。让他略感困惑的是,匆匆忙忙的几多辗转中,他的青春岁月就那么溜走了。

 

有一种缘分,和邮票一样神奇

 

    从部队复原后,李历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工作,担任馆员,得以接触到很多不曾面世的艺术品珍藏。出版社办公室就在博物馆研究室的隔壁,空闲的时候,李历常常到隔壁串门儿,和那些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们聊天。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陶瓷专家,清史专家……这些在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的言传身教,使得李历的艺术品收藏知识和艺术家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奠定了其一生的艺术修为。

    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邮热已经开始在中国兴起。李历再次投入了这股社会热潮,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自制首日封上面,过硬的绘画功底和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得李历设计的首日封显得与众不同。1984年,其自制首日封在《集邮》杂志上发表,从此在集邮界拥有了知名度,经常收到集邮爱好者的来信,讨要其自制首日封,信中多称其为“李爷爷”或“李叔叔”、“李伯伯”之类。李历的人生,开始有了某种自己期待已久的成就感。

    1985年,李历幸运地被中国集邮爱好者协会选中,随团参加在瑞士洛桑举行的首届奥林匹克邮票展。出于礼节,各国代表团都给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送了礼物,中国代表团送什么呢?拿得出手的似乎不多……于是,李历便代表中国代表团手书了“团结、友谊、进步”六个毛笔大字送给主席,萨马兰奇大悦,此举也为中国代表团挣足了面子。之后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李历还将其自制门首日封(准备拿回国销售)拿出来,分送给各国朋友和新闻媒体记者,其慷慨行为立即赢得了法国代表团团长伯克尔的好感,这位海军上将不仅盛情邀请中国代表团赴法访问,后来还成为李历的法国好友。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只呆了短短几天便匆匆回国。出于私人友谊,李历被伯克尔留了大半年,得到这位法国朋友的盛情招待,不用为食宿操心的李历得以尽兴地畅游了这座向往已久的世界艺术之都。他逛遍了巴黎所有的艺术博物馆,觉得巴黎真是神圣的艺术殿堂。不过,日子久了,总有些寄人篱下的感觉,半年后,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国了。

    

有一种闯荡,和艺术一样激奋

 

    1988年,在朋友伯克尔将军的帮助下,李历再赴法国——这一次,他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到了巴黎后,李历一边打工,一边苦修法文,希望可以尽早摆脱最初的生存窘境。一个晴朗的午后,李历在巴黎地铁车站巧遇几位流浪艺术家,大家相谈甚欢,李历便盛情相邀他们到家中做客。几位艺术家在李历住处的墙上看到了他的绘画作品,觉得不错,纷纷建议他去参加当年举办的“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画展。最终,李历鼓起勇气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作品也入选了画展,这极大地增强了他走艺术之路的决心。

    但艺术之路何其艰难?经济是一方面,学习提高更是不可或缺。为更好地在艺术道路上发展,他决定到巴黎美院进修。“天生我材必有用”,李历每天拼命工作、画画,同时广泛接触巴黎的艺术界人士,不断摄取艺术养料,努力提升艺术创作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一些艺术家开始在巴黎受到欢迎,这使李历意识到,他可以在艺术这条路上有更大的作为。“如果自己能够创立一家画廊,那不是可以让法国的艺术和中国的艺术有了交流沟通的桥梁了吗?”可是,要创立一家画廊花费巨大,李历需要更努地工作赚钱,而且,他还需要再一步地拓展自己的法国艺术界的社交范围。

    然而画画并非李历唯一的人生理想,他的想法要“复杂”得多:他不仅要让欧洲人接受自己,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被西方所接受。他想改变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和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低知名度这种极不相称的状况——这也正是到法国后的十年间,李历不停游弋在中法两国间心中始终不变的信念。他为此艰辛忙碌,苦苦积攒。

 

有一种回归,和游子一样执着

 

    然而,当李历1999年回到北京时,踌躇满志的他却遭到了当头一棒:自己辛苦积攒的近千万元被一位旧时的老战友以做生意的名义统统骗了去。这一遭遇让心怀大志的李历顿时心灰意冷,本该五十知天命的他感受到了人生的飘忽、动荡和茫然,几乎变成了另一个凯鲁拉克。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历开始东奔西跑忙于做生意,他什么生意都做,完全抛弃了心中的艺术事业,纯粹为了赚钱,数年时间都没有能够安心坐下来画几幅画。这一时期,李历还接触了佛教,希望能从佛家那儿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开导。

    多年来,李历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二故乡——贵州。每当想起这块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李历总是会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想起了“遵义会议”纪念地,想起自己命运的几多波折。2006年,李历终于有机会陪法国朋友到贵州农村搞公益扶贫。一到贵州,李历顿时有一种回乡的感觉。空气是那么清新,一切都那么亲切。“舒坦!”这是这位曾经四海为家的游子发自肺腑的心声。然而,由于法国朋友和自己在想法上存在歧见,加上执行方面的效果。不过,在这个项目的动作过程中,李历有机会结识了一些贵州当地的朋友,而正是这些朋友的支持,使得几乎又决定再次漂泊的李历终于拿定主意留在贵州发展。快60岁的人了,不想飘了。

    面对贵州的美丽山水,赋闲下来的李历思潮起伏。他想,既然农业做不成,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呢?对呀!艺术现在不正在蓬勃发展吗?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把它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发展,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一番思虑后,李历决定在贵阳创立一家正宗的法国餐厅,他想,美食是最能体现文化艺术的东西,而在法国十年的生活经历,足以帮助他让贵阳的美食爱好者享受到地道的法国美食文化。加上有贵州朋友的帮助,李历对此充满信心。然而,这间创立后苦苦支撑了两年的西餐厅,最终竟也无疾而终。在总结这次投资失败的原因时,李历毫不讳言,自己最开始意识到的团队建设问题,直到餐厅歇业时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资金上的不足,使李历的西餐厅很难为贵阳高端消费者打造出一个从环境到菜品到服务都达到一流水平的消费场所。此外,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李历常常很尴尬地面对贵阳消费者的西餐厅点中餐,在包房里搓麻将的经营状况,李历一度采取迎合贵阳消费者习惯的做法,但这实际上只是更加速了这家意图成为贵阳最正宗的法国西餐厅消亡的命运。于是,三年时间不到,南下时一度信心满满的李历就遭到了在贵州发展的第二次挫折。他开始反思问题的根源,同时,再次接近佛教。有一段日子,他蜗居在贵阳郊外一处亲戚提供的住所里。一整天一整天地读书和画画,有时也把自己的艺术收藏品一件件拿出来,一边品茶,一边玩味。贵州的空气和生活的不顺,却使这位游子重新找到了创作的感觉,这一短暂的时期,李历画了很多画,一些画表现了挥之不去的贵州情结,而另一些则更包含了自己所理解的佛教信仰精神。从这些画中,李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脱。他需要静一静,人生不能老是不停地走,尽管西谚有云“滚动的石头不生苔”,但偶尔驻足反思一下,倒反而会促成进步。因为,他打心底还是不甘心的,不愿就此作罢,他在寻找一个新的出口,那或许就会决定他的归宿了——他即将与共和国一道,迎来自己的六十大寿了。

 

有一种事业,和生命一样不巧

 

    2008年初,心情平复后的李历,组织并参加了“情系贵阳五人画展”,五位有着贵州情结的京黔两地画家联合办公画展,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几位画家的一些作品在展出期间就已经被观展者预订,其中包括李历在贵阳郊区蜗居时创作的一组国画蔬果。展出结束后,来自京城的画家华奎(也是李历的多年好友)把多幅作品留在了贵阳,他希望能帮助自己的朋友在贵阳做些事情。

    李历目标已定,他终于又决定回到艺术这条道理上来了。2008年8月,李立在经营状况日渐萎缩的西餐大厅辟出一块空间,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他将自己在贵阳郊外蜗居时所作的绘画作品,以及一些从北京带来的收藏品陈列出来,其中有一些是他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版画,属于红色题材,颇具收藏价值。这一变化意外地为西餐厅赢得了一些人气,凭着深厚的艺术素养,李历游刃有余地和一些前来工作参观的朋友愉快交流,不少朋友高兴地买走了他的一些作品。

    工作室的成功,使得一直萦绕在李历心头的艺术推广梦想,再次被激发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他要在贵阳做一桩没能在巴黎和北京做成的事——创立一家画廊。李历觉得,贵州其实有很多颇具实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贵阳也有大量正在冉冉兴起的中产阶层,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实在不容小觑,而自己在北京和欧洲文化艺术界的人脉,一定可以给画廊带来便利的资源优势。说到做到,李历开始为这间画廊进行先期准备,他首先结束了西餐厅的经营,接着为画廊取了一个颇具贵阳文化意味的名字:东山书苑,一方砚台就是书苑的标志,这显示出东山书苑“雅集会友,广结善缘”的经营思想。2009年4月,东山书苑正式创立,各界朋友齐齐莅临捧场。书苑成立后,组织了几次画展活动。李历希望,这次可以安心在贵州做自己喜欢的艺术推广工作,通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把外面好的文化艺术引进来,把贵州好的文化艺术推出去。

    这次,他是铁了心要留在贵阳发展,他已经把贵阳当成自己叶落归根的地方。有一帮对自己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有自己多年积淀的外部人脉资源,有那么有待开发的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他决定“不成功,便成仁”。

    从青春意气到矢志淡定,回望自己的一生,李历也不禁嘘唏:插队,锻炼了吃苦精神;当兵,磨练了意志;做运动员,开阔了眼界;在故宫工作,奠定了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出国,让自己对中国艺术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所有这些经历,最终促使李历下定决定,一定要在艺术推广的这条道路上弄出名堂来。贵阳东山书苑、成都东山书苑,还有筹建中的北京东山书苑……对中国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充满信心的李历,这次真打算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了。2009年10月,东山书苑有份参与的贵州“大山之风”画展在北京取得了成功,而筹备中的贵州海百合石展,颇具创新的一画一瓶展和“处处有佛”——东方佛教艺术意大利展也将于2010年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或许,多年在外闯荡,甚少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李历,将在这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中,找到生命中真正的温暖。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